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7, 2011

廣東省: 醫藥、化妝品與醫療器械產 全國第一

廣東化妝品工業總產值達1200億元 居全國首位

20110113 新華社113消息  記者從12日舉行的"2011年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瞭解到,廣東省預計2010年全省化妝品工業總產值約1200億元,占全國70%,居全國第一位,同列全國首位的還有醫療器械產業。據有關統計資料,廣東省醫藥工業總產值和化妝品工業總產值在"十一五"期間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長率都在20%以上;保健食品產業發展也保持了平穩的勢頭。預計2010年全省醫藥產業總產值約1150億,同比增長25%,居全國第三位;其中,醫療器械產業完成產值約385億元,居全國第一位。全省保健食品工業總產值約450億元,占全國40%;化妝品工業總產值約1200億元,占全國70%,居全國第一位。據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陳元勝介紹,目前,廣東省已經基本建立起一個門類比較齊全、技術比較先進、產品品質較好的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體系,在生物制藥、基因診斷試劑、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培育了一批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骨幹企業,形成了產供銷鏈條完整、遍及全國的行銷網路,樹立了一批技術水準高、產品品質好的"廣藥"品牌。全省共有藥品生產企業597家,藥品批發企業1633家,藥品零售企業4.9萬家(134家連鎖企業);有國家藥品批准文號1.24萬個,中藥保護品種241個,藥品包裝材料和藥用輔料批准文號分別為470個和60個,醫療機構製劑批准文號4600個;擁有二、三類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027家和285家,二、三類醫療器械註冊品種2443個和820個;執業藥師共10882人,各項指標均在全國領先。目前,廣東省已擁有境內上市醫藥企業18家,占全國同行業的1/8強,排名第一。廣州藥業、白雲山制藥、海王生物、健康元集團、麗珠集團、康美藥業、海普瑞藥業等一批競爭力和創新力較強的大企業集團在上市醫藥板塊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擁有生物醫藥行業中國馳名商標11個,占全國的11.5%,在國內同行業中優勢明顯。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表示,未來五年,廣東將積極研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著力培育一批上規模、上水準的生物醫藥產業優勢企業,著力構建現代生物醫藥研發和創新平臺,推動廣東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生物醫藥大省向生物醫藥強省轉變。

中國央企藥業積極整合,降低內部競爭提高整體對外實力

六大集團整合兵臨城下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1-01-17央企整合漸入深水區。 20101224,國資委在北京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在會上國資委發布了"十二五"期間推進央企改革的核心任務——"繼續做強中央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在"十一五"期間大刀闊斧的央企整合浪潮之后,從"李榮融時代"駛入"王勇時代"的國資委,在央企整合思路上亦有微調,其使命漸由"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向"提升央企的競爭力"轉向。 這在王勇出任國資委主任后第一次接受媒體采訪中的表態亦可以窺探,其時他表示"最關注央企的企業競爭力問題"。而按照國資委此前的表態,2010年前央企數量將減少到100家。而目前國資委網站上列明的央企名錄仍有122家。 尋找資本市場上央企整合的投資思路也可以就此展開。一方面,剩余22家央企及其后續的整合將給A股帶來投資機會;另一方面,沿循"十二五規劃"的整體思路,除了此前廣為關注的軍工領域外,機械、醫藥、電子、化工、冶金、建材等領域的央企內部資源整合將成為央企資本化的重點領域。 梳理央企版圖,醫藥領域的國藥集團與華潤集團,機械領域的國機集團,化工領域的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有色領域的五礦集團,電子領域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或將成為2011年央企整合的關鍵之地。 而上述6大集團所涉超過40家上市公司,央企整合在2011年深水無聲,卻也波瀾壯闊。

最後的22家被整合者  將央企的數量整合至100家以內,這是李榮融在20107月份的表態,而今看來,這一目標并未實現,而剩余22家央企何去何從,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僅有7家央企被重組或者合并,其中包括中國包裝總公司并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與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合并重組,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并入中國醫藥集團公司,攀鋼集團與鞍山鋼鐵集團聯合重組等,但距離減少至100家的目標,仍相去甚遠。 而根據20104月份國資委相關人士的表態,國資委計劃將把3050家央企培育成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公司大集團,而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行業將成為國家控股行業。 與之相配合,則是國新公司橫空出世,20101223,國務院國資委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新公司")成立大會,宣布謝企華任國新公司董事長,劉東生任國新公司總經理。公司首期注冊資本金45億元。

國新公司或將成為部分央企的重整之地 而從目前剩余央企來看,排名靠后的央企以及科研院所將成為整合的重點。這一思路在2010年的被整合者名單上也可以體現。 2004年至今,已經有16家央企科研院所被其他央企收編,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包括金自天正(600560.SH)、天地科技(600582.SH)、中國海誠(002116.SZ)、金瑞科技(600390.SH)、現代制藥(600420SH)五家。 而從二級市場走勢來看,金瑞科技的控股股東長沙礦冶研究院被并入五礦集團后,金瑞科技被定義為五礦集團旗下錳系產業鏈的資本平臺,2010年下半年以來,該股漲幅已近達到111.16%。而現代制藥的控股股東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在20104月為國藥集團收編后,該股迄今也有86.85%的漲幅。 在剩余122家央企中,科研院所仍有7家之多,其中四家科研院所旗下均有上市公司,包括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旗下的烽火通信(600498.SH)與光迅科技(002281.SZ),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旗下的大唐電信(600198.SH)與高鴻股份(000851.SZ),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旗下的北礦磁材(600980.SH)與當升科技(300073.SZ),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旗下的有研硅股(600206.SH)。 此外,尚有包括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在內的20家央企旗下并無上市公司。

整體上市來襲 按照央企整合的叢林法則,部分排名靠后或者沒有上市平臺的央企,通過整體上市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亦是避免被整合的手段之一 20109月中旬,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下稱:通號集團)召開了集團公司職工代表大會,此次會議正是旨在全面推進集團整體改制工作,此前,包括上海、西安等地通號集團下屬的部分分公司改制工作已經於20109月前完成。其最終目標是實現集團的整體上市。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整體改制并境內外上市的方案為國務院原則同意,中鐵物資股份公司也在2010920日得以成立,從而為整體改制上市做好鋪墊。 另一方面,有消息稱,中廣核集團、中核建集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幾家核電巨頭也在謀劃整體上市。而中核集團全資子公司中核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核電")的股份制改造也在進行之中,按照此前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李曉明的說法,中核核電計劃在2011年年底啟動IPO 亦有消息稱中核集團將整合下屬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和中核北方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組建專業化燃料元件公司,并為其下一步上市做準備。 而另一方面,國新公司的成立,亦被賦予央企整體上市培育平臺的歷史使命。雖然年內實現16家央企整體上市的傳言為國資委否認,但國資委已明確表示,"2011年將繼續推動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大型國企整體上市或實現主營業務整體上市。" 整體上市不但是弱勢央企自保的手段,也是強勢央企做大做強的謀略。

央企整合的主攻方向也在開始發生轉變

根據2006年底發布的《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資委要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 其中,《意見》明確定義了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涉及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礦產資源,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 而此前央企重組的重點是前兩項,包括電力、民航、電信以及軍工領域,而"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則動作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在"十二五規劃"以及七大新興產業規劃中,上述文件所稱的"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正是規劃的重點,而部分央企集團內部的梳理仍將繼續。 就此,包括醫藥領域的國藥集團與華潤集團,機械領域的國機集團,化工領域的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有色領域的五礦集團,電子領域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或將取代此前央企整合的重點電力、電信、軍工等領域,成為央企整合進一步深耕的行業。 其中國藥集團旗下包括國藥控股(1099.HK)一家H股上市公司,以及國藥股份(600511.SH)、天壇生物(600161.SH)、現代制藥(600420.SH)、一致藥業(000028.SZ)四家A股上市公司。 按照國藥集團的規劃,其發展目標是2012年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十二五期間"進入世界500強行列,成為行業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央企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 而從2004年至今,已經有包括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生集團")在內的6家央企以并入或者重組的方式與國藥集團合并。 此前市場對天壇生物的資產整合多有期待,原因在於國藥集團重組中生集團后,中生集團被注銷,而天壇生物改名為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市場普遍預期中生集團將以天壇生物為平臺實現整體上市。 但亦有消息稱之前被撤銷法人資格的中生集團將重新注冊法人資格,以國藥集團二級子公司面目出現,未來中生集團將以旗下6大所(成都、北京、上海、武漢、長春、蘭生)的優秀資產在香港實現整體上市。 而另一個醫藥央企巨頭則是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其旗下的醫藥上市公司包括萬東醫療(600055.SH)、雙鶴藥業(600062.SH)、華潤三九(000999.SZ)、東阿阿膠(000423.SZ)四家A股上市公司。 按照華潤的規劃,為了提高各業務的運轉效率,其旗下的醫藥資產將按照中藥、西藥和醫療器械三個方面重新整合,而目前中藥業務的主體部分是華潤三九,西藥資產將注入雙鶴藥業,醫療器械的主體為萬東醫療。 其中尤以萬東醫療和雙鶴藥業資產注入的概率最大。 申銀萬國在其報告中表示,醫療器械是華潤醫藥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旗下的上海醫療器械集團業務包括手術器械以及部分醫用機器和儀表,2008年凈利潤6300萬元,其在醫療機器領域,特別是X光機領域是萬東的競爭對手,相互競爭也降低了整體的盈利水平,因此上海醫療器械公司下的X光機業務資產很可能被注入萬東醫療。 而對於雙鶴藥業而言,其有可能收獲同為北藥集團旗下的另一塊資產紫竹藥業。紫竹藥業的主營業務為計劃生育用藥、生殖健康用藥、眼科用藥、高科技普藥以及保健品、生物制品 等,其總資產為6.75 億元人民幣。 申銀萬國表示,作為集團西藥業務的整合平臺,雙鶴藥業極有可能獲得紫竹藥業的部分或者全部資產。 而上述兩只個股早已經成為機構資金重兵之地。萬東醫療20103季報顯示,嘉實和華夏兩家基金各有兩只產品出現在其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之上。其中嘉實基金通過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和嘉實回報兩個產品,持有該股809萬股,而華夏基金通過華夏紅利和華夏收入,亦持有超過450萬股。

大集團內部整合 另外兩家央企則匯聚了超過10家的上市平臺,內部整合更是紛繁復雜。 其中中國化工集團系由藍星集團與昊華化工集團兩家大型央企合并而來,旗下A上市公司更是高達10家,包括沈陽化工(000698.SZ)、天科股份(600378.SH)、風神股份(600469.SH)等。 20109月,風神股份發布公告稱,昊華化工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1億股無償劃轉至中國化工橡膠總公司(以下簡稱"橡膠公司")旗下。 橡膠公司與昊華化工同為中國化工集團旗下一級子公司,而此次股權劃轉,或將開啟其資產整合之路。 橡膠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輪胎和橡膠輸送帶制造企業,而風神股份為其唯一資本平臺。而橡膠公司旗下還包括青島黃海橡膠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化工橡膠桂林有限公司等眾多與風神股份存在同業競爭的公司。 風神股份三季報顯示,摩根士丹利華鑫與華寶興業,分別有兩只產品進入該股前十大流通股名單,前者累計持股高達1243萬股,后者總計亦有638.77萬股。 除了中國化工集團,另外一個上市資源更為龐大的央企則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達到12家之多,包括長城信息(000748.SZ)、長城開發(000021.SZ)、長城電腦(000066.SZ)、中國軟件(600536.SH)、中電廣通(600764.SH)、深桑達(000032.SZ)、華東科技(000727.SZ)、、上海貝嶺(600171.SH8A股公司以及長城科技(00074.HK)、中電控股(00085.HK)、中軟國際(08216.HK3家香港上市公司。而熊貓股份(600775.SH00553.HK)則是兩地上市。

永信藥品佈局食品與藥粧檢驗CRO業務

永信實驗室取得 TFDA認證

【聯合報】 2011.01.17 永信藥品響應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TFDA)辦理民間委託檢驗政策,申請TFDA食品實驗室認證。TFDA已於去年底通過永信食品實驗室生菌數、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群、黴菌及酵母菌數、阪崎腸桿菌等五項檢驗項目的認證,使得永信成為製藥業第一家取得TFDA認證的實驗室。

永信藥品搶攻食品檢驗市場商機

2011/01/17 聯合報】永信藥品為嚮應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以下簡稱TFDA) 辦理民間委託檢驗政策,為消費大眾之食品安全貢獻一份心力,主動提出TFDA食品實驗室認證之申請。TFDA專家委員已於去年1229召開審議小組會議,通過永信食品實驗室生菌數、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群、黴菌及酵母菌數、阪崎腸桿菌等五項檢驗項目之認證,永信將成為製藥業第一家取得TFDA認證的實驗室。永信表示,下一階段目標為申請藥物化粧品實驗室認證,增加檢驗項目之認證數量,達成食品與藥粧實驗室皆取得TFDA認證高水準檢測能力之深度以及擴大實驗室之承接案件廣度。對於認證實驗室預期效益,最大量業務量為TFDA每年釋出之委託檢驗案件,根據20105TFDA公佈之訊息,2011年食品品項依進口貨品分類計約1800項,約計3萬件項,其中100年度輸入食品邊境查驗計畫預算金額為1.2億,而例行性委外檢驗及市售品質監測計畫預算金額共約3400萬,因檢驗有時效性 (一般件為3天內回傳TFDA),永信鄰近台中港辦室處,具有便利取件之地緣優勢。另一區塊為業者品管需求之委託檢驗品項,範圍包括食品及藥品化粧品廠,其他如中藥相關限量之標準亦需委外檢驗。再則ECFA簽訂後及201012月江陳會簽署「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雙方同意進行中藥材品質安全標準及檢驗方法的交流合作,以及相互協助中藥材檢驗證明文件查核及確認,進口之中國產品漸增,預期委託檢驗之需求會大增。

南台灣高階醫材開發漸成形: 台灣植體科技

國產人工牙根再添生力軍台灣植體科技公司正式投入市場

 2011/01/14 【高雄訊】金屬中心科專成果技術移轉的台灣植體科技公司 由阮綜合醫院、中鋼公司、義聯集團、東南水泥、矽統科 技、金屬中心、螺絲業者及醫療器材廠共同發起,於99年底正式成立,結合了人工牙根的臨床應用、生產製造的專業 背景,目前產品已通過生物性檢測驗證,且製造品質穩定, 可望為國內醫師及患者,提供人工牙根的新選擇。 金屬中心表示,此項技轉成果除人工牙根設計符合國人使用 外,表面處理採用噴砂酸蝕技術,使骨細胞更容易貼附與生 長,增加植牙成功率,可承受較大的咬合力,符合預期效益 。另外植牙器械的耐磨性佳,在設計上也能降低溫升,這項 技術甚至優於國際大廠,提高植牙時齒槽骨初期痊癒的能力 ,進而創造出植牙的高成功率。 由於人工牙根的原材料是鈦合金,經過設計、製造後,尚須 經過產品驗證才能銷售,金屬中心為滿足業界全製程的需求 ,此次技轉的人工牙根系統,建立了完整的加工技術與檢測 技術能力,包括產品設計、表面處理、手術器械及 3D 電腦 植牙規劃等技術,皆將進入量產,初期將以接單方式生產。台灣植體科技公司的成立,是經濟部技術處與產、學、研及 醫界共同促成;不僅造福國內民眾,也使傳統產業提升附加 價值、鞏固台灣人工牙根自主開發基礎,大幅提昇台灣醫材 產業的研發能量。

Whose voices from China at mania of 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

China at JP Morgan Conference - A Few Observations

Jan 16, 2011  For the first time in 29 years, the industry's most important annual gathering of life science executives and investment professionals, the 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 added a track to focus on a single country - China.  Fourteen private and public life science companies from China presented their progress and plans to a standing-room-only crowd on the 32nd floor of the St. Francis tower - which also offered the best view of San Francisco at the event. Presenting companies representing a broad range of industry segments including generics/biopharma (Simcere (NYSE: SCR), 3SBio (NSDQ: SSRX), Fosun (SH: 600196), Novast), services (ShangPharma (NYSE: SHP), drug distribution (SinoPharm, Eddingpharm), hospitals/Clinics (Chindex (NSDQ: CHDX), Concord), and novel drug development (Hutchison MediPharma (AIM: HCM)). Although the breakdown appears neat, Chinese companies are sometimes difficult to classify, as the business models in China are often hybrids. For example, Chindex (NSDQ: CHDX) manages a successful chain of hospitals, but is also in the medical device business. Fosun Pharmaceuticals, part of a major multi-industry conglomerate, has formed a JV with Chindex to distribute medical equipment (see story). And most of the generics/TCM companies, including Simcere and 3SBio, are pushing hard to become novel drug developers.  And even Hutchison, which is one of the leading developers of novel molecules in China, derives its revenue from a variety of partnerships with big pharma, to the point where it almost seems a services company (see below).While I was not able to catch all 14 of the China presentations, it was interesting to see the range of professionalism in delivery and content.  Simcere gave one of the best presentations I saw, delivering succin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any and its plans (see below).  3SBio, the only company to present in Chinese rather than English, spent 15 of its 30 minutes setting up the translation equipment, and then spent most of the remaining time imparting general info on China and its pharma industry that the audience probably already knew.That said, the interest in all the presenters was very high, and the room was overflowing for every presentation I saw.  Here are a few notes/observations I made during the presentations: Simcere (NYSE: SCR) is best known in China for its injectable generics, but has established a US-based business development group and announced a "Product-oriented M&A" program to continue their march into novel drugs.  They are spending about 6% of revenue on R&D and have recently completed a 200,000 sq ft R&D center in Nanjing, which they called "the largest in China."  They signed several in-licensing agreements including a co-development with Bristol-Myers Squibb in November (see story).  Simcere's 2000 sales people sell to 8,000 hospitals and 130,000 physicians in over 600 cities throughout China.  Since 2002, Simcere's CAGR has averaged 33%.  3SBio (NSDQ: SSRX) (沈阳三生制药) has also been active, with four deals listed in ChinaBio's proprietary database. A co-development agreement with Ascentage in Shanghai (see story), will give them access to novel molecules Ascentage acquired from Ascenta, a US-based biopharma, in its spinout (story).  3SBio has 350 sales staff selling to 2000 top tier hospitals.And Samantha Du made a compelling presentation of Hutchison MediPharma's impressive story. An ex-Pfizer scientist, Samantha has built a global pharma company from scratch that, in my opinion, represents the best of what China has to offer in novel drug develop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he company now includes 250 scientists, five clinical assets with three global Phase II trials underway, and research partners including J&J, Lilly, and Merck Serono. Hutchison raised $21M in 2010, and Credit Suisse was sitting next to Samantha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so I bet you can guess what's next for Hutchison. Oh, and the reception?  Well, what happens in China receptions stays in China receptions, but suffice it to say, it was a great place to rub elbows with the movers and shakers of the industry. And if you can't wait for the China track at the 30th 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 in 2012, join us for our 3rd annual ChinaBio Partnering Forum in Beijing in May! (www.cbpf2010.c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