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為「創業拔萃行動計畫」把把脈 2014年08月28日 04:10 早在國發會想要推動「創業拔萃行動計畫」前,台灣創投業的摸索,迄今已經滿30年。30年下來,只剩下以協助校友創業為目標的各大學「天使基金」。而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則重批,台灣的創業環境很惡劣。圖為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後排中)、雲端運算協會理事長李詩欽(後排右一)及創投公會副理事長的見證下,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前排左)與雲端運算協會秘書長闕志克(前排右)。圖/陳宗慶 早在國發會想要推動「創業拔萃行動計畫」前,台灣創投業的摸索,迄今已經滿30年。30年下來,只剩下以協助校友創業為目標的各大學「天使基金」。而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則重批,台灣的創業環境很惡劣。圖為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後排中)、雲端運算協會理事長李詩欽(後排右一)及創投公會副理事長的見證下,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前排左)與雲端運算協會秘書長闕志克(前排右)。圖/陳宗慶 從許多角度來看,台灣當前的確面臨經濟發展轉型的瓶頸困境。先不要說有高達152萬的勞工,平均月薪不到3萬,面對飛漲的物價,以及居高不下的房價,痛感日子快過不下去。也且不談台灣在國際間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中,無奈而又自我設限的「被邊緣化」,坐失躍馬中原、全球佈局的機會。單以台灣內在環境來看,年輕人即使不甘於成為月入22K的低薪族,可是想要自行創業,卻發現依然是一條佈滿荊棘的坎坷路。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行政院上周核定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報的「創業拔萃行動計畫」,期望能讓有意創業者找到「藍海」。我們必須說,國發會的用心值得肯定,但最後能否讓不甘低薪而有心創業的年輕人,找到生涯與事業的「藍海」,似乎只能觀其後效了。事實上,早在國發會想要推動「創業拔萃行動計畫」之前,台灣創投業的摸索,迄今已經滿30年。但是走過30年的艱辛歲月,我們且來看看相關主導者的「受想行識」。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王伯元的切身感受是,30年下來,成熟的創投基金減少了,只剩下以協助校友創業為目標的各大學「天使基金」。兼任台安傑創始合夥人的台安生技總經理何小台則直指「台灣老板們對早期創新事業,沒有耐心」。而創投公會秘書長,本身也曾嘗試過創投業的蘇拾忠則重批,台灣的創業環境很惡劣,導致台灣的新生創業率(NE rate)逐年走低,產業及資本市場恐將後繼無援。不只台灣創投業的相關主導者,有如此這般的「切膚之痛」。主導規劃「創業拔萃行動計畫」的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也有類似的體會。他指出「官方以前做的事,是要創新公司不要在台灣。資本市場有很多限制,創業者很難保護自己的財務利益。外資進得來,卻很難出去」。基於這樣的認知,「創業拔萃行動計畫」乃強調要做到法規鬆綁,打造創業群聚園區,及加強國際鏈結等3大策略。具體的做法,包括要敦促經濟部修改公司法,放寬特別股投資者可享有較高表決權,以吸引創投業投入新創事業。在打造創業群聚園區部分,則將對外公告,遴選園區聚落的專業管理團隊,由民間主導,負責招商,引進育成加速器、創投公司,及國內外專業業師、顧問等,以提供新創事業一站式服務。另外在加強國際鏈結部分,國發會管轄下的國發基金,更將扮演「點火」角色,鼓勵國際創投業者與國內創投業合作,國發基金將以4成比例搭配民間投業6成比例,而為吸引國際創投基金多投入台灣早期新創事業,更將以「讓利」機制吸引國際創投業者投石問路。我們必須說,國發會所規劃的此一「創業拔萃行動計畫」,確實是煞費苦心的想要透過修法或提供「讓利」誘因等手段,讓幾已陷入困境的台灣創業環境得以起死回生。不過姑不論打算「注資」國內創投業者,或讓利外國創投業者,是否會被質疑「圖利」相關特定業者,也且不論修法的時效能否趕上千變萬化的產業情勢。單以現狀來看,事實上各部會的創業輔導資源早已不勝枚舉,不只經濟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甚至原民會、客委會也都各有創業育成計畫。這些資源如果不能整合,只是讓打著創投旗號的投機業者,得以左右逢源、短線操作,最後未必有助於新興創投產業的成形。進一步檢視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的統計,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新創事業中,服務業超過8成,其中多數是個人服務業。這些早期創新事業的科技含量偏低,屬於高附加價值產業者僅占1成多,以致被譏諷這許多由各部會輔導、獎助的新創事業,其實盡是咖啡味,欠缺高層次的核心價值,自然也談不上國際競爭力了。平心靜氣的檢視當前台灣推動創意產業的困境,法令過時、政出多門,以及民間業者的短視近利,交互影響,以致績效難彰。國發會端出的這盤「創業拔萃行動計畫」大菜,能否創造新猷,協助業界及不甘於低薪的年輕人找到創業「藍海」,我們真的只能衷心祝福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