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9, 2020
智擎買回庫藏股7萬股 每股均價54.89元
新冠 疫苗保護期可能很短: 疫苗未來可能1-2年就打一次
確診破千萬 新冠檢測220億美元大餅台廠分食 CTWANT 工商時報 杜蕙蓉 2020年6月29日全球新冠疫情確診人數突破千萬大關、死亡人數近50萬人,由於病毒變異速度太快,抗體在人體留存時間太短,預期未來疫苗保護期可能很短,檢測需求勢必遽增。統一投顧預估,2020年新冠檢測產值估220億美元,2021年訂單潮更上探585億美元(約1.8兆台幣),台廠有機會分食大餅。分析師認為,目前國際檢測前十大廠,雖高占產值的80%,但因新冠疫情為突發性事件,大廠對擴產態度較不積極,也讓檢測試劑供應出現缺口。初步統計,2020全年國際大廠能供應新冠檢測PCR(核酸檢測)量能為2.67億劑,以需求量約9億劑估算,2020年缺口為6.3億劑,2021年缺口擴大至16.77億劑。雖然目前有近百項新冠肺炎檢測產品取得美國EUA,取得歐盟CE認證的也不下百家,但相較於陸資廠,台廠和韓廠都占有不少利基,也讓國內的瑞磁、柏勝、德必碁、高端、普生、瑞基、亞諾法、泰博、博錸和金萬林等,都有機會趕搭這一波新冠檢測列車。統一投顧分析認為,基於經濟成長力停滯的壓力,新興市場即使疫情仍在第一波暴增期,已開發國家也面臨第二波疫情來襲壓力,各國政府卻不得不重啟經濟活動,在國際出入境不得不逐漸恢復正常下,對檢測需求將十分強勁。其次,目前新冠病毒正往傳播力變強的方向演化,但痊癒者體內的特異性抗體大多在二個月後消失,新冠肺炎抗體在人體留存時間僅約SARS的1/8,代表疫苗的保護期可能很短。因此,新冠疫苗預期最快今年第四季起上市,但對檢測快篩的需求也不會減少,反而會變成打疫苗前必須先做檢測,疫苗施打二個月後,很可能又要再檢測體內抗體。亦即第四季起,如果有10億人打疫苗,就會分別用到10億劑的PCR,以及10億劑的抗體快篩。專家認為,疫情風暴二年內恐怕都很難平息,新冠肺炎疫苗未來可能一至二年就要大規模打一次,而疫苗上市後檢測需求並非下滑,而是向上疊加。統一投顧預估,2020年新冠檢測產值估220億美元、2021估上探585億美元,而就新冠肺炎的三種檢測方式PCR(核酸)、抗原/抗體快篩、蛋白質測定法來看,PCR目前仍最被國際認可,加上已有實驗室和檢驗設備的基礎建設,訂單會來得最快。
國際大廠 病毒檢測 能否 後發先至?!
疫情陡升 生醫業乘勢搶兆元抗疫商機 2020-06-29 02:00經濟日報 記者陳書璿/台北報導 近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陡升,確診、死亡人數屢創新高,業界指出,當前台廠生醫防疫能量,包括解藥、疫苗進度均為亞洲第一,有望乘機打世界盃,搶攻整體新冠肺炎病毒數兆元的抗疫商機。根據統計,全球染疫人數已逾千萬,美國截至28日確診人數也突破250萬人次,甚至有機構指出,美國罹患新冠肺炎的實際人數,應是確診數字的十倍,引爆全球恐慌,也讓美方政府加緊防疫做為。大陸疫情近日也拉警報。相較於歐美中日,台灣防疫有成,防疫能量堪稱是亞洲第一,也有能力支援國際,台灣長期累積的防疫能量,不僅發揮關鍵作用,也讓新藥(解藥)、原料藥、檢測、疫苗四大領域順勢崛起。檢測方面,分析師指出,各國邊境將於7月陸續開放,檢測需求激增,加上開發中國家、新興市場染疫風險高、又有開放需求,也推升2021年全球檢測商機近585億美元(約新台幣1.8兆元)。值得留意的是,疫前,國際大廠視病毒檢測市場為雞肋,在該市場多處於守勢,在疫情突發之下,策略不及轉換,因此傳統PCR檢測市場只能拱手讓給小廠,台廠中,包括ABC-KY、瑞基、普生、德必碁、博錸、金萬林,均已分別拿下國際市場,表現亮眼。解藥方面,疫情全球蔓延,但至今尚無解藥,台廠中除了生華科、國鼎陸續報喜外,近期則傳出逸達有望「後發先至」,值得關注。特別的是,美國負責新冠肺炎的資金補助計畫單位BARDA,積極在全球尋找抗疫療法,其中,逸達、生華科已取得入選門票,國鼎則正在申請專家會議,若最終審查通過,業者將可望成為美國抗疫國家隊。原料藥業者松瑞(原展旺)、中化生、台耀和神隆可望隨解藥研發而受益。能夠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的疫苗眾所矚目,但目前仍待開發,全球至少有124款實驗性疫苗正在研發中。台灣疫苗大廠國光生和高端均認為,國內如循歐美緊急使用授權辦法(EUA),可加快疫苗開發及上市時程,目標在今年年底拚疫苗進入量產程序。
(警示股) 杏國: 合併稅後淨損8453萬元
杏國列警示股 5月每股淨損0.15元 2020年6月23日【時報-台北電】杏國(4192)多次達公佈注意交易資訊標準,故公告相關訊息。5月合併營收50.4萬元,年減35.96%,合併稅前虧損1428萬元、合併稅後淨損1428萬元,均較去年同期虧損縮小,每股淨損0.15元。第1季合併營收208.2萬元,年減67.83%,合併稅前虧損8453萬元、合併稅後淨損8453萬元,較去年同期虧損擴大,每股淨損0.87元。(編輯整理:李易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