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0, 2022

台灣 楊泮池團隊規劃 世界第一 非吸菸肺癌預測 模式


楊泮池團隊規劃研發/非吸菸者肺癌預測模式 最快今年有成果2022/02/28〔記者邱芷柔、林惠琴、楊媛婷、吳亮儀/台北報導〕肺癌連續三年蟬聯健保最燒錢癌症之首,二○二○年七‧五八萬人就醫,花費達到一九三億創新高,但仍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國內肺癌治療權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規劃透過國際合作,為國人量身打造肺癌預測模式,經由類似網頁或APP等方式輸入個人資料,就可掌握肺癌風險及早預防。

肺癌蟬聯最燒錢、十大癌症死因之首 健保署統計,二○二○年肺癌就醫人數從二○一九年的七‧一九萬人成長至七‧五八萬人、花費更從一六四億增至一九三‧八億,五年平均成長率突破一成、達到十二‧二五%,每名患者平均約二十五‧五萬。而肺癌二○二○年連續十七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當年度奪走九六二九條人命。若要改善現況,從「精準健康」預防層面著手是重點。楊泮池說,加拿大Dr. Stephen Lam透過年齡、吸菸頻率、肺功能及檢測影像等可預測肺癌發生風險,已十分成熟,英國也推出類似的「P-Nodule Risk」平台,讓民眾更能掌握自己的肺癌風險。不過,上述模組只適用吸菸族群,國健署分析,我國肺癌患者相當比例不吸菸,女性患者更高達九成不吸菸。楊泮池指出,已知不吸菸罹癌可能與基因、家族史有關。

為國人量身打造模式 全球首創 楊泮池指出,台灣是最早發現非吸菸族群罹患肺癌成長的現象,日韓也有類似趨勢。目前加拿大成功開發吸菸族群肺癌預測模式的Dr. Stephen Lam,已向台灣研究團隊表達高度合作意願,希望攜手研發非吸菸族群肺癌預測模式,若資料順利介接,預計最快今年有成果,可望成為世界第一個非吸菸族群肺癌預測模式。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有與醫院合作發展透過年齡、吸菸與其他風險因子評估民眾罹癌風險,若其他團隊成功發展預測模式,要加入健保平台開放民眾查詢,對於合作都持開放態度。

整合大數據 加速找出肺癌基因 楊泮池也說,目前政府跨部會建構「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彙整健保資料庫、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及國家支持很多研究計畫涉及基因檢測,例如台灣癌症登月計畫、台灣精準醫療計畫,可整合大數據加速找出肺癌基因。現已知五、六個基因,期盼找到十個基因,提高肺癌預測模式精準度。

台大陳達慶醫師:首例東亞 視網膜基因治療顯微手術


罕病基因治療陷困境 專家提台灣未來展望對策 2022-03-01 00:00撰文/ 張益華 基因是由一串DNA密碼所組成,目前已知人類有35千到4萬個基因,當基因發生缺陷,疾病就可能隨之而來,這正是多數罹患罕病的原因。「罕見疾病」對一般人來說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就算聽過也未必清楚會出現是什麼樣的病徵。罹患罕病對於病友的家庭衝擊甚大,除照顧的辛勞外,還需面臨經濟、病友就學安置等等的沉重壓力。而號稱能「根治」諸多遺傳性疾病的夢幻療法─基因療法問世後,幫助了許多遺傳性疾病患者,台灣未來該如何發展呢?專家建議,從台灣人特有疾病或罕病特有表現著手,國內罕病相關法規也應與時俱進,並呼籲健保應專款專用。

基因治療困境如何解 專家籲健保專款專用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蔡輔仁指出,目前基因治療遇到最大的困境,包括環境面及治療面。由於基因治療須投入長久時間及昂貴研究的費用,研發成功後藥物費用會是一個因素,因此對於罹患罕見疾病之病人,健保給付之專款治療勢必不可或缺;治療面上,如威爾森氏症,可使用排銅藥物或接受肝臟移植,目前已有基因治療藥物進行臨床試驗中,但可能對昂貴藥物有所疑慮。所幸,台灣的罕病法領先許多其他國家,涵蓋了診斷治療補助及生活支持許多面向,能夠減少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蔡輔仁理事長認為,雖然基因治療面臨左右為難的困境,但仍是未來醫療發展的方向,隨著基因治療問世,罕病相關法規應與時俱進,對於罹患罕見疾病之病人,健保給付之專款治療勢必不可或缺。

眼底顯微手術技術 成眼科發展優勢 在眼科基因治療中耕耘多年的台大醫院眼科部暨尖端醫療發展中心主治醫師陳達慶表示,近年有許多科疾病的基因治療蓬勃發展,眼科的優勢在於眼底視網膜顯微手術技術成熟,讓基因治療更加可行,再加上許多眼科疾病是因基因缺陷導致失明,過去沒有藥物可治,基因治療則提供病患一個新希望。陳達慶醫師以去年甫於台大醫院完成之東亞首例視網膜基因治療顯微手術為例,根據臨床觀察發現,病友在接受基因治療後,視網膜退化的沉澱物逐漸消失,並有明顯改善夜盲的症狀,無嚴重的副作用,生活上有所改善也更為方便。

台灣未來基因治療展望 專家提建議 目前全球的基因治療,有如雨後春筍、大鳴大放。對於基因治療未來展望,蔡輔仁理事長表示,基因治療已過了低潮期,隨著降低脫靶效應,載體的效率性提升及基因剪裁技術更加純熟,也可以有效控制副作用,基因治療未來將越來越精緻化,也能夠越來越便宜、普及。蔡輔仁理事長認為,台灣在基因治療的研發上,應從台灣人特有的疾病或罕見疾病的特有表現,以及病人未被滿足的需求著手,才有機會接近技術領先的國家。舉例來說,台灣的高雪氏症病人,高達50%以上帶有特殊的L444P突變點,相對容易出現神經學症狀且程度嚴重,還有台灣人發生率較高的黏多醣症第二型。蔡輔仁理事長說明,2種罕病目前雖有酵素替代療法可以治療;但藥物有其限制,無法通過人體的血腦屏障,應開發可以進入腦血屏障的藥物,或是可以修補或置換基因讓功能正常的基因療法。陳達慶醫師也說,台灣醫療緊追著歐美的腳步,在基因治療發展上不能缺席,以台大醫院為例,隨著基因治療新藥的發展,過去已透過精確的基因診斷,建構出一個能夠進行基因治療的環境,目前能夠接軌國際,未來期望國內的醫師、生技產業等各領域專家,一起投入新藥開發、臨床試驗等,結合實驗室端、臨床端,到真正治療病人,才能造福更多病人,讓更多病人接受基因治療,也讓台灣擁有自己的本土經驗。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