研究:台灣尿道癌 禍首馬兜鈴 時間:2012/4/10 中央社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9日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台灣過半數尿道癌病例和中藥材中含馬兜鈴酸的植物有關。馬兜鈴酸是種強性的人類致癌物,天然存在馬兜鈴植物中。馬兜鈴植物在亞洲草藥治療中相當常見,可用於減肥、紓緩關節不適以及改善胃部疾病。這起最新研究指出,馬兜鈴會和人體DNA交互作用,產生獨特的暴露生物指標。它也會在腫瘤抑制基因內部留下記號,顯示人體有攝取這種致癌物。 先前已有研究指出,台灣有三分之一人口近年曾攝取馬兜鈴酸。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這項研究顯示,台灣人罹患尿道癌和腎臟癌的病例比不常食用馬兜鈴的西方國家高出4倍。研究主筆葛羅曼(Arthur Grollman)說,這是罕見的腫瘤,而台灣有全世界最多的病例。這項研究以151名尿道癌病患為對象,當中有60%出現和馬兜鈴相關的特定基因突變情形。葛羅曼表示,天然不一定安全,長期服用也未必沒有風險。
Monday, April 9, 2012
Optimer 因compliance 與 conflict of interest辭退張念慈!!
董事會要求 Michael Chang(張念慈)辭去Optimer董事長職務!!
從人造卵 變成人造胚胎 再變成人造人??
藻藍蛋白 是 小分子、多肽、蛋白質、聚合多醣?
泛”幹細胞”概念股 悄悄成形….!!
《醫材》不淡三月天!5檔營收突圍創新高
如何不以產業產值來評估 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帶動醫療與電子產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2012/04/09-DigiTimes企劃 「2012智慧醫療論壇」特別以論壇形式談論「智慧醫療與醫、電產業機會」,由主持人DIGITIMES總經理暨社長黃欽勇,以及與談人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研華智能服務事業處副總經理余金樹、永齡健康基金會資訊長劉立,一同激盪出對台灣智慧醫療與醫材發展的看法。 透過醫療雲 建立國際醫療 黃欽勇:第一個題目是「如何透過醫療資訊化,建立國際級醫療服務」。我要追加一項「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首先請教台大醫院王明鉅副院長。 放大 2012年智慧醫療論壇與談人,從左至右分別為: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 黃欽勇、臺大醫院副院長 王明鉅、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 邵耀華、研華科技 智能服務事業處 副總經理 余金樹、永齡健康基金會資訊長 劉立 王明鉅:我覺得台灣醫師很不錯,素質在全球絕對是榜上有名,但在座應該都同意,以台灣目前的健保制度,醫療業想要國際化,要跨國輸出會很困難。要如何讓醫師、護理師及藥師,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好的介面與順暢流程,達到他們的需求,並了解不同的病患需求是什麼,資通訊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由於各醫院立場不同,醫療雲這件事無法單純由醫院對醫院合作,但是健保局就是我們醫界上頭的一個大老闆,如果他要我們的資料規範與格式上統一,協調大家把電子病歷做出來,主要的問題就只是花時間適應而已:如果我們能做出醫療雲,對於中國大陸等更大的醫療市場,絕對有示範作用,這也是IT界與醫療界的契機。
掌握新竹以北醫療╱IT產業的在地接觸力量 黃欽勇:想像一下,台灣病床數加起來有3~5萬個,由五到十個醫院整合在一起,大家有個共同的服務平台,我就可以去跟藥廠談合作,請他們贊助,協助把這產業建立起來。其次,我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醫院都在新竹以北,電子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新竹以北,要進行在地接觸,顯然比其它國家來得容易,複製成本更低,機會也比別的國家高很多。我們再請邵耀華所長跟我們評論一下。 邵耀華:誠如王副院長所表示,健保制度造成很多照顧服務僅能達到最低標,目前看起來,建立醫療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大家的期望值與實際差異太大。也許對電子產業而言,有些產品看起來很上相,就可以賣了,但醫療界的思維,會先看到新功能所附帶的風險,所以在風險管理的角度方面,雙方期望值差的太多,就很難評估所要付出的費成本。 所以這個產業有趣的地方,在於如何得到正確的回報。每個產業都希望賺錢,一個是定位,一個是定價。在看待所謂的優質醫療或智慧醫療這塊領域,的確要提高自我保健管理的態度,醫療管理的技術再跟著提高,會更有機會。
聯網、行動、服務三大關鍵 黃欽勇:請余副總談一下,站在研華的觀察。 余金樹:早期很多醫療設備是獨立運作的,現在我們要求就是connected(聯網),無論在OR、ICU或急診室,它們都要能夠不斷的自動紀錄並聯網。第二個關鍵是mobility(行動),像是MedicalPad、Medical Car等行動醫療設備。我們認為行動醫療的裝置要更強調身分認證,跟醫院系統軟體要整合的更緊密,還需要一些防摔、耐酒精擦拭的設計。 另外,怎麼讓護理車電池電力很長效,又要很輕好推,還能提供車類管理,讓醫院IT部門隨時能掌握車子被推到哪裡去,電池要不要充電,網路是不是順暢的妥善率的解決方案等。 第三個關鍵是Service(服務),病人可以透過醫院的Kiosk掛號,在門診間等待時,也可以先輸入自己的證件號碼與症狀,並安排其他檢查,,同時可透過助理工作站查詢藥物顏色、作用、數量。我們慢慢發現,加強醫病關係溝通的設備,已經越來越多。接下來是從純粹的治療(Treatment),慢慢變成服務性的治療(Treatment Service),譬如說坐月子中心,醫美產業等。我們在這些場合,常會誤以為自己身處於五星級飯店。最後我們看到i-Hospital,它是一個更大的照護產業,它可能是預防醫學、驗血市場,往後它可能是一個遠距醫療或居家照顧的市場。 台灣的醫療廠商到全世界遇到的難題,就是新的品牌可靠性不夠高,但是Made In Taiwan是一個好品牌,所以政府應站在後面協助,強調是來自MIT的醫療產品,以及協助國際醫療安規認證,不要讓大部分醫療廠商自己單打獨鬥。
醫療產業堅貞不移 絕對本土在地 黃欽勇:我們請到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資訊長劉立先生來分享,如何透過對醫療這個絕不會外移產業的投資,產生帶動其他產業的效果。 劉立:推廣國際醫療時,首先要很小心,不要因此造成台灣2300萬人民醫療權利受損,其次要有更好的配套。無論是從內需產業的角度來思考,還是從老年化社會,或是要對外去拓展國際醫療,我們都需要IT產業來協助醫療,能夠讓醫療產業用最少人發揮最大的效益。在進行國際醫療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同時帶動台灣的觀光產業。大家對國際醫療的態度,很多都是往兩極化方向走,一個是醫院的最強項,它可以吸引國外的人來台灣,這些人帶動醫院消費以及醫院週邊商圈的產業,如果是健檢式的醫療,可能會有些許觀光的效益。 IT在醫療裡面是工具,不會因為我們醫療產業的擴大,就能夠讓我們的醫療電子快速的擴大,如果我們不做相關專利、標準的布局,我們就只是做硬體,沒辦法做到真正的國際化應用。政府要有效的整合產業力量,建立讓大家發展的專長平台,這樣會比大家擠在這個小島相互砍殺,還來得有意義。
揚棄以產業產值Scale off思維 深化內容與在地應用 黃欽勇:醫療界也要開始思考,我們現在的邏輯、方式、工具能不能商業化,方法是什麼?政府期望在2013年整體生技醫療產業的e產業產值,到達新台幣1,200億元,大家如何解讀?先請邵所長評論。 邵耀華:這裡提到的1,200億元產值,是希望現在的生技醫療產值能夠「高值化」,以提高國內的競爭力。生醫產業有個特色,就是越多小公司能夠請更多的人,打造旗艦公司讓少數人能夠轉型,所以政府正在做創業環境的輔導,這個政策的依據,是根據整個環境的改變。 另外,為什麼病人要做管理,醫療才會做的好。原因是光靠補助還不行,假使你健康管理做得好,去掛號就可以打八折;把你的資訊送到雲端整合,說不定你掛號的時候可以提前幾號,因為把所有的照顧做好資料庫,名醫在看病可以節省好多時間,所以整個基礎架構品質很重要。台灣應該朝向高服務品質的高階醫材,而不是高風險的醫材去努力。 余金樹:醫療行為幾乎難標準化,但是產業則必須要標準化且要留住資金,兩者觀點會有些衝突,這中間怎麼磨合並把格局拉大,要認真去思考。以研華為例,我們的定位是個很單純的醫療平台供應商,在搭配許多不同醫療設備時,用我們嵌入技術來幫客戶客製化。 另一個是我們要好好定義homeland(台灣加大陸)的概念,可以在地跟產業對話,大膽的嘗試創新模式。我們希望醫療產業能在這個homeland自訂產品規格與服務,不只是賣硬組件平台,還應該更深入做一些智慧醫療的解決方案,這才能把整個醫療產業產值拉大。 黃欽勇:南韓與台灣去年花在授權與專利金額部分差不多約八十億美元,如果我們要發展智慧醫療,就必須加以重視。我知道鴻海集團在1980年代,就花了很大的心力,且一直都做的很好,請劉執行長再評論一下。 劉立:其實台灣很早就推廣做醫材,在南部最普通的醫材就是體溫計、血壓計這些東西,常常會遇到一大堆要付錢的專利。如果我們要做一些比較先進的高階醫材,由於要經過FDA種種過程,我不曉得有沒有機會在2013年會馬上看到。 王明鉅:健保一年五千億的預算,有一大部分是國外廠商賺走,我相信台灣絕對有這樣的科技能力或know how來發展一些符合需要的醫材。我相信也不一定是歐美或日本進口的醫材就比較好,更鼓勵醫材廠商多多跟醫院這邊來談,也希望廠商來醫院談的時候更有耐心,不要只是想以一年賣你幾台,大概有多少市場,而不是把我們的醫療know how擷取去發展、改良他們的東西,這樣不會進步,沒辦法創造火花與價值。 黃欽勇:借王副院長一句話「電子科技是手段,醫療才是目的」。剛提到2013年醫療器材產值要達1,200億元,與其還在想產值,我們更希望它能另外能帶來800~1,000億的附加應用產值,這才是我們期待的。Wellness Cloud (保健雲)
以私有雲出發 建構醫療╱照顧╱保健三合一的健康雲 2012/04/09-楊迺仁 雖然以國民電子健康紀錄(EMR)為核心,集合醫療雲(Medical Cloud)、照顧雲(Care Cloud)及保健雲(Wellness Cloud)為一體的台灣健康雲(Health Cloud),備受各界期待,但卻也有人擔心,病患隱私資料放在公有雲上的安全問題。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對此表示,在醫院對病患隱私資料還無法放心放置在公有雲之際,醫院可先行建置成私有雲,馬上就享有節省電費與IT管理成本的好處,未來若能將此高效率系統複製到雲端,或許還會出現想像不到的商業模式。
人人都需要的照顧雲 李友專指出,照顧雲將是每個人年老時都需要,衛生署就有個運用雲端IT科技的遠距照顧計畫,但目前僅在長期照顧機構上看到曙光。如英國West Lothian小鎮以床邊感測器結合雲端機制,創下當老人不慎跌落時僅22分鐘就趕赴至現場處理的能力。 英國市場在居家照顧上的先進,也得力其保險勇敢的納入與試驗。反觀台灣目前遠距照顧(Telecare Service)部分,除了機構式照顧之外,居家與社區照顧尚未找出可持續運作的服務模式。李友專指出,全球這種照顧模式僅有第三方(如政府)付費下才會成功,若要靠照顧的弱勢出錢則往往不了了之。
涵蓋更廣泛、更創新的保健雲 李友專更指出,Wellness Cloud(保健雲)將是創意最多的領域,如有個可付錢下載的健身軟體,只要用戶設定好並照表操課去健身房報到,業者就付錢給你;如果很勤快的去健身房還有機會賺錢,這種跟用戶「對賭」健身,其實也等於創造了一種商業模式。 在社群網路部分,Nike早期曾推出Nike+感測器,任何標示Nike+的球鞋在安置Nike+感測器後,可由用戶的iPhone、iPod自動感應並安裝相關軟體,時時幫用戶自動進行跑步記錄,還可以上傳到Nike網站並貼到臉書上。 李友專表示,保健雲除了健身、保健之外,還可以結合旅遊、運動、養生食物,以及台灣擅長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像先前的101登高大賽,就有200位登高參賽者,每位胸前貼上一個陽明大學研發的無線微心電圖計,可以隨時回傳看到每位參賽者在每個樓層的心跳狀態。
有助於醫療學術研究的醫療雲 至於醫療雲,李友專認為可以協助建立Personalization(個人化)、Participation(參與)、Prediction(預測)與Prevention(預防)的4P醫學。許多醫院已慢慢將其電子病歷資料(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轉換成有高附加價值的臨床資料庫(Clinical Data Repository;CDR);健保局也有一份集結過去12年來全台灣2,300萬人的國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HIRDB),供學術╱研究人員申請、取得;衛生署也已開發生物統計加值雲(Biostatistics Value-add Cloud),將健保局資料還有癌症、死亡檔案等資料庫在匿名狀態下相互串連;國家癌症中心的癌症研究雲,也希望能將每年花掉300億新台幣的生物醫學學術研究成果累積起來,如何累積這些基因資料庫,做為未來個人化醫療的依據,將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北醫也聯合幾家醫院合作一套醫療終端運算系統(Medical End-User Computing system;MEUC),在面對各種層層阻礙之後,將各醫院病歷資料去除掉個資之後,透過MEUC平台來做交換,做為跨醫院臨床病歷的雲端研究資料庫,彌補了健保資料庫內欠缺每個健保病患的確診資料缺憾,讓更多研究可以在裡面實現。 李友專最後總結,雲端運算會改變生醫研究資料庫服務的面貌,但雲端運算同步要把隱私做好,對健康資訊科技(HIT)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尤其在一些醫療資源缺乏的開發中國家地區,其彈性與成本效益可以符合各種健康照顧的需要,並解放既有IT架構中規模延展性與存取性的門檻限制。醫療雲端 獲利模式仍需建立!!
邁入一雲四網五屏時代的智慧醫療 2012/04/09-DigiTimes企劃 資訊科技進步將為人們生活環境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永齡健康基金會資訊長劉立表示,未來每個人的日常活動都將很難離開「一雲四網五屏」的範疇,也就是由雲端運算架構,互聯網、電訊網、物聯網與有線電視網,以及人們身邊眾多的資訊終端裝置,如手機屏、電腦屏、電視屏、電子書屏、LED屏等項目所共同建構生活環境。 智慧醫療應由病患需求來驅動 醫療市場自然也不能例外。劉立以「雲的應用」為例,根據美國研究結果顯示,以往由醫療院所主導,負責照護與管理人們健康狀況的供應控制模式,無法有效解決品質及成本的問題,只有改由客戶需求來驅動,才能在降低醫療照護成本的同時,又能達到提高其品質的目標 在此情況之下,劉立認為,病患與醫護人員需要有一個虛擬的共通平台存在,才能讓四散在各處的病患、醫師、檢驗師及護理人員等相關人士進行各種互動、討論與協同作業的工作。現階段曾從事提供此類環境服務的雲端環境有Google Heatlth、微軟HealthVault及Apple的iHealth等。 但劉立也表示,前述業者有的已經宣布停止服務,有的功能還不完備,有的雖積極爭取新的用戶,但也表示沒有將其做為獲利來源的打算。劉立認為,雖然醫療業雲端發展是趨勢,但對於有意投入的業者來說,還是得先思考其自我定位及獲利來源模式,才是長久之道。
不同屏幕的應用應加以融合 至於在「網的應用」方面,以往醫療院所內人與人之間、資訊與資訊之間的溝通及資訊傳播管道,多半是由互聯網、電訊網、物聯網與有線電視網幾套相互獨立運作的網路平台系統所組成,也因而常造成醫療資料等待、延誤、遺失、合併錯誤等狀況,以及醫師/護士、醫師/病人之間溝通不良等問題。 劉立表示,為了改善前述問題,已有不少醫院內外網路開始朝向融合的方向發展。如在台大心血管中心,住院病患不僅可以透過電視上網,家屬還可利用越洋視訊進行線上探病,或是藉助視訊方式和醫療團隊溝通討論。甚至像物聯網還可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經由感測器蒐集病患的各項生理狀況,讓資訊的互聯與共同更為即時準確。 此外,受到螢幕大小限制的影響,目前沒有一套裝置能夠適用於所有的情境,如智慧型手機拿來閱讀並不方便,平板電腦用來製作產生文章也有相當的難度。因此劉立認為,在醫療照護的應用環境中,必須要將手機屏、電腦屏、電視屏、電子書屏、LED屏等項目進行整合,讓它們彼此能互相支援,進行協同作業,才有機會達到無縫的醫療照護目標。 劉立強調,若能搭配上述雲和網的基礎應用架構,並非極困難的事情。而這些螢幕裝置本身還能增添一些加值功能,以便為病患帶來更佳的醫療品質服務,如美國Florida Hospital-Oceanside就使用iPAD來協助中風病患與醫療團隊做溝通,而也有些則利用手機中的照相功能,將其轉化做為測量病患心跳的裝置。
建立平台 提升照護品質 以往人們僅將ICT視為資訊與溝通的工具,但新的觀念則是將ICT當做創新、合作及轉化的重要平台。劉立指出,特別是在醫療產業,由於在平台作業的過程中即會蒐集大量醫病的資料,如果能運用Big Data(巨量資料)技術,將其進一步分析、整理,那我們就可以得到許多有用的資訊,以協助醫師、護理人員,甚至是病患本身,得到更好、更有品質的智能醫療照護。 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劉立也提醒人們要注意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規範,務必要在利用這些資料完成各項醫療措施、監視照護、適當診斷之時,也要同時保病人的獨處、匿名、私密及保留的各項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