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9, 2012

ABRAXANE乳癌新藥 病人反應率好但難獲健保給付!!

乳癌新藥 難擠進健保窄門  中央社╱中央社 2012-02-18  乳癌用藥推陳出新,新一代化療藥對轉移性乳癌的療效加倍,標靶新藥對標靶治療失敗者仍有療效,卻往往拿不到健保給付,有的藥廠乾脆將新藥退出台灣市場。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指出,健保局是以患者整體存活率做為新藥納入健保的標準,對新藥不多的肺癌與腸癌而言,新舊藥的差距很快就拉開;但擁有許多「救援武器」的乳癌,新藥不易突顯療效。他舉例說明,執行乳癌化療新藥「易莎平」臨床試驗,證實此藥對傳統紫杉醇治不好的轉移性乳癌病患仍有療效,此藥卻一直無法取得健保給付,最後藥廠決定此藥撤出台灣市場。類似的例子還包括標靶新藥「泰嘉錠」,可用來治療對標靶藥「賀癌平」具有抗藥性的乳癌患者,健保局以療效證據不充分為由拒納給付,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和腫瘤科醫師為此向監察院陳情,爭取患者的生機。去年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乳癌研討會中發布一項訊息,化療新藥ABRAXANE治療460名轉移性乳癌病患第2期臨床試驗,病患的療效反應達33%,是傳統紫杉醇化療藥19%的近兩倍,是延緩疾病惡化的第二線用藥選擇。此藥在已診斷為轉移性乳癌的300個病患第2期臨床試驗中,療效反應率可高達74%,病人的無病存活率達14.6個月,病人整體的存活期間可達33.8個月。曾令民說,此藥的成分並不特別,特別的是藥物分子僅130奈米,對癌細胞的穿透率高,在癌細胞的濃度集中,所以療效高;然而,此藥「為何現在還不進到台灣市場」?可能藥廠考慮到健保因素。當健保不給付新藥時,病患想要使用,只有自費一途,近幾年醫界出現乳癌藥物的雞尾酒配方,檢測患者癌細胞的不同生物標記,將小紅莓化療藥、紫杉醇、標靶藥物、荷爾蒙製劑做各種組合,有的一年藥費高達新台幣90餘萬元。曾令民認為,醫師應基於醫學實證決定適合病人的藥物及用法,細膩的區分病情差異,設定延長壽命、乳癌不惡化復發、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等因人而異的治療目標,好好跟病人溝通,以免病患白花冤枉錢。

科妍..德密絲笑顏皮下填補劑外銷許可證

科妍:說明本公司獲得海德密絲笑顏皮下填補劑等八張行政院衛生署外銷專用醫療器材許可證。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2-17 第三十四條 第39  1.事實發生日:101/02/16   2.公司名稱:科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聯屬公司):4.相互持股比例(若前項為本公司,請填不適用):5.發生緣由:本公司所研發生產之第三類醫療器材整型外科手術裝置:1.海德密絲(笑顏)皮下填補劑、2.海德密絲(媚絲)皮下填補劑、3.海德密絲(亮眼)皮下填補劑、4.海德密絲(輕感)皮下填補劑、5.海德密絲(別緻)皮下填補劑、6.海德密絲(輕吻)皮下填補劑、7.玻德密瓷組織填補物;骨科用裝置:1.海捷特加強型關節腔注射劑等八項,獲得行政院衛生署核發之外銷專用醫療器材許可證。6.因應措施:開拓國際市場、展開全球行銷。7.其他應敘明事項:無。

中國網路藥店巨浪 台灣禁止!!

2012電商激流 網上購藥成中流砥柱  鉅亨網 2012-02-17電商的的變幻莫測,令人揪心不已。醫藥電商是近年來電商界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各種網上藥店層出不窮,京東、淘寶商城、騰訊等本與醫藥行業毫不搭界的電商巨頭也涉足其中,尤其是淘寶,由於其既有的流量與資源,有很多規模較小的網上藥店紛紛依附。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醫藥企業選擇獨自運作自己的網上藥店。近日,鄉親大藥房旗下的網上藥店鄉親藥網(www.xiangqinyw.com)網上藥店正式上線,群雄并起的醫藥電商界又多了一個逐鹿者。醫藥電商初起步,盡管網購的粘合力銳不可當,但在醫藥行業卻仍表現得慎之又慎,這是由於求醫問藥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稍有差池后果難以預料。不過仍有許多公司愿意斥巨資來優化設施,自覺去滿足網上賣藥的一切條件,經一番精心策劃與準備后,鄉親藥網終於磕磕絆絆修成正果。據了解,截至目前,國內網上藥店數量才57家,與美國的千家相比,實在不值一提,而鄉親藥網的加盟,勢必會成為醫藥電商的中流砥柱,為醫藥電商在急流中磕一顆定心丸,以助醫藥電商穩步發展。價格親民顯優勢,南京大學電子商務系教授鄭稱德稱,醫藥電子商務通過減少流通環節和交易步驟,極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從而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實惠。據悉,一般實體藥店的毛利率為30%-40%,而網上藥店的毛利率可降低至10%-15%。當下藥品價格一路飆升是不爭的事實,昂貴的標價讓不少人望而止步,許多小病得不到醫治,后釀成大病,對此民眾也是怨聲載道。在此背景下,鄉親藥網(www.xiangqinyw.com)網上藥店應運而生,占盡了天時、地利及人和的優勢,鄉親藥網的不斷壯大,一方面有助於緩和買藥貴的尖銳社會矛盾,促進了醫藥行業的建設;另一方面,穩步推動了電子商務日漸繁榮的盛況,對其他傳統行業試水電商起到模范示范作用。網上賣藥條件苛刻由於人命關天,醫藥行業的準入標準總是比其他任何一個行業都更嚴格甚至苛刻。長久以來,我國對藥品行業的監管十分嚴格,網上藥店也不例外。為防止商家出售假藥、違禁藥等,為了讓網上藥店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群眾,國家制定了健全的規章細則。其中,《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和《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就是醫藥進軍電商的入場券,目前國內多家網上藥店已獲得這兩個證書。盡管國家制定近乎苛刻的標準,可仍無法完全消弭民眾對網上藥店的質疑情緒,鄉親藥網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博得民眾的信任,可謂任重道遠。目前的醫藥電商,除了依附淘寶等電商巨頭,以利用現成的流量與資源之外,也有以自己線下的實體店為依托,自己獨立運行的網上藥店。鄉親大藥房旗下的網上藥店鄉親藥網就是其中之一。據了解,鄉親藥網(www.xiangqinyw.com )網上藥店線下擁有公司在廣東省韶關、清遠等市以及湖南省的長沙市、懷化市擁有直營門店200多家,大型醫療門診10余家,倉儲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2 個。企業現有各類銷售精英、管理人才近1500人。鄉親大藥房以"一切為了父老鄉親"為經營理念,堅持直接從廠家購進藥品的原則,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讓利於廣大消費者,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大的實惠。主要以經營: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藥制劑、生化藥品、抗生素制劑、生物制品(預防性生物制品除外)等為主,經營品種數量近萬種,并與上游大型醫藥批發企業合作,如818藥房網。在法律法規的允許下使可銷售品種達到三萬多種。2010年,公司進駐湖南長沙,致力打造以長沙為中心的中南地區最大的藥品配送基地,實現實體藥店與網上藥品商城相結合的新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此類獨立運營的醫藥電商在未來也會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以鄉親藥網(www.xiangqinyw.com )的實力而言,自然也就成看了這"不可忽視的力量"中的中堅角色。中流砥柱,為他莫屬!

醫生遙控晶片給藥時代!!

藥晶片植體內 醫生遙控給藥2012/02/18 聯合報】科學家發明了遙控藥物晶片,可望終結病患每天注射針劑的麻煩與痛苦,技術成熟後將可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糖尿病、癌症、多發性硬化症與心臟病。 藥物植入是熱門的研究領域,旨在協助病人定期用藥並讓藥物直接釋放到身體最需要的部位。目前已有植入式化療藥物、避孕棒,可持續釋出直到藥物用完。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藍格領導的新研究是第一個使用無線控制藥物微晶片的研究,最終目標是讓醫生能遙控藥物的劑量,或在病人睡覺時給藥,使副作用降至最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骨質疏鬆症專家愛瑟兒‧希瑞斯說:「要證明遙控藥物晶片確實可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過這個模式令人非常振奮,因為每天注射藥物讓人想到就怕。」 8名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症的丹麥婦女,必須每日注射藥物「骨穩」(Forteo),但她們常因嫌麻煩而停止注射。藍格把有微晶片的裝置植入這些婦女的腰部,裝置中有20個裝藥的小格,用奈米薄度的鈦與鉑封住,收到無線訊號時,個別小格的鈦與鉑會化掉,使藥物釋出至血液中。微晶片被設定為植入8周後每天釋出一劑藥物。製造此微晶片和資助此研究的麻州MicroCHIPS公司執行長法拉說,這些微晶片原本植入後可立即開始運作,但動物研究發現,微晶片四周會形成有如疤痕組織的薄膜,因此植入人體後等到薄膜形成才開始測試。驗血結果顯示,微晶片釋出藥物與每日注射的效果一樣,安全性也沒問題,病人甚至不會察覺藥物釋出。 未參與此研究,但也研發這種技術的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孟繁君表示,這個研究報告是「重要的里程碑」,下一步將是研究更複雜的晶片,可以設定在需要時減少或增加一劑。這個研究16日刊登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

羅氏鮮減重 益大於弊?!

歐盟:羅氏鮮益處大於副作用  2012/2/17  中央社    歐洲聯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今天(17)指出,服用含奧利司他(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包括葛蘭素史克藥廠(GSK)的歐愛(Alli),以及羅氏藥廠的羅氏鮮(Xenical),所帶來的益處大於可能引發與肝臟相關的罕見副作用。因為部分服用這類減重藥物的患者出現肝臟嚴重受損的情況,歐盟藥品管理局在去年9月對相關藥物展開檢測。 藥品管理局指出,這類藥物能夠幫助身體質量指數(BMI)達到28或以上的肥胖或過重病患減重。 不過,藥品管理局建議,這些藥物的標示,包含獲得國家批准、含奧利司他成分的學名藥,都必須確保加註肝臟受損風險的警語。藥品管理局強調,與這類減肥藥有關聯的嚴重肝臟疾病案例非常罕見。 藥品管理局指出,自從1997年到20111月,傳出21起可能因為服用羅氏鮮導致嚴重肝中毒的病例;而歐愛從20075月首度上市到20111月間,共有9人傳出因為服用此種減肥藥而導致肝衰竭。 藥品管理局提到,全球估計有超過5,300萬人以羅氏鮮或歐愛減肥,其中超過2千萬人來自歐盟。

東生華上櫃通過

櫃買中心審議通過東生華股票上櫃 (自立電子報2012/02/17)證券櫃檯買賣中心17日下午召開上櫃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東生華製藥(8432)申請上櫃案。東生華製藥申請時資本額2.8億元,董事長林榮錦,推薦證券商元富證券、元大證券、統一證券及凱基證券。東生華製藥於9991自台灣東洋藥品(4105)分割設立,99年度營業收入為2.17億元,稅前純益為5164萬元,每股稅後純益為2.19元。100年前3季營業收入為4.96億元,稅前純益為1.65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4.78元。

植物新藥….不是新藥???

產官合作 發展台灣牌新藥2012-02-17 工商時報 美國Optimer公司、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被認為是台灣創業最成功的生技專家,他43歲創業,53歲就擁有創立3家公司的經驗。他在1993年以5,500萬美元創立健康食品公司Pharmanex4年後以13,500萬美元賣給美商如新(NU SKIN)集團;而後他又成立Optimer研發的新型抗生素Dificid,不僅成功授權,也在歐美上市銷售,並創造半年內在美銷售破億美元的風光紀錄。   張念慈認為,生技產業光是一個新藥就有機會創造兆元產值,像降血脂的利普妥,一年可以銷售170億美元(約台幣5,100億元),台灣時機接近了,產、官合作發展「台灣牌」的新藥才能打進國際舞台,投入新藥要愈早進入臨床,愈早證明無效最好,這樣才能降低研發成本,加速發展新藥,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如何看台灣技產業? 答:我認為現在氣氛很好,已經很接近成功點了,但台灣一定要有發展新藥的理念(不是植物新藥),因為只有從選題、臨床到推波新藥上市,而且是要由台灣的TFDA審查過關,而後又能獲歐盟、美國FDA通過,才能證明台灣有實力創造,也有新藥審查的實力,如此才能躋身國際行列。   問:你強調的「台灣牌」新藥概念,必須具備那些要素?答:「台灣牌」(Taiwan Brand)新藥,要向國際進軍,必須具備團隊、財力、台灣優先的新藥審查機構及從研發到製造的能力。 目前在審藥機關部分,台灣還沒有真正領先歐美通過的純新藥,若要讓台灣新藥產業占有一席地位,台灣藥物審查機關得先通過一個具全球潛力的「台灣新藥」,並獲得美國FDA及歐盟等法規國家認同,屆時就有機會晉升全球十個以內有能力生產新藥的國家,藉此吸引國外投資者對台灣新藥產業的目光,尋求合作,增加資本市場信心,並有機會取得大中華生技新藥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問:Optimer研發的新型抗生素是很成功的經驗,台灣產業藥廠不足之處在哪?答:台灣其實人才及資金也不缺,欠缺的是長線的投資人和機構,而且在研發的過程中,也浪費了很多的資源,例如:台灣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在實驗室研究,甚至臨床過程也太久了,其實開發新藥要愈早進入臨床愈好。問:國際大廠開發一個新藥,動輒要3-10億美元,台灣的藥廠怎麼可能有本錢?   答:其實用小錢也可以做新藥,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市場動向,例如,浩鼎的OPT-822,是鎖定癌症末期,又是針對轉移性的癌症,目前進度最快的像治乳癌目前就只有一種藥,且治癒率只有30%,OPT-822集中火力投入此領域,不管在金錢或時間上都可大大縮短。

生技界台積電, 神隆?????

台灣神隆:生技臺積電【撰文/周思含】台灣是舉世知名的科技島,IC產業更是獨步全球,主要就是有「台股市值王」臺積電(2330)撐腰。這個全世界的晶圓代工廠不但年年創出佳績,更帶動包括上游的IC設計和下游的封測、光罩等,形成一條緊密的產業鏈,也讓竹科成為台灣耀眼的金雞母。但如果想在生技產業中也走出一條獨樹一格的康莊大道,勢必也要有艘猶如臺積電的航空母艦領航其中,而同樣受到國發基金青睞的國內原料藥廠龍頭台灣神隆(1789),正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9年虧損 媳婦熬成婆 近來有人描述台灣的生技產業就像麻雀變鳳凰,而連續6年獲利亮眼的台灣神隆正是其中的領頭羊,不過對於總經理馬海怡來說,這絕非一夕暴紅的偶然,回顧神隆創立至今的奮鬥史,她點滴在心頭。生技業在早期被形容是「本夢比」的行業,必須不斷說服股東與投資人繼續增資燒錢,台灣神隆也是歷經9年虧損後才開始獲利,這種咬牙對理念的堅持何嘗不是種煎熬。在籌設台灣神隆之前,馬海怡原是美國Syntex製藥公司的副總,當年Syntex被羅氏(Roche)併購後,同她在內有上萬名員工遭到資遣,馬海怡便決定與其他同事一起創業。原本想赴中國市場發展,但是在瞭解台灣政府提升生物科技與製藥產業的投資策略與決心,加上台灣人才素質優良,因而毅然決然離開深耕已久的美國,創立了台灣神隆。1990年政府決定由國發基金主導投入生技產業,原料藥被列為主要投資標的,並對外舉行招商,馬海怡與創業團隊便著手投資計畫與遞件申請時,國發基金即表明要投資的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料藥廠,此舉正中馬海怡將神隆定位為「在台灣登記註冊的國際公司」的下懷,她表示,台灣的藥品市場太小,要搶,就要搶進全球,以大規模及多樣化的產品線和國際品質,吸引國際大廠下單。

生技產業的臺積電 在那個半導體產業盛行的年代,生技就像是個把錢丟進大海還聽不見噗通聲響的產業,馬海怡心裡有底,在這龐大的產業鏈裡,唯有架高門檻才是別人跨不進也搶不走的,因此台灣神隆大膽選擇了癌癥藥做為生產研發方向。全球癌癥藥品需求漸增,但卻少有原料藥廠商可以提供,原因就在於癌癥藥品活性高。當年Syntex製藥發明了當時最有效的口服避孕藥,其也屬於活性高的藥品,憑恃著經驗和技術,更加深台灣神隆往此發展的決心。所謂「活性高」意即在生產過程中,小分子都必須經由化學合成,所以製程中的控制要素就更多,必須有特殊隔離設備保護研發人員安全,加上癌癥藥品多是針劑,製作針劑特別講求使用純水,絕對不能有毒素、微生物污染,因此設備、技術的要求,都不同於一般。馬海怡更進一步表明神隆在製藥產業的地位,宛如臺積電在半導體產業中,扮演研發製程、替IC設計廠生產製造的角色,台灣神隆接受委外代工,研發原料藥,但「光靠代工吃不飽」,所以也自行開發原料藥,進而提供給學名藥廠。

國際級的夢想 國際級的挑戰  以國際級規格創立的台灣神隆,讓馬海怡承擔近10年虧損的極大壓力,而如今台灣神隆不但躍升成為台灣最大的原料藥廠,也一如預期地走入國際市場,更是目前全球最大癌癥原料藥供應商,馬海怡語帶感恩的表示:「如果沒有股東一路相挺,就沒有今天的神隆」。「生技絕對不是靠短期操作的產業,我們的股東比任何人都理解這點。」馬海怡不諱言,從公司成立那天起,股東們的嚴格檢視不曾少過,連續9年虧損也曾使最大股東統一集團一度有考慮出脫持股的聲浪,但15年來統一集團董事長高清願選擇力挺到底。馬海怡很敬佩他的遠見:「投資愈艱難的產業,日後被取代的機率低,回報期才愈能拉長。」她並引用高清願的話,「龜甲萬醬油與統一超商,都是賠了78年才賺錢,況且每個人都只有一張嘴,吃進去的不是食物就是藥物。」一句話就給予台灣神隆最大的支援與鼓勵。說到燒錢,就不得不提砸下1.5億美元(45億元新台幣),蓋在當時還是一片甘蔗園並被外界質疑「過分奢華」的南科廠房,這座廠房的規格與設備,完全比照歐美最高規格興建,保證不會任何有交叉污染可能的高活性原料製造廠房,一開始就拉到如此高規格,不像其他原料藥廠多半以實驗室起家,日後再慢慢打造。2001年神隆挑戰FDA查廠成功,成為台灣第一也是唯一全廠通過FDA稽查的原料藥廠。通過FDA與台灣CGMP雙重認證的專業生產線,等同開啟國際品質的知名度,為了架高競爭門檻,馬海怡的團隊會計算新藥專利到期的時間,同步開發原料藥,以方便學名藥廠客戶在該新藥專利到期,可以馬上接續上市,避免落入次級提供者的價格競爭中;換句話說,就是在做「準新藥」的開發,也難怪公司第一個產品送交客戶完成註冊上市的時間長達6年之久。

台灣原料藥廠的利基  原料藥(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API)指的是一顆藥丸裡真正提供治療效果的「有效成份」,要成為一般使用藥物,需再與一些不具藥效的固定劑、輔料混合成型,例如膠囊、藥錠,即成為可使用的製劑藥(又稱專利藥或學名藥)。若以汽車為例,汽車的零組件就是原料藥;新藥好比新車,它帶有專利權,而學名藥則像中古車,已經沒有專利權,不論新藥或學名藥,都需要用到原料藥。

成大與IBM合作 基因超級電腦

打造超級電腦 成大、IBM攜手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成大「超級電腦研究計算中心」為國科會補助的跨國頂尖計畫之一,成大將與美國IBM華生研究中心合作建置第三代藍色基因超級電腦,IBM台灣區總經理于弘鼎等人昨天拜會成大校長黃煌煇等人了解所需與細節,黃煌煇則建議,台灣IBM與成大緊密合作,齊力打造台灣超級電腦,再將經驗向東南亞等發送,IBM台灣區也可建立本地人才庫。成大「超級電腦計算研究中心」一旦建置完成,將是全台灣擁有最快速超級電腦的機構,全世界排名第廿七,屆時台灣的「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也會被遠遠拋在後,超級電腦將致力於防災、能源、生醫、光電等領域的計算與研究。IBM台灣區總經理于弘鼎昨天拜會成大,就成大建置第三代藍色基因超級電腦的相關細節,交換意見。黃煌煇強調,成大與IBM合作的經驗,未來很值得輸出給東南亞分享。教務長黃吉川建議台灣IBM可以組成最少廿人的研究團隊,和成功大學超級電腦的合作團隊一起努力,共同學習藍色基因電腦的硬體建置和軟體開發,這樣才能提升台灣本土的電腦能力,未來包括亞洲各大學如果要購買第三代藍色基因電腦,也可以由台灣區的IBM主持。于弘鼎謝謝成功大學的提議,強調成大和IBM華生實驗室合作備受矚目,雙方合作,不可限量。成大「超級電腦研究計算中心」,國科會將在三年內補助成大二千五百萬元,成大與IBM華生研究中心各出資二千五百萬元,硬體完全建置需要超過十年時間,成大將與IBM開啟長期的合作關係。

 

誰允許販賣健保資料!!

誰允許國家販賣全民健保資料? 民間社團聯合記者會 2012/02/18台灣人權促進會   新上任的行政院長陳沖2/17表示新修法通過的<個人資料保護法>要暫緩實施,因為新法對於敏感性個資保護太過嚴苛,要重新修法。然而,未來修法的走向,是否正是在為國家正在大推的醫療雲、健康加值計畫所作的解套呢?不久前,行政院科技會報召開「公開資料加值(Open Data)推動策略會議」,並對媒體表示已委託台大、成大研擬營運模式,將和美商、日商等國際科技大廠共同建立「醫療雲端運算系統」,企圖打造全球最大醫療雲,藉此創造出數兆商機。 健保局從1998年起即委託國衛院建置「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開始販賣國人的健保資料。然而,2011年才開始上線,並掛在私立中國醫藥大學網站之下的健保加值資料庫 ,其所販賣的資料又比原本國衛院的「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更多,未來行政院主導的醫療雲計畫,更要結合健保資料及台大、成大之病患資料作販售。 民間社團質疑國家販賣健保及醫療資料的法令授權依據為何,也質疑這是假open data之名,行變賣全民個資之實。' 時間:2012220日(星期一)上午1000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3會議室( 臺北市濟南路一段3-1)

 

當天流程:

內容

10:00~10:05

記者會背景說明/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

10:05~10:30

發言名單: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孫友聯

台灣人權促進會/邱文聰
受試者保護協會/連群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

open data 觀察 /徐子涵

 

自體脂肪用於臉部雕塑

一舉兩得 自體脂肪雕塑魔鬼身材2012-02-19 中國時報 經過長長年假放縱食慾,要搶救身形、雕塑曲線,坊間醫美診所紛紛打出自體脂肪移植,有水刀抽脂、超音波抽脂,還有醫療院所喊出脂肪幹細胞移植…看的全是現代人愛美、講求速效的商機。 究竟什麼是自體脂肪移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指出,自體脂肪移植就是將身上多餘脂肪抽出,回填到希望豐滿的地方,最常見就是抽腹、臀的脂肪填充到胸部或是臉頰、太陽穴等地方,抽脂採用的技術都是傳統抽脂的延伸,只是採不同機器而有不同的名稱。健全時尚診所院長陳明芳分析,自體脂肪移植因同時具有塑身及微整型的效果,加上以自身脂肪回填微整效果維持較久,是目前接受度很高的美容手術。開業整形外科醫師陳紹良指出,最夯的莫過於自體脂肪隆乳,單次注入200CC的脂肪,平均大約可提升1個罩杯,隨著脂肪幹細胞純化技術的精良,自體脂肪移植細胞存活率也高達8成以上。相較於矽膠、鹽水袋等人工填充物,自體脂肪隆乳幾乎不會有任何排斥現象發生,也不會有莢膜攣縮、胸部變形的困擾,無論是在觸感、柔軟度還是視覺效果上,都有相當優秀的成果。 除了隆乳手術之外,自體脂肪填補手術在臉部雕塑也有相當顯著的效果,隨著年紀的增加,臉部皮下脂肪可能會逐漸流失,造成皮膚下垂、臉頰凹陷等現象,使人顯得較為蒼老,相較於玻尿酸等人工填充物,自體脂肪細胞在彈性、自然度、持久性都具有相當的優勢。張家寧指醒,自體脂肪移植其實還是存在一些迷思,脂肪細胞在「移位」後可能會被自體組織再吸收,甚至鈣化,如傷口感染也可能出現潰瀾,整形外科醫學會也曾提出質疑,用於隆乳恐影響乳癌偵測,民眾在採這種方式雕塑身形時,一定要多做評估,不要只是一頭熱的栽入。 陳明芳也強調,雖然是微創手術,消費者在決定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並且多比較幾間診所,了解詳細療程內容、醫師素質及經驗,還有術後護理服務是否齊全,若身邊朋友有自體脂肪移植手術的經驗也可以詢問他們的意見,從中選擇醫療品質佳且適合自己的醫美診所。陳紹良指出,脂肪取出後,再重新注入體內能否成功存活,不被吸收,是很重要的關鍵,較先進的方式是藉由離心技術分離出高純度的脂肪細胞,加入脂肪幹細胞活化,且必須植入皮下組織血管豐富處,這些都是技術關鍵,考驗執行手術的醫師是否夠專業。

Cada vez mas cerca de curar un corazon roto

  BBC Salud   Sabado, 18 de febrero de 2012   En el primer estudio, publicado en The Lancet, investigadores del Instituto de Cardiologia Cedars-Sinai en Los Angeles, lograron reparar hasta 50% los danos causados por un infarto inyectando al paciente celulas madre de su propio corazon. Segun los cientificos, este fue "un aumento sin precedentes" de musculo cardiaco sano. Un dia despues, una revision de 33 estudios llevada a cabo por Cochrane Collaboration encontro que la terapia de celulas madre tomadas de la medula osea logro ofrecer "una mejora moderada" a los pacientes que sufrieron infarto.

En los ensayos habian participado mas de 1.700 pacientes.  Aunque los investigadores afirman que ahora se deberan llevar a cabo estudios a mas largo plazo para ver si esta terapia afecta la expectativa de vida del paciente, los resultados ofrecen esperanzas porque cada vez nos acercamos mas a la era de las llamadas "terapias personalizadas" para curar un corazon lesionado. Cuando un paciente sobrevive un infarto, se produce muerte en el tejido del musculo, el cual queda reemplazado por una cicatriz. Con esto el paciente queda debilitado y con altas posibilidades de necesitar medicamento para el resto de su vida.

Impacto a largo plazo   Los cientificos estan demostrando ahora la efectividad de las celulas madre para reducir esta cicatriz de tejido cardiaco y reparar el corazon lesionado. Un metodo consiste en tomar celulas del corazon del paciente, cultivarlas en el laboratorio para generar millones de nuevas celulas cardiacas y posteriormente inyectarlas de nuevo al paciente para generar nuevo musculo cardiaco. "La terapia de celulas madre puede tambien reducir el numero de pacientes que mueren posteriormente o sufren insuficiencia cardiaca"

Dra. Enca Martin-Rendon  El otro metodo utiliza una tecnica similar pero en lugar de tomar celulas del corazon se toman de la medula osea, que es una fuente esencial de celulas madre. Los ensayos revisados por Cochrane, realizados y publicados hasta 2011, involucraron esta tecnica con medula osea. El analisis concluyo que la terapia "puede conducir a una mejora moderada a largo plazo" en la funcion cardiaca, lo cual, agrega, puede ser "clinicamente muy importante". Lo que hasta ahora no se sabe, sin embargo, es cual es el efecto a largo plazo de esta terapia y si tiene un impacto en la longevidad del paciente. La doctora Enca Martin-Rendon, especialista del Hospital John Radcliffe en Oxford y principal autora del analisis, explica que ademas de la mejora en la funcion cardiaca, "la terapia de celulas madre puede tambien reducir el numero de pacientes que mueren posteriormente o sufren insuficiencia cardiaca". "Pero actualmente carecemos de evidencia estadisticamente significativa en el numero pequeno de pacientes que hasta ahora han sido tratados". El profesor Anthony Mathur, de la Escuela de Medicina y Odontologia del Hospital Barts de Londres, esta dirigiendo actualmente el mayor ensayo clinico que se ha llevado a cabo con celulas madre en pacientes que sufrieron infarto. El estudio comenzara este ano e involucrara a 3.000 pacientes en varios centros de Europa. Y se espera obtener los resultados rapidamente. Tal explica el especialista a la BBC se inyectaran las celulas madre a los pacientes cinco dias despues de haber sufrido el infarto y posteriormente se les hara un seguimiento de dos anos para ver si la terapia tiene un impacto en su expectativa de vida. Las enfermedades cardiovasculares, incluidos infartos e insuficiencia cardiaca, son la principal causa de muerte en todo el mundo. Asi que muchos investigadores trabajan con ahinco para encontrar un tratamiento que prevenga o cure estos trastornos. Todavia, sin embargo, seran necesarios mas estudios para que esten disponibles en la clinica.

客製化B肝炎治療計畫!!

B肝篩檢新突破 提早預測治癒率   只要抽血檢查,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根據統計,國內大約有250300萬的B肝患者,目前治療方式,大多是採用長效型干擾素針劑,每週打一次,治療時間至少一年,不過現在有醫師臨床發現,有一種新的「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測」,只要治療3個月,就可以提早預測治療的成功率。 醫師說,所謂「B肝病毒表面抗原」,是一種肝臟病毒消失的指標,如果表面抗原沒有清除,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機率,仍是一般人的9.6倍,雖然健保有給付治療B肝的藥費,但每半年才能做一次病毒檢測,如果使用這種個人化監測治療,不僅可協助醫師調整用藥,也可減少健保資源的浪費。 醫師說,這項新的檢測方法,可以讓醫師評估某些藥物是否有效,進而降低病患病情惡化的機率,就像是替病人量身打造的肝炎治療計畫,同時也是醫師診治B肝的重要參考依據。

New measurement for hepatitis B unveiled

 2012/02/19  Taipei, Feb. 19 (CNA) A Taiwanese liver disease research team introduced on Sunday a new measurement that helps to better diagnose hepatitis B infections, which affect roughly 2.5 million people in Taiwan, and gauge whether they are under control. The REVEAL–HBV Study Group, led by Chen Chien-jen, unveiled the new measurement at an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APASL) in Taipei. The new measurement detects the amount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s (HBsAg) in a person's body. The antigens are proteins produced by the hepatitis B virus (HBV) that peak with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clinical disease symptoms. The new measurement reveals how a hepatitis B carrier's immune system responds to the virus and helps doctors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ertain medications, according to Kao Jia-horng, APASL chief and a professo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 College of Medicine. Chen, an academician at Academia Sinica, Taiwan's top research institution, said that the new measurement complements existing gauges measuring the amount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and will help doctors more accurately assess the risk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s developing into liver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Liaw Yun-fan, another academician at the meeting, said that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shows the amount of HBsAg is indrectly related to how hepatitis B infections come under control. Liaw said the lower the HBsAg level, the more the infection is under control. Among the other existing measurements for hepatitis B infections are age, sex, and liver function index.

Bessere Behandlungserfolge bei chronischen Wunden dringend geboten

Pressemitteilung: Medical Data Institute GmbH  Arzte und Pfleger verlangen wirksame und bezahlbare Therapeutika fur Patienten, u. a. mit Diabetes

Weniger Amputationen und bessere Lebensqualitat Vier Millionen chronische Wunden ziehen jedes Jahr in Deutschland 30.000 Amputationen und sechs Milliarden Euro Behandlungskosten nach sich. Diese erschreckende Bilanz zogen Wundexperten auf dem Pflege Kongress 2012 am Freitag, 27. Januar in Berlin. Die sogenannte "Moderne" Wundversorgung ist inzwischen 50 Jahre alt und wird den wachsenden Herausforderungen in der Wundtherapie nicht mehr gerecht, beklagten die Fachleute in Berlin. Fur viele Betroffene bedeutet die Erkrankung zudem erhebliche Einbusen in der Lebensqualitat und soziale Isolation. "Es gibt zahlreiche Studien, die einen eindeutigen Zusammenhang zwischen chronischen Wunden und Depressionen belegen", betonte die pflegerische Expertin fur Wundversorgung Kerstin Protz aus Hamburg. "Und die Amputation bedeutet fur viele Patienten dann das Aus." Neue Behandlungsoptionen fur Menschen mit chronischen Wunden seien daher dringend geboten, so die Experten einstimmig auf dem Kongress. Neue Therapieansatze sind zwar in Sicht, doch die meisten sind teuer und bleiben spezialisierten Zentren vorbehalten. Dazu zahlen etwa die neue Vakuumtherapie VAC-Instill, die Stammzelltherapie und eine neuartige Plasmastrahlbehandlung, die Keime reduzieren und die Wundheilung fordern soll. "Der Nachteil dieser Therapien ist, dass sie fur den praktischen Einsatz im ambulanten Bereich nicht geeignet sind", kommentierte die ICW-Wundexpertin Zeynep Babadagi-Hardt, die in Duisburg einen ambulanten Pflegedienst und eine Akademie betreibt. Anders Wachstumsfaktoren und ein Hamoglobin-Spray: Beide Praparate prasentieren eine neue Generation in der Wundtherapie - und konnen von Pflegdiensten angewendet werden. Jedoch sei eine Tube Wachstumsfaktoren mit knapp 1.000 Euro extrem teuer und werde nur in wenigen Fallen von den Kassen erstattet, gab Hardt zu bedenken. Ein in Mexiko zugelassener Hamoglobin-Spray, der den Wunden den zur Wundheilung benotigten Sauerstoff zufuhrt, kommt demnachst auch in Deutschland auf den Markt. "Mit wenigen Euro pro Behandlung ware dieses Produkt tatsachlich bezahlbar", kommentierte Hardt den Spray, der in Berlin dem Fachpublikum vorgestellt wurde. "In Sachen Wirksamkeit bin ich gespannt, ob die vielversprechenden Ergebnisse aus Mexiko bestatigt werden konnen". Die Wundexpertin kundigte an, Neuprodukte auf ihre Wirksamkeit hin zu testen und die Ergebnisse auf Fachkongressen zu prasentieren.

Der Aufbau des bundesweiten Registers "Diabetisches Fussyndrom" schreitet voran  Der Diabetesexperte Dr. Alexander Risse vom Diabeteszentrum am Klinikum Dortmund verwies unterdessen auf die besondere Problematik beim Diabetischen Fussyndrom (DFS). Dieses verursacht - neben Unterschenkelgeschwuren (Ulcus cruris) und Dekubitus - einen Grosteil der chronischen Wunden. Mit 200.000 Fallen pro Jahr gehort das DFS zu den gefurchtetsten Folgekomplikationen des Diabetes mellitus. "Noch immer werden Zehen, Fuse oder ganz Beine amputiert, weil Arzte die Neuropathie verkennen und falschlicherweise eine okklusive Mikroangiopathie diagnostizieren", sagte Risse. "Dabei sind bei den meisten Menschen mit Diabetes die kleinen Gefase am Fus aufgrund der Lahmung des vegetativen Nervensystems weit gestellt." Zur Behebung dieser Schwierigkeiten ist eine intensivere und vor allem strukturierte Zusammenarbeit zwischen allen Fachgruppen erforderlich. Im November 2010 hat sich daher eine Expertengruppe "Diabetisches Fussyndrom" am MDI gegrundet. Der interdisziplinaren Gruppe haben sich mittlerweile auch Vertreter der AOK und Arzte aus anderen EU-Landern angeschlossen. Gemeinsam bauen sie derzeit eine unabhangige Datenbank auf, die samtliche therapierelevante Daten aus ganz Deutschland erfasst. "Zusammen mit Angiologen, Gefaschirurgen, Dermatologen, Chirurgen, Diabetologen und anderen Praktikern haben wir bereits Parameter definiert, die die behandelnden Arzte kunftig erfassen sollen. Wenn uns diese Daten eines Tages vollstandig vorliegen, dann haben wir eine solides Fundament, um angewandte therapeutische Masnahmen vernunftig evaluieren zu konnen." Von dem deutschlandweiten DFS-Register versprechen sich Risse und seine Mitstreiter ahnliche Erfolge wie sie die Fusnetze in Nordrhein erzielen konnten. Dort haben die seit Jahren etablierten Fusnetzwerke und die daran geknupften IV-Vertrage einen echten Qualitatssprung bewirkt: Die Majoramputationsraten sind von uber zehn auf unter zwei Prozent zuruckgegangen.

 

Source: http://www.diabsite.de/aktuelles/nachrichten/2012/120202c.html

降血糖新藥DBPR108 (DPP-IV抑制劑) 進入FDA phase I

健亞新藥 1,200億商機 2012/02/20 經濟日報】健亞(4130)、東洋、中化、永信、南光及信東等六大藥廠今(20)日共同宣布,自行研發的「降血糖新藥DBPR108」,已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進入臨床一期,目標五年後上市,搶攻年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商機。行政院官員表示,該藥物兩年多前由台灣本土六家藥廠組成聯盟共同投資,並由科技會報、衛生署給予資金、技術上的協助,對台灣生技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健亞17日股價以40元作收,下跌3元。 據了解,DBPR108是由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趙宇生,率領團隊所開發的新藥,並成功整合以健亞生技公司為首的產業聯盟,由行政院所屬國發基金核撥經費,完成「促成生技成功投資案例」計畫,由政府及民間共同出資新台幣1.75億元,進行研發工作。 業界指出,DBPR108去年11月中下旬,分別向FDA和台灣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申請新藥臨床試驗審查(IND);由於DBPR108是從500多種特殊結構化合物,找出的糖尿病候選藥物DPP-IV抑制劑,已取得美、日、歐、大陸等國家的專利權,臨床前的試驗結果良好,才能順利拔得頭籌,預估可望在2017年上市。 目前全世界和DBPR108類似機轉的藥物,只有美國默克藥廠(Merck)和瑞士諾華(Novartis)擁有開發經驗,而台灣則為全球第三例、華人首例開發該類新藥的國家;若以默克生產的新藥Januvia為例,2010年的全球銷售額達33億美元(約新台幣1,000億元),2011年可達40億美元,未來數年將依糖尿病人口成長,市場繼續擴大。 此外,行政院官員透露,DBPR108目前通過美國FDA、台灣食品暨藥物管理局(TFDA)審核,開始執行臨床一期試驗,而大陸某國企藥廠也看好DBPR108潛力,已於今年初與主導本案的健亞生技簽訂授權;業界估,授權金應有9,000萬元以上,六家聯盟藥廠也可望共同受惠。

募資行情!! 推升生技股漲__基亞

基亞將現增籌資8億元2012/02/20 經濟日報】肝癌新藥公司基亞生技(3176)昨(19)日宣布,將辦理總額8.1億元的現金增資,於今年第三季前投資1.5億元購置辦公室,其餘6.6億將繼續支應新藥開發資金所需。基亞為肝癌新藥開發公司,旗下肝癌新藥PI-88日前獲大陸藥監局審核通過,直接進入大陸臨床三期試驗,並獲選為兩岸臨床示範藥物。該公司17日股價收62元,上漲0.9元。基亞表示,未來將繼續依公司定位,向國外大藥廠技治療肝癌中晚期新藥,以讓公司藥品組合更加完整。

募資行情!! 推升生技股漲

籌碼集中題材多 生技股漲勢未歇  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 生技股上週因為短線漲多,股價大幅震盪,掛牌以後飆漲2倍的健亞(4130),公布元月獲利呈現大幅衰退,上週五開高後賣壓出籠摜壓至跌停,拖累生技股走勢,不過這波生技指標股—基亞(3176)、雙美(4728)上週五大幅震盪後仍逆勢收紅,顯然這波生技股走勢尚未結束。不過根據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歐債問題尚未解決,因此上週已經有部分資金減碼生技股,但為生技股中期仍然看好,因此股價有適度回檔,還會進場加碼。據了解,這波生技股主打籌碼戰,由於生技股股本小,籌碼集中,且許多公司新藥在這一兩年都有新進度,加上兩岸醫藥協議關於臨床認證也開始推動,是業內人士願意進場拉抬的理由。且據傳,現在有多家投信公司打算募集生技基金,這也是為何生技股一開紅盤就表現強勁的最重要原因,市場人士分析,這與過去新能源基金在募集之前,太陽能股也先飆漲好幾倍,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上週連股本60幾億元的台灣神隆(1789),在外資連續賣超下,股價卻能連拉3根長紅,主要是已可看到投信進場的動作。由於基金募集完畢進場布局,須依權值大小買股,所以在特定人先進場卡位下,神隆會有這樣的漲勢也就不難理解,不過就基本面來看,法人預估今年台灣神隆在銷量及銷點持續增加下,將維持穩健成長,其中代客生產的抗憂鬱症新藥(Vilazodone)因無同類藥品如發胖、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預估今年整體銷量將成長2成以上。此外,神隆今年也將有7項新產品(6個學名藥原料藥及1個新藥原料藥)陸續上市,預估將可帶動今年營收成長至46.4億元,年成長17%,每股獲利為1.71元,但本益比已經超過30倍。目前生技股走的是資金行情,獲利越好、本益比越低的股票反而不會漲,主流還在有研發新藥的個股上,看的是兩年後的「本夢比」,即使現在虧很大,越不合理卻越會漲,加上未來一兩個月還會有重量級公司宣布新藥研發成果及授權國際大廠等利多消息,且生技基金尚未開始募集,因此生技股的短線若整理完畢,投資人還是可以進場布局。

傳產跨足生技: 遠東集團開發抗沾黏外傷敷料

醫材錢途棒 科技傳產卡位  2012-02-20 01:11 工商時報 生醫產業主流氣勢成形,不僅推波市場資金進駐,實際上不少科技、傳產大廠也積極布局,且幾乎都鎖定研發時程較短、成功率較高的醫材領域。生技中心理事長李鍾熙認為,台灣有電子業完整的供應鏈和技術加持,醫材產業前景看好。 目前醫材產業中,除了精華光和即將回台掛牌的金可,每年都可大賺一個資本額,五鼎、太醫、百略、華廣、雃博都已打進國際市場,華廣今年更與GE結盟,主打雙品牌策略,行銷全球。 另外,柏登生醫研發的魚鱗人工眼角膜計畫,獲荷蘭政府300萬歐元創新信貸補助。而承業生醫則與全球前5大影像設備廠瑞士商Swissray結盟,雙方將合力搶攻大中華區放射影像醫學設備超過千億元商機外,董事長李沛霖也表示,未來雙方合作模式不排除由代理延伸至代工領域,顯示國內醫材廠商也逐步前進高階醫材領域。而為搶占生技產業商機,除了鴻海、明基、台達電、大同等集團積極已卡位,明基並在中國大陸成立醫院和收購三豐醫材,跨足醫材領域外,今年國內多家數位X光產業上下游廠商,也成立「數位X光產業聯盟」,希望能有效降低數位X光機關鍵零組件生產成本,讓台灣面板大廠和相關供應鏈能順利轉型。 至於傳統產業中,遠東集團已積極拓展生醫事業,自創的「舒膚貼」品牌,生產的抗沾黏外傷敷料,已經取得歐盟合格認證,將進行擴點至東南亞、中國大陸與歐洲等國,而福大棉業則投入中空纖維膜的開發。 李鍾熙認為,國內醫材廠商應朝向輕便型產品發展,應可聚焦於遠距醫療、遠距照護和分散式醫療、分散式照護等領域。 李鍾熙說,分散式醫療的概念就像是ATM、網路銀行,消費者不用親自臨櫃就可以獲得服務,未來的醫療資源也一樣,透過各種資訊及網路工具,病人在小診所就能獲得最好的醫生診治,以及完整的醫療諮詢,這是一個新市場、新機會。 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張慈映則認為,國內廠商應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包括前進新興市場,而為開拓大陸、越南、東歐與巴西等市場,並尋求自有品牌的發展機會。張慈映指出,台灣廠商可以從市場需求、結合通路與服務來切入;或以異業的策略聯盟方式,縮短切入市場的時程;抑或從上端研發、製造,進而與後端通路結合的一條龍布局,也是產業發展的趨勢。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