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張有德史丹佛計畫…台灣第二個”RCA計畫”

生技風雲路-張有德 催生史丹佛計畫2011-09-12 工商時報 打著在醫材領域有多項專利發明,成立的公司也被國際大廠亞培與嬌生併購的成功經驗,張有德成兩岸政府爭相網羅的對象,在台灣生技產業面臨起飛的關鍵點時,他與將接掌SIC(超級育成中心)的蘇懷仁成為率先回台的華人生技專家。張有德說:「台灣是我們從小生長的地方,所以要回去,這是一個基本的感情,而且,台灣在發展生技產業碰到了困境,所以更應該要回來!我的專業知識、我的經驗,正是台灣所需要的。台灣可發展時間已剩下不多,而有這know how去改變台灣的人均是我們這個年齡層的人。」張有德有感而發的說,他建議政府能架構健全可招商引資的生技平台,也鼓勵海外學者一起將台灣的生技產業推向國際舞台。除了回來創立首檔台灣生技創投基金TMF外,張有德其實早在2008年,就推波史丹佛大學和台灣簽訂了為期五年的「醫療器材產業設計人才培訓」計畫,TMF團隊中重要核心成員陳朝欽和陳仲竹兩位博士中,陳仲竹就是來自於「史丹佛計畫」培養的人才。 「史丹佛計畫」是由張有德以及國科會駐舊金山科技組長楊啟航共同提案,張有德動用了他個人與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心血管權威醫師及教授Peter J. Fitzgerald 多年情誼而促成。該計劃是由史丹佛大學和台灣簽訂了為期五年的「醫療器材產業設計人才培訓」,自2008年開始,由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負責執行,主要目的是培育台灣所需的高階醫療器材產品設計和產業化實務跨領域人才,讓已經有精密機械產業基礎的台灣,有機會創造出高附加價值的高階醫療器材產業。為讓台灣生技產業人才快速和世界接軌,有張有德情誼深厚的Peter,每年親自來台遴選到史丹佛受訓的學員,受訓者須學習新創一間醫療器材公司所需一切,包括從idea到形成Know how、公司的管理營運及保護智慧財產及財務管理等。這個計畫也獲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支持,他認為,台灣朝向醫療器材是正確的發展方向。目前,該計畫已經培訓出超過十位來自包括工程、臨床醫師等跨領域的學員,結訓後,有學員也正式投入了醫療器材創業行列。「史丹佛計畫」類似台灣第二個「RCA計畫」。「RCA計畫」是政府在1976年推動,當年RCA計畫送去的人包括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台積電副董曾繁城、聯發科創辦人蔡明介等,他們後來都陸續創造台灣科技資訊產業的奇蹟,台灣半導體產業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RCA計畫」扮演了重要推手,因此,「史丹佛計畫」亦被寄予厚望。 張有德說:「生技產業以創新為基礎,人才是創新與動力的來源」,選擇專注基礎建設與人才培育的回饋與付出,穩紮穩打才能為台灣生技產業打出一條生路。他認為,台灣要扭轉劣勢,一定要改變心態,要有自己的知識與判斷,走自己應走的路,自然就會做的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