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瘤肝轉移做釔90 活逾5年不是夢 2015-12-22 14:41:43 聯合線上企劃 文:張紘勝 一般人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感到很陌生,直到蘋果公司的創辦人賈伯斯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這個疾病才被重視。醫師表示,除了胰臟,神經內分泌細胞也可能發生在胃、小腸、大腸等腸胃道器官及肺部,產生各種內分泌荷爾蒙。因症狀表現不具特異性,甚至不一定有症狀,導致五成患者確診罹病時,腫瘤已出現遠端轉移。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明晃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臨床上並不常見,國外發生率每10萬人口約5.5至6人;台灣發生率更低,每10萬人口僅1.5至1.8人,屬於一種罕見疾病。通常男女性的發生率相當,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人;但臨床上也不乏19歲、20歲的年輕民眾,或85歲老人家罹病。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長在胰臟,形成胰島素瘤,造成胰島素分泌增加,出現低血糖症狀而被發現。另外,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可能長在胃、小腸等腸胃道,導致胃泌素分泌,造成反覆胃潰瘍;或腸道內分泌細胞促使組織胺分泌增加,出現臉潮紅而被誤認是更年期易或誤會是氣喘發作。值得注意的是,神經內分泌細胞不一定都會分泌荷爾蒙,有症狀表現者屬於「功能性」腫瘤;但也有人不會或分泌極少的內分泌荷爾蒙,此屬於「無功能性」腫瘤,這時患者完全無臨床症狀,難以早期發現診斷、進行治療。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程期別進行統一分類,主要可分三級,第一級的細胞複製能力(Ki67)低於2%,第二級2%至20%;一旦細胞分化力超過20%即屬第三級,此時不再稱為腫瘤,而改稱「神經內分泌癌」。通常第一級、第二級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約33個月,若是第三級的5年平均存活率僅4%,多數患者活不過半年。陳明晃說,目前醫界對於神經內分泌細胞產生腫瘤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研判與胚胎體內的染色體基因突變有關。美國30年來追蹤37000多例神經內分泌腫瘤個案發現,原發腫瘤來源以腸胃道最多,包括食道、胰臟、胃、大腸、小腸等約佔6成;其次是肺部3成,其他部位佔1成。同樣地,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原發部位也是以腸胃道居多,患者很容易出現肝轉移。陳明晃曾收治一名日本華僑,某次檢查意外發現有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男子切除胰臟,針對肝腫瘤再自費做「樹脂載藥微球的釔90放療」,效果很好,直到3年又6個月後才復發,但腫瘤極小僅0.6至0.7公分,目前搭配標靶藥物,腫瘤穩定控制中,每3個月就飛回台灣定期追蹤。陳明晃說,樹脂釔90微球放療可一次命中肝腫瘤,大幅延長腫瘤復發時間,相當適合細胞分化慢、病情程度屬於較輕的第一級或第二級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患者;且原發腫瘤體積不大,腫瘤可切除或做「減積手術」的人。如果轉移肝腫瘤的體積小,患者還能選擇電燒或肝動脈栓塞等治療方式。不過,樹脂載藥微球的釔90放療不便宜,患者需自費約70萬至80萬元。陳明晃表示,北榮自2008迄今已有17名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病患接受樹脂釔90微球放療,統計6成患者的肝腫瘤完全或局部消失,5年存活率可達6至7成。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僅20%至30%的人有症狀,加上症狀又不典型,陳明晃提醒,民眾若反覆出現胃潰瘍或持續腹瀉、臉潮紅、短時間體重減輕等症狀,最好到肝膽腸胃科做進一步檢查,以免錯失早期黃金治療時機。
神經內分泌腫瘤 近年病患人數倍增5倍 11家醫學中心串聯免費檢測 2010-11-12談到「神經內分泌腫瘤」,一般人或許覺得很陌生,其實,在腸胃道腫瘤中,它的盛行率僅次於大腸癌,是胰臟癌的兩倍;而在美國,過去三十年間它的發生率便竄升五倍之多,知名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去年病危換肝,就是因為胰臟出現這種腫瘤、進而轉移肝臟所致。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醫師徐潤德指出,神經內分泌細胞在人體胸腔及腹腔中的器官都存在,它會產生各種內分泌荷爾蒙。而由這種細胞產生的腫瘤,因為可能散發在身體各處,以往至少有六十幾種不同的病名,包括類癌、胰島素瘤、胃泌素瘤等,後來才被統稱為「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雜誌報導,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由1973年的每10萬人口1.09人患病,上升至2004年的每10萬口5人患病,相當於過去29年間,急劇上升了5倍。而在台灣,雖尚無確切的發生率統計,但估計每年新增病患約1400位,如不包括類癌腫瘤,則新增病例約50位至100位。最近根據全台灣11家醫學中心的登錄試驗,在短短半年的追蹤,就有將近60個病例報告進入登錄系統。而林口長庚就占了18例(30%)。正因世人對於這種疾病普遍陌生與輕忽,為了呼籲民眾重視其威脅,國際醫學界將今年11月10日訂為第一屆「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提醒所有病人、照護者、醫護人員、及一般社會大眾,應加強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以及早發現、適切治療。國內也發起11家醫學中心串聯,針對NET做免費CgA生物標記檢測以提升NET的確診率及監測NET的疾病控制情形。目前HOPE癌症希望協會也正在建置神經內分泌腫瘤衛教資訊網,預計明年3月可正式上線,讓國內病友在面對疾病相關疑慮時,有可查詢的管道。至於如何自我評估為潛在的NET病症,徐醫師進一步說明,如嚴重斷斷續續的低血醣症(嚴重盜汗、心悸及饑餓感)、腹痛倂有臉部潮紅等現象,民眾可就自我評估進一步至11家醫學中心如:台大、馬偕、北榮、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嘉義長庚、高雄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附醫、成大、高醫的腸胃道腫瘤科及外科尋求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或是作CgA生物標記檢測來確認。徐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發生在胰臟、腸胃道,可分功能性(多半會產生臨床症狀)及非功能性。功能性腫瘤會產生過多內分泌荷爾蒙,導致各種功能異常及症狀;非功能性腫瘤,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發現時腫瘤多已變大、甚至轉移至肝臟等處時,因而壓迫腸胃、骨頭、神經,就會造成疼痛、腹瀉、便秘等不適。值得注意的是,病患的病徵依腫瘤分泌的荷爾蒙特性而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表現,包括咳嗽、腹瀉、盜汗、低血糖、腹痛及臉部潮紅等,因此常被誤以為是其他內分泌失調疾病尤其是大腸激躁症,而且許多腫瘤早期僅有輕微症狀、甚至沒有症狀,所以病人常拖到晚期才得以確立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患者診斷時已經出現腫瘤轉移的現象,此時平均僅剩2.5年的存活期。惡性腫瘤若延遲發現而發生轉移,病人五年內死亡率高達八成。美國調查顯示,原位神經內分泌腫瘤和其他癌症一樣,若發生遠端轉移,生存機會則只有一至二成。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如果能在疾病早期發現,以手術去除病灶,根治希望很大;即便腫瘤已轉移,若能先切除部分腫瘤細胞,再輔以藥物治療(如體抑素類似物),也有助於症狀的控制,甚至延長存活時間。至於傳統的放療、化療,對90%惡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療效並不顯著,但副作用卻相當大。因此國際治療準則如NCCN guideline並不建議將化療作為治療首選。徐醫師強調,隨著外科手術技術進步、新藥物推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已可有效治療,目前最大問題反而是病人未能及早診斷,以致延誤治療;因此除了加強民眾教育,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也迫切需要多科間整合,若懷疑有這種疾病,可利用血液測定相關荷爾蒙,及施行內視鏡、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等檢查。日前有一家三兄妹都罹患NET神經內分泌腫瘤,醫師懷疑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是NET非常罕見的多發性內分泌瘤第一型(MEN-1)病例。這兄妹三人在確診前皆沒有太明顯身體不適的狀況;大哥最早是因為腸胃不好,至診所看病但檢查不出所以然,之後在腸胃道發現腫瘤時,被告知是很少見的症狀,讓全家人一度陷入愁雲慘霧中,直到找到正確的就診科別,家人的一顆心才放下來,之後弟弟也趁探望哥哥時檢查被證實罹患NET,沒想到今年妹妹也因為某天突然四肢無力,要靠媽媽攙扶才能爬起床,因為有前面兩位哥哥的案例,因此媽媽馬上警覺安排檢查,縮短了NET所需確診花費的時間,直接至醫院確診為NET,因為早期發現,目前其中兩人接受開刀切除後控制良好,回復正常生活。
第一屆 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 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NET)協會宣佈11月10日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希望增加大眾對NET的關注,幫助民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在過去有超過90%的NET病患被誤診,長達5到7年後才被正確的診斷,且往往都是因為腫瘤已經轉移了才發現。全球神經內分泌腫瘤(NET)協會於2010年3月於柏林成立,並發表了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宣言,希望提高全球對NET的關注!
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宣言 有鑑於,NETs是一種會癌化的腫瘤,假使不加以治療,通常會令病情持續惡化,甚或導致死亡;有鑑於,有許多的醫療專業人員,仍低估NETs的惡性度及器官轉移的潛在危險;有鑑於,有許多NETs的病人,因為疾病診斷錯誤或延誤,而導致喪失了生命或失去了生活品質的遺憾;有鑑於,NETs病人也常因為治療的斷斷續續,甚或是無法找到專業的醫護人員,而使得存活率大受影響;有鑑於,縱使NET的診斷及治療已有進一步發展,但這些科學與醫療的進展,仍不足以嘉惠到所有的NETs病人身上;有鑑於,及時的診斷以及適切的治療,對於NETs病人的疾病狀況及生活品質有明顯的幫助;因此,我們現在僅以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社群的一員宣誓,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為第一屆神經內分泌腫瘤(NET)世界覺醒日。同時,我們要呼籲所有的病人、照護者、醫護人員甚或更廣大的社群一同加入我們,共同喚起NET的疾病意識,以及鼓吹及時診斷與適切照護治療的重要性。 國際行動‧設立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活動活動網站用行動支持 ‧連署響應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宣言 ‧藉由E-mail與親友分享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 ‧定期追蹤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活動Twitter ‧加入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活動粉絲團Facebook 台灣行動 – 串聯全台11家醫療院所提供免費檢測,籲民眾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11家醫學中心串聯,針對NET做免費CgA生物標記檢測以提升NET的確診率及監測NET的疾病控制情形。包含台大、馬偕、北榮、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嘉義長庚、高雄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附醫、成大、高醫的腸胃道腫瘤科及外科。
Fact Sheet 1.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較小、成長速度較緩。最常出現在胃腸道系統及肺部,但其他器官如胰臟或是直腸也會發現它的蹤跡。因為這些特點,神經內分泌腫瘤較其他癌症須花費更多時間成長至可引起明顯症狀。因此,NETs大多最終都會形成癌症,其中有些更對人體具有強烈的侵略性。 2.超過90%的NETs患者接受的都是錯誤的診斷,並常在病情初發時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3.從最初發病開始,平均療程約需五年。 4. NETs包括類癌、胰島素瘤、胃泌素瘤、嗜酪細胞瘤、glucaginoma以及體抑素瘤。 5.胃泌素瘤最容易被誤診為腸燥症。 6.神經內分泌腫瘤及類癌症狀最容易出現:腹部疼痛、潮紅、腹瀉、喘息、心悸、紅疹、胃灼熱及體重遽變。 7.類癌症狀通常是因為類癌腫瘤過度分泌賀爾蒙造成,一般容易在癌症移轉至肝或其他地方後出現,有20%的類癌病患會出現類癌症狀。 8.核磁共振及生物測試(血液、尿液、組織)可用來幫助診斷及檢測神經內分泌腫瘤。這些測試包含CgA、羥色胺、NSE、5-HIAA、PET scans、CT scan、MRI和OctreoScan。本文作者【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NET)協會】 Source【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