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4, 2019

(BRCA1/2因突變) 生華科 乳癌新藥 (CX-5461) 加拿大Expansion cohort正式收第一位受試者


生華科:公告本公司治療乳癌新藥CX-5461於加拿大執行之臨床試驗已完成一期劑量遞增階段,達成主要評估指標,並於美國時間201991日接獲通知,已納入擴增族群試驗第一位受試者。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2019/09/02 13:000 1.事實發生日:108/09/02 2.公司名稱:生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子公司):本公司 4.相互持股比例:不適用5.發生緣由: (1)本公司治療乳癌新藥CX-5461因獲得2016年加拿大SU2C-CBCF所共同支持之「抗乳癌夢幻團隊」(Breast Cancer Dream Team)經費贊助,於加拿大執行臨床試驗,已完成一期劑量遞增階段(Dose Escalation Phase),確認下一階段給藥劑量RP2D,達成試驗主要評估指標,並於美國時間201991日接獲通知,已於加拿大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臨床中心納入擴增族群試驗(Expansion Cohort) 第一位受試者。(2)此項人體一期臨床試驗採劑量遞增實驗及療效擴增族群試驗,係符合FDA為加速新藥開發,最新指引所設計。根據試驗結果顯示,CX-5461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無重大安全性疑慮,已達到安全性評估指標,將依規畫進行下一階段療效擴增族群 試驗。(3)在劑量遞增階段,CX-5461用於治療具特定基因變異或缺損的病患族群即展現早期療效,此一成果將於療效擴增族群試驗進一步驗證。相關臨床數據正進行進一步分析,待完成後將依相關規定公告。單一臨床試驗結果並不足以充分反映未來新 藥開發上市之成敗,投資人應審慎判斷謹慎投資。6.因應措施:於公開資訊觀測站發布重大訊息。7.其他應敘明事項: (1)研發新藥名或代號:CX-5461 (2)用途:治療乳癌 (Breast Cancer, BC) (3)預計進行之所有研發階段:一期人體臨床試驗及療效擴增族群試驗 (4)目前進行中之研發階段 A.提出申請/通過核准/不通過核准/各期人體臨床試驗(含期中分析)結果/發生其 他影響新藥研發之重大事件:CX-5461用於治療乳癌的人體臨床試驗,今日接獲 通知於加拿大正式收錄第一位療效擴展族群(Expansion cohort)受試者。B.未通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者、各期人體臨床試驗(含期中分析結果未達統計上顯著意義或發生其他影響新藥之研發之重大事件者,公司所面臨之風險及 因應措施:不適用 C.已通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各期人體臨床試驗(含期中分析結果達統計上顯著意義或發生其他影響新藥研發之重大事件者,未來經營方向:本公司將完成乳癌療效擴展族群試驗,並往下一階段關鍵性臨床試驗(registration trial) 邁進,或完成療效擴展族群,臨床試驗後與其他藥廠進行可能之授權或共同開發。D.已投入之研發費用:因涉及未來國際授權談判資訊,為避免影響授權金額,以保障投資人權益,暫不揭露。(5)將再進行之下一研發階段:療效擴增族群試驗 A.預計完成時間:將依相關法規及臨床進展揭露相關訊息。B.預計應負擔之義務:不適用 (6)市場現況:(a)乳癌是全球最常見的女性癌症,根據全球16大工業國的統計,一年新增病例約 130萬人。全美的新增病例約25萬人,並將導致約4萬多人死亡。依據 GlobalData 2018年的市場報告,2017年乳癌藥物市場規模已超過146 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可達美222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 6.1%(b)現有治療乳癌之主要藥物:乳癌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其他還有全身性的化學 治療、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荷爾蒙治療(hormone therapies)及 局部性的放射治療。市場上針對BRCA1/2基因突變、轉移性乳癌病患的標靶藥物為PARP抑制,包括在20181月、第一個核准藥物AstraZenecaMerck & Co. 開發的Lynparza201810月核准由Pfizer開發的Talzenna(c)目前臨床上PARP抑制劑於使用一段時間即產生抗藥性,病人面臨無藥可用,因此新一代的DDR藥物開發愈發受到重視。CX-5461是運用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策略,直接作用於癌細胞的DNA,進而誘發一系列複雜的DNA損傷修復反應(DNA Damage ResponseDDR),屬於新一代的DDR藥物。(7)新藥開發時程長、投入經費高且並未保證一定能成功,此等可能使投資面臨風險, 投資人應審慎判斷謹慎投資。

健保署申報審查 邁向AI智慧工具 !!


健保署開發醫療資料AI系統 減少民眾非必要檢查 NOW健康 - 2019-09-02 14:13:13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為因應大量的醫療申報資料,並邁向精準審查的目標,中央健康保險署運用人工智慧(AI)科技,最近自行成功開發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模型,透過電腦針對放射診斷(例如電腦斷層)的檢查報告進行自動化判讀,協助審查作業的精準化及效率化,並透過資訊回饋與醫界共同合作,減少不必要的檢查,以更好的醫療品質照顧全民健康。健保署表示,全民健保自開辦以來,即收載全國性醫療費用申報數值型結構化資料,其中每年門診申報更高達3.6億件,住診也有344萬件,並自103年起鼓勵特約醫療機構上傳檢驗與檢查等非結構化文字型報告,截至1087月,已累計收載檢驗檢查報告24.7億筆,資料量可謂非常龐大。為使健保醫療費用審查作業更精準且效率更高,並減輕審查醫藥專家審查案件的負擔,運用檢查報告資料可以更全面的評估檢查的必要性,精準篩選執行量異常的醫院或醫師,再經由專業審查以合理給付醫療支出,增加審查效率。而大量檢查報告資料需運用AI技術,才能整理成可運用的資訊。健保署表示,從健保大數據分析,在各項檢驗醫療費用中,最高的項目為電腦斷層(CT),並以頭部為最常執行的檢查部位,約占CT檢查次數的40%,健保署因此優先將AI科技運用於放射診斷檢查報告分析,以自行開發頭部CT檢查報告NLP模型,訓練機器學習專家標註及判讀的結果,並選取107年第2季醫院上傳CT頭部檢查報告1,000筆為模型資料,由電腦進行檢查報告病灶標註及報告分類的任務,結果顯示,將NLP的分析與專家判讀結果比較,正確率達99%。依據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16月)全台各特約醫院門診(不含急診)執行CTMRI檢查,約有2.3萬件(占率3%)主次診斷都屬於初級照護(如頭痛、關節炎、咳嗽等),健保署將執行量異常的報表回饋院所醫師,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浪費,也會運用自行開發的NLP模型進行輔助分析。健保署表示,開發AI智慧作為醫療申報的審查工具,乃時勢所趨,運用NLP模型分析14萬筆資料需10小時(平均每筆0.25秒),而專家判讀則需13個月完成(平均每筆4分鐘),估算需960位專家同時判讀可與NLP模型作業時間相當,因此開發AI智慧審查工具有其必要性,未來將逐步擴增開發胸、腹部影像檢查報告。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未來健保署將持續應用大數據與AI科技輔助,在尊重醫療專業的前提下,以謹慎的態度投注於民眾檢查管理,發展智慧醫療服務審查系統,讓病醫雙贏、健保永續。

未來醫療ABCD: AI/blockchain/edge computing/cloud computing/data


大數據成預防醫學落地關鍵 北醫許明暉:提供即時測量效果 蔡騰輝 2019-09-02由於各國健保經費有限,加上資訊科技的進步,在智慧醫療與醫療電子的發展上,台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科學及管理研究所所長許明暉認為,未來醫療大數據分析與預防醫學都是智慧醫療能夠讓預算和資源更加精準應用的發展重要面向,同時提到預防(preventive)、預測(predictive)、參與(participatory)、個人化(personalized)4P Medicine也都是預防醫學的核心概念。普遍的2種病灶發生場域:醫院和家中。許明暉舉例,相信大家都有經驗,有時候健康狀況還算穩定,但到了醫院要看醫生的時候卻很緊張,所以看到醫師才產生病灶,像是白袍高血壓的情況;另外一種,病患有心律不整或是頭暈目眩等在家中感到強烈不適的狀況,但到了醫院看到醫師,一點不適的感覺都沒有了,也因此,許明暉強調,醫療物聯網設備的價值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能提供連續性且即時的測量效果,更能協助醫師找到病灶。許明暉認為,未來的醫療「ABCD」包括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包括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與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運算,以及數據(data)並分享國外智慧醫療案例,Google使用眼底鏡來預測視網膜病變與糖尿病相關的技術又有新突破,包括依照視網膜影像,也能測定高血壓風險、過去1年發生重大心臟血管疾病,並判定性別,足足顯示AI電腦圖像辨識輔助系統,在某些方面已經比人類還要更有效率。在醫療雲等醫療大數據的應用方面,許明暉也提到,像是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就能夠查詢雲端藥歷、手術紀錄、檢查檢驗紀錄、牙科處置及手術、檢查檢驗結果、出院病歷摘要、中醫用藥紀錄、復健醫療紀錄、過敏藥物紀錄、特定藥品用藥紀錄等等內容,提供智慧醫院、電機電子廠商、新創團隊可以合作的內容。

(陽明/北榮/高榮)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 逆轉肺纖維化 吃掉結疤組織


幹細胞逆轉菜瓜布肺 台灣團隊領先全球 2019/08/28「菜瓜布肺」是一種肺纖維化疾病,只能靠用藥延緩惡化,確診後平均存活期不到1年。陽明大學、台北榮總、高雄榮總研究團隊耗時3年,發現在人類臍帶中的間質幹細胞,竟能在短短1個月內逆轉肺纖維化,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108828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8日電)「菜瓜布肺」是一種肺纖維化疾病,只能靠用藥延緩惡化,確診後平均存活期不到一年。台灣團隊領先全球,發現在人類臍帶中的間質幹細胞,竟能在短短1個月內逆轉肺纖維化。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估,全台每10萬人當中,約有6.4人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由於患者的肺部癒合作用不受控制,導致原本柔軟的肺泡壁纖維化,喪失氣體交換功能,目前確切原因仍不明。由於菜瓜布肺症狀易被誤診,因此患者確診時病情往往已相當嚴重,平均存活期不到一年。參與研究的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傅毓秀表示,近年受到空汙影響,國內菜瓜布肺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雙雙上升,就連她的父親也是患者之一。傅毓秀說,由於菜瓜布肺患者的肺部會不斷發炎、纖維化,因此治療的首要難關就是阻止惡化,其次才是逆轉惡化的狀況。陽明大學、台北榮總、高雄榮總研究團隊耗時3年,發現人類臍帶裡的間質幹細胞,不只能阻止發炎惡化,還能啟動體內的巨噬細胞,吃掉結疤的組織、清出肺部空間,更能讓肺泡再生、填補空間,讓硬梆梆、粗糙的菜瓜布肺重新變得柔軟。研究團隊將這種特殊的間質幹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小鼠肺部原本幾乎完全萎縮,短短7天就有顯著修復效果,一個月後肺部功能幾乎恢復如常,令研究團隊相當振奮。傅毓秀強調,儘管目前只是在動物實驗階段,但對於目前只能仰賴藥物控制纖維化惡化的菜瓜布肺患者而言,仍是露出一線曙光,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Theranostic上,未來將進一步進行人體試驗。(編輯:管中維)

烏克蘭 車諾比事件 帶出 幹細胞「回春」行程 !


台灣再生醫療新思維:專利在手、政策到位,台灣幹細胞產業隨時起飛 健康網/林以璿 2019.09.02 09:30現代醫學的天花板在哪裡?無法返老還童?沒辦法再造器官?其實,近年的生技熱門議題「再生醫療」,可以是以上問題的解答。幹細胞蓬勃大量的研究,成功發展出許多治療方式,更讓不少掌握幹細胞技術的年輕學者趁勢而起,陽明大學生化博士張薏雯,就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位。走進張薏雯博士位於善導寺站附近的辦公室,迎向前的是一名烏溜長髮的長腿女子,她帶著採訪團隊進入會議室,親切的閒話家常,原本還以為她應該是技術長的助理,但一直到她在沙發坐了下來,記者才恍然大悟,眼前的靚麗女子正是技術長本人,被同業喻為「生技界明日之星」的張薏雯。

為親人投入治療研發 她在「幹細胞」領域找到疾病治療潛力 張薏雯分享,自己之所以投入幹細胞產業,其實初心是為了家人。張薏雯的父親因為淋巴癌,在她13歲那年離世,「爸爸也是第一批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我親眼目睹了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如何讓一名當刑警的彪形大漢,最終骨瘦如柴。」因此,張薏雯從癌症治療的研究,一步步慢慢聚焦,最後鎖定了幹細胞療法。她表示,癌症的治療,其實一直是破壞大於治療,一直到近日的免疫療法,張薏雯認為,才讓癌症治療真正邁向了下一步。「幹細胞療法可以彌補免疫療法的不足!」張薏雯分析,免疫療法開始治療後,可能會造成身體很大的排斥,而且癌症病人一般來說,接受過化放療後,身體素質一般不太好。這時候就需要有強大的後勤部隊,也就是幹細胞,來支援身體的健康。舉例來說,例如癌症病人的肝臟受損了,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就能做修補的工作,讓身體順利撐過治療的過程。現在的臨床醫療,在免疫療法部分都還沒參透,更不要說這種「免疫」加「細胞」的雙軌療法。不過,失敗的人看到困境,成功的人看到機會,張薏雯指出,「現在還做不到」恰恰能證明了幹細胞在疾病治療上,還有多大的發揮空間。

再也不用心導管 日本團隊用幹細胞貼片就治癒心衰竭 除了癌症治療,幹細胞治療也在再生醫療領域屢獲捷報,張薏雯分享,日本是幹細胞技術的一大強國,京都大學與大阪大學是為該領域之雙雄。「像是大阪大學的一個團隊,就用幹細胞技術推出了一種『心臟貼片』」她介紹。張薏雯清楚的解釋著大阪團隊培養的間充質細胞能夠分化成心肌,將這些細胞培養在一塊貼布上,再貼到心臟上,完全不需要心導管等手術,就能夠讓心肌再生的過程。類似這種「貼片」的治療構想,現在已經有多個都在研發當中。

幹細胞的「回春」實力 不容小覷 除了各項嚴謹的治療目標,幹細胞也有較軟性的應用範圍,例如將幹細胞施打到體內,就有機會讓體內「老舊」的器官細胞「翻新」。現在許多人喜歡為孩子存臍帶血幹細胞,除了為孩子未來的健康著想,也難保未來不會有更廣泛的用途。像是烏克蘭在車諾比事件後,全力投入幹細胞研發,最後竟然誤打誤撞,以高價位的幹細胞「回春」行程,在幹細胞應用上,打下了一片江山。

眾強環繞 台灣的幹細胞技術如何殺出重圍?現在,全世界的相關產業,都將研發重心鎖定在再生醫學,面對重強環繞,台灣的幹細胞產業要如何殺出重圍?張薏雯坦言,在資金以及人口樣本上,台灣的確不佔優勢。「不過,台灣的醫療實力是全世界都認可的,」張薏雯指出,若是想要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幹細胞產業,她建議技術以及業者,必須思考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醫療手術能力先進、醫療環境佳、價格具有優勢都是台灣的長處,張薏雯指出,施打幹細胞後,有可能出現難以預料的醫療問題,這時候,台灣醫療的紮實訓練就派上了用場,醫生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做出反應,解決問題。「因此,『觀光醫療』可以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張薏雯建議。

政府的積極作為是台灣精準醫學的強大後盾!當然,光是技術走在前面並不足夠讓台灣立足國際,張薏雯表示,政府的積極作為也佔有絕對的影響力。所幸,近年來台灣已經通過了《特管法》以及《再生製劑條例》,更有充沛的研發能量、躍躍欲試的廠商準備入場。而且,台灣要發展幹細胞技術,其實手上有不少好牌,像是幹細胞研究和保存權威、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暨分子遺傳學黃效民博士,就是全球第一個發表羊水幹細胞專利的人,在產業界佔盡先機。台灣的幹細胞研發與市場化能量不應再持續觀望,張薏雯預言,快則5年,慢則10年,未來我們到醫院、診所不再是拿普拿疼之類的症狀藥物,而是購買「皮膚細胞」、「肝臟細胞」。已有亮眼醫療成績的台灣,產官學如何攜手前行發展再生醫療,將是各界的矚目焦點。

(日本癌症 細胞免疫療法) 魔術師 or 過度醫療 ?


細胞療法開放一週年為什麼台灣一頭熱、日本卻猛踩煞車?文 彭子珊2019-09-01 台灣去年9月《特管辦法》通過至今,已經有27間醫療院所、至少80個細胞療法申請案等待審核,成為醫界、生技圈的熱門話題。然而,許多台灣癌友趨之若鶩,視為「細胞療法聖地」的日本,近來卻風向急轉。政府、媒體和醫界不約而同地對免疫細胞療法的亂象大加撻伐。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甚至認為很多診所做的治療都還沒有科學實證根據,要政府嚴加規範。「兩小時前,我才剛收到我們一個董事的電話,又是一個癌末的人在問來不來得及(在台灣做細胞療法),還是他要飛日本?」在內湖總部受訪的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說,「兩週前,也是一個認識的老朋友在問我,到底推薦哪個日本公司(做細胞療法)?」細胞療法無疑是今年醫界和生技圈的熱門關鍵字之一。去年9月,衛福部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簡稱《特管辦法》)後,開放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免疫細胞治療、脂肪幹細胞移植、纖維母細胞移植、骨髓間質幹細胞移植、軟骨細胞移植等6大項目。但特管辦法通過將滿一年,為什麼還是有癌末的病友,積極赴日尋求細胞治療?為什麼不能留在台灣做治療?

80件申請案只通過3案如何加快速度? 817日,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才宣布,花蓮慈濟成為台灣第3間通過審核,可以執行細胞療法的醫院。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在一場論壇中解釋,申請核准的周邊血幹細胞治療慢性腦中風,是透過臨床試驗為病人植入幹細胞,改善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的後遺症,讓患者在一年內恢復右手的動作及行走障礙。5月開始,三軍總醫院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CIK」治療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癌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是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DC」治療胰臟癌、攝護腺癌、肝癌、乳癌等適應症,接連通過申請。只有3案通過,不代表申請者寡。過去ㄧ年來,已有至少27家醫療院所,投出超過80個申請案。其中,實體癌第四期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佔了將近30件,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受損則以10件位居第二。不過,一年只審過3件,醫院和生技業界的急切,全表露無遺。臍帶血起家的訊聯,目前為止投出6件申請案,都在審查中,其中2件是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四期實體癌,另外4件則是用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作退化性關節炎和軟骨缺損,以及皮膚微創和困難傷口癒合。「不管細胞治療或再生醫學,應該避免把它看作一項醫療技術,它代表的是一個新的生物經濟,」蔡政憲舉日本關西地區為例,1995年阪神地震後,大阪、奈良等經濟發展就是靠細胞療法和再生醫學在推動,台灣也應從產業發展的更高格局來看待。

收費的臨床試驗?價格、收費機制是大問題 80個項目怎麼審?為什麼一年只通過3件?「過去做過人體實驗,我們比較能夠審查的(先通過),再來就是救命的項目放前面,」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在一場論壇上解釋,目前審查方式不斷在變,也透過主動輔導、溝通,盡量加快審查程序。現在的審查流程,分為兩段式進行。首先是技術審查,確認治療內容是否符合特管辦法裡的規範項目,以及技術上是否可行。第二段則是收費審查,針對醫院在計畫書中提到的成本結構、收費方式,由委員會進行討論。細胞療法動輒200萬台幣的收費,是相當沈重的負擔;此外收費機制也是一大問題,如果患者身體狀況不佳,導致抽取細胞兩次、三次都不成功,該不該收費?或是退費多少?一位幹細胞業者的資深主管觀察,現在的條件就像是「可收費的臨床治療」。以骨髓幹細胞治療腦中風為例,收案條件不是只要中風就可以做,還要看患者的年紀、中風時間多長等條件,如果是沒送過臨床實驗的醫院,就不太知道怎麼申請。第二階段討論最多的,就是收費方式的設計。以三總為例,每週注射12劑免疫細胞,一個療程68劑,每次30萬,相當於一個半月治療費用就達180240萬元。中醫大附醫則是每個療程施打10次,一次25萬。現在的做法多半是療程開始前、中間評估、結束尾款等,在不同時間點分段收費。比方說,如果患者在療程結束前離世,或是最後發現腫瘤沒有變小,就可以免去最後的尾款。但如果患者一次療程要打6劑,可是只打了2劑就沒有回醫院報到,醫院還能不能繼續收費?製作細胞的過程中,如果患者身體狀況不佳,導致抽取細胞兩次、三次都不成功,該不該收費,或是退費多少?「其實我們從這個收費結構上,應該可以了解(細胞療法)這個領域,有沒有療效這件事情,是一個問題,」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觀察,這樣全自費的療程,不像一般研發新藥經過長期臨床試驗的驗證,細胞療法的療效有時因人而異,也讓部分醫生不敢貿然投入,擔心未來會不會有醫療糾紛。「這些方案不合理,」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理事長紀君霖認為,動輒200萬台幣的收費,對病人家屬而言都是沈重的負擔,「如果有效就更慘,只能四處找錢。」她舉日本為例,半實驗性質的作法,在企業補助下,正規治療的費用約80100萬,但一次療程約34個月6年前,罹患鼻咽癌四期的王宥鈞,歷經33次放射線治療和7次化療後,轉往日本千葉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加入NKT細胞免疫療法實驗計畫。2年後再到日本久留米大學施打胜肽疫苗。腫瘤雖一度縮小,但王宥鈞仍不敵病魔,在2016年辭世。王宥鈞夫妻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發動的連署,以及後來成立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都加速了特管辦法的出現。兩人的努力,為台灣的細胞療法敲開了一扇門。但台灣借鏡的日本,卻在此時開始限縮免疫細胞療法的應用。

日本便宜又有效?醫院窄門難擠入 日本現階段除CAR-T治療外,一直把細胞療法當成是輔助性(治療),」曾協助癌症患者前往久留米大學施打胜肽疫苗的醫療助手負責人林紀全觀察,日本從2016年就加強審查規範,因為在健保制度下,為了避免過度醫療,「自費細胞治療需花上百萬(日幣)因此受到關注。」以位在東京帝國飯店裡的RISO診所為例,若是針對患者體內的腫瘤DNARNA,搭配表皮組織製作抗原,完成後再融合樹突細胞做成疫苗,打回體內,一次療程約要價430萬日圓。若在醫院施作,價格相對低廉,但第一步就是先擠進臨床試驗的窄門。在免疫細胞抗癌的領域裡,除了培養自體免疫細胞,再打回患者體內以外,久留米大學的胜肽疫苗則是用的是9-10個氨基酸人工合成胜肽,來活化患者的T細胞,攻擊體內有標記的癌症細胞。4年前,林紀全曾整理過全日本各大醫院,針對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的臨床實驗計劃。從東京大學、千葉大學、九州大學、久留米大學等11家醫院都有計劃在運行。但他在協助申請過程中發現,日本醫院對於海外患者較不友善,得先符合篩選標準。「因為臨床實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這款要用在自己國家的人身上,」從事赴日醫療仲介服務的林紀全解釋。以當時王宥鈞求診的久留米大學為例,2000年開始針對肺癌、大腸癌、婦科癌等,進行胜肽疫苗的臨床實驗,2009年設立日本第一個「外來癌症疫苗治療」服務至今,已經針對2000多名患者進行治療。首先,申請者的血紅素、白血球數、淋巴球數、血小板數、腎絲球過濾率、總膽紅素等數值,都要先符合院方開出的標準,再加上台灣主治醫師的說明信,告知為什麼患者需要施打胜肽疫苗。即便資格都符合,還是要等院方篩選結果。但這個第二期臨床試驗計畫的負責人,久留米大學癌症疫苗中心主任伊東恭悟教授也在當時的申請資料中寫到,「半數以上(66%)患者在施打胜肽後免疫力增加,但90%患者的腫瘤並沒有縮小。」雖然施打疫苗後,患者的免疫力提升,存活期較為延長,「但本療法不能消滅腫瘤,無法取代抗癌藥、放療,讓腫瘤縮小。」去年5月,伊東恭悟教授更進一步宣布,由富士軟片(Fujifilm)、日本生技公司BrightPath Bio支持,以前列腺癌患者為主要對象的第3期癌症多胜肽疫苗臨床試驗計劃,「以統計學來看,無法證明此療法能有意義的延長壽命,」因此去年7月起不再收案。同單位的由谷茂教授開設的惡性腫瘤客製化癌症胜肽疫苗,雖然也是第二期臨床試驗,但目前已結束收案,表示久留米大學現在也無法接受台灣患者施打胜肽疫苗的需求。

免疫細胞療法問題多,日本政府轉趨謹慎 臨床試驗的本質,向來看療效而決定。台灣患者一旦無法擠進這道窄門,要在日本做免疫細胞療法的唯一選項,就只剩坊間診所。而這些診所,也正是近年來日本政府積極嚴查的對象。今年3月,擁有30年歷史的「阿部腫瘤內科診所」在歷經2年半停業後,更名為「東京癌症診所」重新營業。停業、改名的來源,就是因為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17年發現,負責細胞製備的「生命科學研究所」在沒有許可的狀況下,為包括阿部腫瘤內科診所在內的18個醫療機構進行患者NK細胞的培養,再把製備完成的細胞打回患者身上。發現可以抑制免疫細胞活動的PD-1分子,而榮獲2018諾貝爾生醫獎的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就在去年12月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提到,即便是OpdivoYervoy等免疫抑制劑的療效,可能也只有兩三成,不是每個人做都有效。 但只要搜尋癌症免疫療法、免疫細胞療法,就會看到很多診所都在做。「很多診所做的都是《再生醫學等安全性確保法》裡規範的細胞療法,還沒有科學實證根據的治療。其中不乏『魔術師』一般的專家,厚生勞動省應該對此嚴加規範,」本庶佑說。2014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推出的《再生醫學等安全性確保法》,規定施作細胞治療的醫療院所必須提出治療計畫書,由「認定再生醫療等委員會」審核通過,才能進行治療。儘管有法規防弊,但2017年《讀賣新聞》就曾揭露過60歲的癌症患者,花了700萬日圓在醫美診所進行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最後卻毫無療效。直到去年11月,《週刊現代》也曾揭露,一名71歲的肺癌患者,在診所花了3個月、250萬日圓,試圖用NK細胞的培育,攻擊體內的癌細胞。但做完第一個療程後,肺部腫瘤非但沒有縮小,反而變大,最後又回到傳統治療,才抗癌成功。「完全沒有證據顯示,這樣的做法會有療效。明明是沒有證據支持的療法,診所卻硬是施行在病人身上,」日本醫科大學武藏小杉醫院腫瘤內科教授勝俁範之說。目前為止,這些實際進行細胞療法的日本診所,到底做了多少案例,成功率多高等相關資訊,也多半沒有透明公開。今年5月底,日本臨床腫瘤學會才提出警訊,「最近,有些診所像患者施打療效和安全性都無法證明,也沒有納入保險給付的免疫細胞療法、抗癌疫苗療法,並收取高額的費用。」報告中提到,這些療效、安全性充滿未知數的治療,本來應該是以臨床實驗的方式進行,但現在卻直接打在病人身上,還收取高額費用,「剝奪患者接受傳統治療、先進療法的機會,是一大問題。」「細胞療法不是萬靈丹,」紀君霖認為,這不是必經道路,如果目前狀況不適合,也不要硬做,應該審慎評估,讓癌友多一點選擇。用免疫細胞抗癌,不只是為患者帶來希望,連結醫界和生技圈向前邁進的嶄新療法。介在臨床治療和自費治療之間,療效不明的模糊地帶,更需要釐清責任歸屬。怎麼兼顧產業發展,又不會變成壓垮病友和家屬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細胞療法邁向成熟的一大課題。(責任編輯:吳凱琳)

植物新藥潛力大: 耀德生技 開發 精油產品


植物新藥市場 潛力龐大 2019831日工商時報【陳玄】2022年全球植物藥銷售可望高達392.8億美元,生技產業正處於快速成長、高度競爭的階段,全球植物新藥研發成果陸續展現,期盼在產官學界合作之下,驅動產業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創造台灣優勢。耀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耀德)總經理王天帝指出,生技產業過去多以學名藥、大分子、小分子藥物為主流,近年來全球大藥廠已開始關注植物新藥領域,未來發展潛力龐大。不過,王天帝也點出植物新藥開發所面臨的問題,他說,以目前全世界的植物藥送到美國FDA通過案件只有3支植物新藥,但植物新藥在市場關注之下送件逐年上升,目前送件審查中就有超過300支植物新藥,對業者將是一大契機。因此,耀德在發展營運策略上,分成短、中、長期策略,短期開發功能性產品授權通路商生產製造,以植物基因活性平台為開發產品基礎,運用中央研究院專利技術,結合澳洲有機認證 (Australian Certified Organic, ACO) 精油,開發外用功能型精油系列產品,規劃產品在年底前上市銷售;中期則要建置植物優良種植與採集規範(Good Agricultural and Collection Practices, GACP)種植基地及監測資料中心,長期規劃開發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安眠藥植物新藥邁進。王天帝指出,阿茲海默症診斷不易,目前並沒有可以阻止或逆轉病程的治療,市面上的阿茲海默症藥物都只能達到暫時緩解或改善症狀作用。根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資料,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8年全球失智症人口推估有5千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5200萬人,估計2018年花費在失智症的照護成本為1兆美元,同時預估未來亞洲將可能是成長最快的區域。據王天帝觀察表示,台廠在植物新藥案例與合作模式都有所進展,包括基亞、合一與杏國都成功跟美國、日本、大陸等企業合作,進行臨床實驗,看好隨著台灣藥廠在植物藥開發成果顯現,授權金陸續到位,已進入收割期。針對植物新藥及中藥如何達成溯源,王天帝認為,台灣農業技術已經有良好的基礎,可以建立GACP雲端化平台中心,從源頭落實GACP規範制度,完整記錄原材料資訊,並能確保數據不會有竄改問題,只要在數據資料上能夠符合歐、美規範,取得市場大眾信賴,未來將有很大發展空間。王天帝指出,美國FDA近年加速新藥審查,從2009-2017年平均一年通過33支新藥,2018年則通過59支新藥,對於全球生技製藥產業是一大發展機會,但就植物新藥產業而言,如何找出優勢則是關鍵,像是研發預防性藥物,針對疾病的前期或初期就開始投入,相對較有機會快速通過審查,是業者可以聚焦發展的方向之一。此外,因開發植物新藥時程冗長,業者須考量技術、資金、時間、市場等因素,一般不會獨自完成整個開發新藥過程,會根據每個不同階段尋求適合的戰略合作夥伴,市場目前生技公司比較常見的策略模式是採取里程碑授權金與產品上市後之權利金分配模式。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