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8
藥華 現增估40億 (每股160~180元)
藥華 針劑廠啟用 日產能2.6萬針
訊聯 減資: 買庫藏股辦理
訊聯生技 發言日期 107/12/10 發言時間 18:18:07 發言人 劉天來 發言人職稱 總經理 發言人電話 (02)27951777 主旨 公告本公司註銷第三次買回庫藏股辦理減資 變更登記完成 符合條款 第36款 事實發生日 107/12/10 說明 1.主管機關核准減資日期:107/12/10 2.辦理資本變更登記完成日期:107/12/10 3.對財務報告之影響(含實收資本額與流通在外股數之差異與對每股淨值之影響): (1)實收資本額:減資前496,889,240元,減資後496,269,240元。(2)流通在外股數:減資前49,688,924股,減資後49,626,924股。(3)每股淨值:減資前22.62元,減資後22.65元。 (註:以107年第3季經會計師核閱後合併財務報表為計算依據) 4.預計換股作業計畫:不適用 5.預計減資新股上櫃後之上櫃普通股股數:不適用 6.預計減資新股上櫃後之上櫃普通股股數占已發行普通股比率 (減資後上櫃普通股股數/減資後已發行普通股股數):不適用 7.前二項預計減資後上櫃普通股股數未達500萬股且未達25%者, 請說明股權流通性偏低之因應措施:不適用 8.其他應敘明事項:本公司於107年12月10日收到台北市政府之變更登記核准函。
博晟生醫(晟德) 陳德禮: 2019年拚上市 (兩相軟骨修復植體2019年3月解盲)
醫生創業 細胞療法、創新醫材最夯2018年12月10日 04:10 工商時報 杜蕙蓉/台北報導 醫生們的勝利方程式除了在白色巨塔內展現技藝外,隨著醫療新科技的進步,近年來醫生也開始拋頭露臉出來拚經濟,其中尤以細胞療法和創新醫材最熱門。今年醫療展最大特色是「醫院長大了,醫師熱門了」!生策會執行長吳明發說,近年醫院接受的委託臨床和研究案急遽成長,帶動醫生創業風潮,且有百花爭鳴現象,不僅是新藥開發,外科醫生結合電機系、機械、材料和資通訊科技等相關領域,創造不少新奇點子,吸引不少國內外廠商洽談合作授權案。生醫業界認為,這一波醫生創業將以細胞和再生醫學療法的開放,最能號召醫生加入行列!早在1999年就由醫生轉換跑道的基亞董事長張世忠,除了開發新藥外,該公司在2004年開發的細胞療法,已有成功授權經驗,現專攻免疫殺手細胞技術開發,除了和多家醫療院所合作外,還有斥資5千萬元興建的實驗室也將落成啟用。另外,由中國附醫董事長蔡長海和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等人合資創立的長聖,除了研發的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用於治療心肌梗塞即將在美、台展開一期臨床外,也針對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等多項適應症同步進行申請FDA臨床實驗中。由於長聖有中國附醫的支援,加上有蔡長海和林榮錦的加持,業界認為,長聖可望是細胞療法領域中,最快商業化的公司。另外,晟德集團旗下博晟生醫是由醫生出身的陳德禮主導,該公司開發的兩相軟骨修復植體,在完成三期臨床收案後,預計明年3月解盲,力拚明年上市,可望成創新醫材和再生療法的成功個案。(工商時報)
長庚大學許光宏副校長: 2018年 產學合作績效 超1億元!
(AI醫療) 中醫大+輝達NVIDIA: 判讀乳癌/肝癌/骨齡; 北市醫+工研院:眼病變影像判讀
自動判讀腦瘤、肝癌,台灣醫院AI應用遍地開花2018.12.03 by 吳元熙 台灣較成熟且主流的AI應用仍是聚焦在醫學影像辨識,包含中國附醫、長庚、北榮、北市聯合醫院、義大醫院,都已經展開嘗試。台灣醫療水準名列前茅,但過高的門診量、病患數,卻也讓醫師們吃不消,無形中影響了治療品質。今年,各大醫院掀起了人工智慧熱潮,來看看他們想要透過AI改善哪些問題? 目前,較成熟且主流的應用仍是聚焦在醫學影像辨識。
AI自動判讀腦瘤位置,減輕醫師負擔 臺北榮總和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協力建立的「臨床人工智慧腦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attes),於11月中正式在放射線部上線。現行判讀腦瘤方式,是將對比劑加入磁振造影中,由醫師人工找出「一顆顆的白點」,紀錄包含腫瘤大小、位置、可能影響等資訊,進一步和臨床夥伴討論。但榮總放射線部部主任郭萬祐認為,這些繁重的判讀工作,其實會影響討論病情的時間,「改用訓練好的AI模型讀取影像,僅需約20秒時間,就能自動紀錄各項數據,可減輕不少醫師負擔。」另一方面,榮總磁振造影科主任吳秀美認為,傳統判讀方式需先將腫瘤影像「圈注」好,送往實驗室,其實會花費不少力氣在整理和傳輸上,而新系統就可直接讓醫師校正和確認AI判讀的結果,同時也能持續訓練模型。北市聯合醫院則和工研院攜手,共同建立糖尿病眼部病變的影像判讀模型,能從患者的視網膜眼底影像自動判讀病變情況,讓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達到九成水準。這套系統,也可讓非專科醫師初步篩選可能罹病的病患,達到提早控制效果,並將運用在馬祖地區。至於中國附醫,則是已經和輝達(NVIDIA)合作,透過新型的AI主機,判讀乳癌、肝癌和骨齡影像。例如,這套「生長激素缺乏與性早熟疾病症候群」人工智能評估系統,可讓原先需要六至八分鐘的人工作業時間,縮短成0.1秒即有成果。而堪稱台灣最早導入AI醫療的北醫,自2017年就引進IBM Watson for Oncology臨床決策輔助系統,用來輔助醫生診斷癌症。現在更開發出「智慧型藥物安全系統」,一旦處方中出現無法解釋的藥物,就會被認定為不適當處方,系統會即時跳出提醒,醫師看見就可以再次檢視,降低用藥錯誤風險。
AI自動檢視紀錄,建立骨鬆預警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醫院試圖用AI「文字分析」,建立骨質疏鬆預警機制。根據義大醫院資料,只要患者曾經就診,他們開發的系統會自動抓取檢驗數據、X光報告、DXA骨質密度檢測報告,辨識疑似有脆弱性骨折的病患,可在病患接受檢查前,推估出病患骨質密度數值。簡單說,若有一位老太太曾因為背痛看診,診斷結果是「壓迫性骨折」,AI系統會自動檢視紀錄,建議患者是否再檢查骨質疏鬆症。義大醫院表示,台灣罹患骨質疏鬆症的病患數量高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九位,希望這套系統未來能逐步發揮影響力。還有林口長庚醫院,也正在研究透過AI判讀「細菌抗藥性」。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科主治醫師王信堯指出,傳統治療肺炎患者,需先驗痰液,花16小時培養細菌,再用質譜儀分析菌種,才會選出用何種藥物治療,耗時一至三天。經過兩年的AI模型訓練,這項研究已經能讓「猜錯藥」的機率降至兩成左右,而醫師平均的猜錯機率,則是五成。不過,目前這項技術仍需評估,到2019年才會有機會運用至臨床。
(RSNA 2018) 圖像識別+人工智慧: 醫療AI 雨後春筍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 Nov. 25-30 in Chicago
生物科技公司開闢"人工智能+醫療"新路徑 05/12/2018by 郭文靜 人工智慧(AI)、大數據、生物科技是當今的熱門辭彙,不可否認,現代人在高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已離不開科技。週三(12月5日)生物科技公司安進與經濟學人雜誌聯合發佈關於亞洲心血管疾病調查的研究報告,介紹了人工智慧在疾病監測上的可能性和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潮流,讓人不禁感歎,科技發展正走在正軌上。 《超訊》曾有不少文章探討過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蘋果"盜刷門"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大數據時代的全民焦慮,"演算法"控制下網紅精神焦慮;智能手機已成為我們的"第三層皮膚,或手臂";前不久,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衝破道德底線,我們意識到,基因科技的魔盒一旦打開,洪水猛獸噴湧而出。技術讓人焦慮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便利和新氣象,世界感歎中國移動互聯網生態的強大,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了"一機在手,天下我有",前不久"超然"的一篇韓國瑜女兒直播助選也說明新媒體環境甚至改變了政治人物的宣傳陣地。最近,著名制藥公司安進聯合經濟學人雜誌發佈了"沉默的代價:亞洲面臨心血管疾病帶來的重大威脅"最新研究報告發佈會,幾張簡潔的生物科技研究的PPT,配上經濟學人智庫執行編輯Rashmi Dalai女士的講解,我們看到了利用生物科技檢測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技術又將為人類健康護航。
環太平洋國家和地區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遞增 此次發佈會在香港銅鑼灣進行,香港也是亞洲接受心血管疾病數據採集和分析的地區之一。另外七個環太平洋的國家和地區為新加坡、泰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和澳大利亞。毋庸置疑,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其中一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亞洲地區。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每10萬中國民眾中有403人罹患中風,發病率在亞洲地區最高。此外,缺血性心臟病2016年在日本和香港發病率非常高,分別為396例和365例。這一結果的公佈讓人倍感吃驚,印象中的日本和香港民眾熱愛運動、養生,並且醫療衛生體制健全,為何人們仍受心血管疾病困擾?《超訊》記者隨即採訪了安進領導團隊的負責人Penny Wan(溫陳佩茜女士),她表示,經調查,心血管疾病在香港的高發病率有以下四個原因,即高血壓(hypertension)、高膽固醇(High cholesterol)、抽煙人群基數大(Smoking)和肥胖率高(Obesity),這四個原因也是其他城市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誘因,傳統印象中的心血管疾病是年齡逾60歲的老年人的常見病,現在竟成了一例新的"城市病",讓人不禁害怕,哪一天會不幸染病。除了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家庭和國家或地區政府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支出不在少數。據統計,去年,日本和中國用於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的支出分別為243億和217億美元,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提早退休和身體殘疾侵蝕了國家的稅收基數,對政府預算形成壓力。中、日兩國位於環太平洋8大國家和地區支出的前兩位。在中國人的記憶力中,家庭裏總有一至兩位老人深受心血管疾病的困擾,有時候用於治病的費用讓普通家庭直呼難以承擔。
人工智慧(AI)讓預防心血管疾病成為可能 傳統印象中,愛滋病的潛伏期長。殊不知,心血管疾病同樣有潛伏期,醫學上將此類疾病歸為"不可傳達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如果在疾病惡化前有方法進行監測和預防,治病成本和死亡率會大大降低。據安進副主席Penny Wan (溫陳佩茜)女士介紹,生物科技公司用領先的人類遺傳學解開疾病的複雜編碼,並且理解人體生物學的結構,釋放生物學在疾病治療上的潛力。最近,AI成為了未來醫療行業的全新發展趨勢。
"人工智慧+醫療" 開闢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模式 早在今年年初,Google旗下著名的腫瘤大數據公司Flatiron通過一篇論文介紹了"人工智慧+醫療"的應用前景。實驗中的視網膜圖像演算法量化了視網膜血管與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的關聯,以70%的準確率預測了五年內哪一位患者會發生心臟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結果符合需要抽血來檢測膽固醇的傳統測試法。此外,日本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發出的人工智慧系統可以秒讀診斷大腸癌,該系統在250個患者中分析了300多個結直腸癌樣本,評估每一個放大的內鏡圖像用時不到一秒,確定腫瘤惡性程度的準確率高達94%。"圖像識別+人工智慧"的模式確實可以將許多客觀的醫療數據轉化為準確的數字,更有助於人工智慧接入並分析。今天下午的發佈會上,安進公司的負責人透露公司已研發出了一款嵌入了人工智慧技術的心血管疾病檢測系統,有望投入亞洲市場。這不禁讓人感歎,人工智慧終於走在了正確的發展軌道上,這也是各國政府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福音。一旦技術落地,潛伏期患者就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藥物預防等方式避免疾病的惡化。
大江 生物挖礦 模式奏效: 2018年營收破80億元
大江犀利 今年EPS挑戰18元 2018-12-09 22:54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大江生醫今年營運屢創新高,董事長林詠翔表示,12月營收再寫新紀錄,應是合理預期,內部認為,公司第4季獲利也會續寫新猷。法人估,大江今年全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可望突破18元,內部也認為「拚一下,或許有機會」。大江11月營收達9.24億元,累計前11月營收則有71.3億元,前三季稅後純益約11.34億元,EPS為11.28元。法人預期,12月營收合理推估可突破10億元大關,若果,則大江今年將迎來單月第一個10億元營收,全年營收則將突破80億元,寫下新里程碑。大江12月受邀多場海外法人說明會,前此,有美系外資給予「買進」評等,並認為大江受惠於強勁的需求、毛利率成長以及在大陸市場成長等,有助於該公司到2020年獲利的年複合成長率達68%,本土法人也預期,大江第4季的EPS應有6到7元的佳績。展望明年,林詠翔給公司經營團隊訂的成長目標,仍只有「保守」的30%,回顧去年,林詠翔只給了同樣期許,但檢視今年前11月營收,年增率卻超過95%,若12月營收突破10億元,大江全年營收將較去年翻倍。大江前三季營運亮眼,不僅既有市場大陸需求強勁,而美國子公司也同步豐收,預期第4季成長力道不變,目前訂單已經排到明年,由於產能滿載,客戶下單到交貨平均都要等三個月,粉包產品則長達六個月。林詠翔表示,能創造這樣的成績,主要來是自動化整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於生物科技領域的「生物挖礦」科研模式奏效,並找出許多有效的天然物,為產品線奠基。大江的保健護膚品已行銷至全球50國,並持續加速國際布局,美國子公司去年底設立後業績暢旺,今年營收逐月成長,今年9月於大阪開設日本支社,後續也將規劃於法國等地設立分公司,就近服務重要客戶。為因應客戶需求,近期大江董事會通過5,000萬美元資本支出,將用在興建屏東新廠及擴產。其中磐石精準智造中心全自動化倉儲中心W1預計明年第2季投產。至於法人圈傳言,大江今年全年EPS衝20元,對此,林詠翔不予評論,他認為,這應是外界對該公司的期待,但公司經營團隊專注於把產品與業績做好,其他的就交給市場。
(求償39萬) 腰椎手術: 人工骨基質 變成 壓克力骨水泥?
腰椎受傷動手術! 醫生填入這個東西讓他氣炸 林旼叡,吳姝叡 許猛捷 2018年12月11日 術前的溝通真的很重要!有民眾因為腰椎受傷,到新北市雙和醫院動手術,但他控訴當初明明自費,選擇填充可吸收的人工骨,結果看到費用清單,才發現竟然是其他醫材,讓他氣炸了,要求院方退回39萬手術費,但到底是不是誤植,雙和醫院沒有正面回應,只說醫材都經過健保局核可。投訴人鍾先生:「中間它是一個椎體支撐,然後裡面弄兩個椎間支撐,卻填入不是我們需要的壓克力材質。」術後還在復原階段,鍾先生得拄著拐杖,穿著骨架支撐脊椎,他說今年3月,因為爬山導致腰椎受傷,4月和10月,分別到新北市雙合醫院動手術,掏了荷包39萬元,但鍾先生很氣,因為換來得卻是...。投訴人鍾先生:「當初我們去看前後兩次的診斷,是不一樣的,我有再三的強調,我一定要轉換成骨頭的東西,不然這個手術我們是不會接受的,不管成功與否。」鍾先生拿出,當時簽署的自費同意書,他控訴,上頭的項目明明寫得是人工骨基質,但是到了住院費用清單上,卻變成了類似壓克力材質的「骨水泥」,讓他氣炸了,跟原本說的完全不一樣,而讓他更憂心,就怕之後會出現副作用。投訴人鍾先生:「回診醫生都沒有給一些答覆,(手術前)醫材是完全沒有看到,只有簽單而已。」鍾先生認為,醫生有疏失,要求院方賠償39萬的手術費。然而,針對是不是誤植,雙和醫院沒有正面回應,只說使用的醫材,有經過健保局核可,醫療糾紛,就交由第三醫療公正單位檢視。不過詢問其他骨科醫師,對方透露,一般來說 SOP除了術前溝通、簽名之外,也會事先提供樣本參考,術前就算患者麻醉無意識,也會把醫材請家屬確認,或是術後拿出使用完的瓶罐當做佐證。最好再三確認,也避免事後引發糾紛。
小膠質細胞 異常入侵 腦部 可能解釋 老人癡呆症
斑馬魚模擬人類淋巴細胞運作 或助解構老人癡呆症 12月10日(一)體形迷你的斑馬魚,原來可模擬人類淋巴細胞運作情況,未來有望透過牠找出小膠質細胞功能異常是如何觸發老人癡呆症。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溫子龍與研究團隊借助斑馬魚胚胎,觀察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遷移情況,發現到有害的小膠質細胞「爬入」腦部方法。溫指,深入了解小膠質細胞的行為和增長,有助研究治療腦部炎症、阿茲海默症及腦腫瘤的方法。實驗室內數萬條輕盈細小的斑馬魚,全是溫子龍與研究團隊「好幫手」。溫指,斑馬魚的血液系統和造血發育過程,與哺乳類動物非常相似,他更發現小魚對了解中樞神經系統的小膠質細胞、造血幹細胞和T淋巴細胞有幫助。之前的斑馬魚實驗,團隊發現神經元凋亡會吸引不正常的小膠質細胞遷移到腦部,亦曾發現前體細胞有機會用作移植療法治療T淋巴細胞相關疾病,可能在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和嬰幼兒免疫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溫子龍是今年度「裘槎優秀科研者獎」得主,他期望利用裘槎基金會資助進一步研究多種血液細胞的發育調控,如造血幹細胞、小膠質細胞以及非造血幹細胞來源的T淋巴細胞的功能。至於科大生命科學部另一教授阮俊英亦獲「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他積極研究miRNA的生物合成,有助研發藥物治療罕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