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全台一年吃掉1500億!衛福部長:需要吃那麼多嗎? 唐詩/台北報導 2017-11-11「民眾對醫療的要求愈來愈多,對健康愈來愈重視」,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提出數字為例,保健食品一年的銷售額1千5百億,我們的健保才花6千億,「健康的,吃好的,花掉四分之一」,他反問,需要吃那麼多嗎?「民眾對醫療的要求愈來愈多,對健康愈來愈重視」,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提出數字為例,保健食品一年的銷售額1千5百億,我們的健保才花6千億,「健康的,吃好的,花掉四分之一」,「1千5百億碰到癌症就不一定有用了」。陳時中進一步解釋,「我的意思當然不是健康食品沒有用,可是需要吃到那麼多嗎?1千5百億,2千3百萬人,還有一部分是沒吃的。這也彰顯人民對健康很重視,但手段、方法對不對,要去想。像運動、生活習慣,補充一些藥品或保健,我不反對。但有兩端(醫療、照護)可做更好,省很多錢可更健康的」,「雖然我們(醫師)對健康的定義可能不和民眾那麼相像」。陳時中今(11)日在「2017台灣醫學週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中,以「台灣衛生醫療政策藍圖」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包括監察院長張博雅、立委邱泰源、台大醫學院院長張上淳等醫界大老和醫界人士都到場參與,現場也有不少醫師前來與會。陳時中在提到健保費用時,以保健食品為對比做出說明。談到健康照護體系,陳時中提到,「我都不太喜歡用『醫療費用不斷上升』…事實上每年上升不到5%,應該說醫療的利用每年不斷上升」,醫療科技不斷增加,延長生命,醫療需要的費用愈來愈大,但健保很難跟著這樣來走。「加上現在對『篩檢』,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形成兩端擠壓:民眾一方面希望把醫療做好,早期治療會省費用,但這是兩件事,保健做好可能費用會往上,但後端的病人還有,所以這費用一定會大幅成長,我們期待以後早期治療做好,以後費用可能會降,這可能要再三跟消費者好好溝通,這樣會省、會健康,但這發展效果是遞延的,前面要有投資,後端可以享受成果」,陳時中分析。他說,應把健保費用拉個10年、15年,看怎樣使用醫療費用,怎樣配置,把相關的事情真正地做好。接著談到醫療革新,陳時中指出,一方面就是醫療界本身水平、垂直的整合,一方面就是科技的運用,不管生技投資或IT投入,這二塊怎樣把它做的更好,因此在重點裏,未來就是先從醫療跟長照的連結,「最後走向只有單純的急性的醫療」,對初級這塊也稍微忽略,在總額配置和總額預算切割,也讓基層量能多不起來。基層量能不夠,就對醫院量能造成擠壓,加上也沒有急性後期的銜接照顧,對醫院造成的壓力就非常大,現在又有長照,兩個體系沒有趕快銜接起來,將來會形成很大的災害」。他並指出,當兩個體系(醫療、長照)發展成熟,就會有本位主義、資源配置及割等問題,到時就不易連接,現在還在融合的階段,應趕快把這銜接做起來,這樣資源的配置會更好,而分級醫療在社區照護體系一定要把它先做好,家庭醫師制度的建立,讓基層醫師發揮量能,「他(醫師)的能都在,現在很大比例都是專科醫師的訓練,『能』沒有問題但『量』沒有出來,怎樣把他的能力發揮出來。」他說,因此他在寫白皮書時,就在想怎樣讓醫師、整個醫療團隊能夠「人盡其才」,不管從個人到團隊,怎樣發展一個體系,讓人盡其才,「我們浪費太多有效資源」,專科醫師化後,對醫療機構和醫師間的關係,要做一個重新的定位思考,以前是醫療機構服務病人,醫師服務醫療機構,現在是不是倒過來,是機構服務醫師,醫師服務病人?因為都已經專科醫師化了,醫療機構是不是回過頭來服務醫師,提供一個服務的場域,讓這樣的環境之下能發揮最大的能力,這會有點困難,但台北市已開始進行一些小型的計畫,因此他的施政主要是整合人的能力,讓人能做的更好。「以勞動人口來說,現在是最好的,再過來只會負擔更重,不會更好」,陳時中說,這幾年是非常大的挑戰,「現在最大的勞動力戰後嬰兒潮馬上要越過六十五歲了,從照顧人家變成被照顧的人」,陳時中對此指出,有二件事要做,第一是對失能者照顧好,第二是「保健式責任」,延緩老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讓自己不要老那麼快,「甚至是不需要人家照顧,還可以去照顧別人」。「從管理機制,到急性病、出院,慢性病到照顧,各有體系,怎樣照顧好,連結好,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陳時中提及,張博雅擔任署長時,從基隆市衛生局開始推動篩檢,到現在其實相當的有成果,未來這三個體系怎樣做一個連續性、整合性的照顧,雖然運用的經費來源不一致,但人民感覺是一體的。「我們照顧是人,重要的是人的需要,能夠滿足需要的團體,就進來(體系),政府負責把它串連好,而不是一開始就分社福、醫療,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符合長期照護的都應整合,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為基礎,不再分支是醫師還是社福團體」,陳時中強調。陳時中說,長照10年來有相當的成就,但深度、廣度有點不足,希望長照2.0把它做出來,「有三類人,65歲以上,50歲以上失智、失能,55歲以上原住民,這三類都是我們要服務的人」,希望未來能把它做的更大,「希望不需要用年齡做限制,用需要來分類,項目當然愈多愈好」,此外在前瞻建設也增加了799個點,「然後要做ABC」。「A就是協調者,必須從照管中心之後了解失能是如何,有問題清單,之後做治療計畫,知道被照顧者的、及家裏的情況,社區哪些資源對病人幫助最大,知道給付費用,並和病人商量提出最適安排,之後做滾動式的檢討」。「B就是直接提供服務者。A要做成大百貨公司我也不反對,只要把協調者、管理者做到就好。但B的話太小規模就做不好,C就是巷弄裏找得到的家托」,他說,當時把A的條件訂很高,「因為怕找不到資源,難以安排」,C也做相當規格,「現在宣稱是巷弄長照站,但可大也可小,如果大的沒地方,那為什麼不讓小的也進來,長照的點要愈快愈好」。他也提到,以前縣市設照管中心,要在原住民設照管分站,因原民地域偏僻、遼闊,推動比較成功的,是在各衛生所都派駐人員,「只要把人派到,可見性高,人民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否則照管中心。經過一年半佈建,現在大概有110個「A」了,點的佈建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好。以前是設很多機構,只有居家醫療,大概是跟健保連結,「現在把這都打破了」。陳時中表示,要進入長照只要符合規格就可以,不再因為不是醫生或社福機構就不可以。過去在長照服務法提的機構是各種機構,但現指的是「住宿式的」,也放寬不限社福團體,只要是法人都可以,也把醫療法人引進來,在醫療體系只要是法人都可進來,「個人就還沒辦法進來,全都是要法人」,現有的法人不用重新再申請證照,用既有的醫療法人就可投入長照的住宿式機構。陳時中也拜託醫師們,協助醫院引進長照,「因為很多在醫院都是急性的,第一次失能,如果及時引進長照,讓病患有機會,不只人民有感,社會也會感受到醫療界的溫馨」。而分級醫療部分,醫界希望強化分級方式,減少負擔,「但國家政策都很遲疑」,現在用強迫的方式,「但要看國家醫療其他部分是否都已滿足」,就他本身或醫療界都會有一些遲疑。陳時中說,大家常講台灣的健保是醫療界的「奇蹟」,因為沒有把關者(gate-keeper),佔我們GDP 6%,費用大多用醫院來控制住,這背後當然有很多血淚史,不管醫療人員過失、過勞,整個吞下來,能把費用控制住,要改善還是從整個體系來做,再來跟消費者說這樣是不足的。他強調,推動「總額預算」是過渡時期,是在跟消費者談判,費用已控制在這,把體系建立好,下一步就是在有效率的醫療系下,真正要利用的是怎樣,長期在總額醫療體系之下是不正常的。「第二個奇蹟當然是健保署啦」,陳時中表示,健保署的行政費用不到 1%,相對一些研究和一些策進作為就沒辦法做,只能設法用有效率的方法做,「奇蹟的背後也代表社會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應增加一些費用,而不是用很多財務管理的方式介入這樣的體系,「還是很佩服健保署,全世界沒有人能做得到這樣的管理,美國也要15%」。而在推動分級醫療的「六大策略」中,陳時中認為,必須要有經濟的誘因來導引執行率,這樣才可能會成功,有政策、有計畫、有法,但沒有經濟誘因,「其實都是貓捉老鼠、跑來跑去」,他說,他告訴邱泰源,和政策相符的,「錢就一定會給」,是真的就要給人家錢,否則未來的政策怎麼走出去?只能在談判桌前或新聞講一講,政策怎麼落實?「那都是一種浪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