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波數據輔助診斷憂鬱症,宏智生醫要用客觀數據說服患者「你只是大腦生病了」 作者 Nana Ho 發布日期 2019年12月19日 對許多人來說,憂鬱症曾經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然而在日漸增長的社會、環境壓力下,人們與憂鬱症的距離已經沒有過去這麼遙遠。據 WHO 統計,全球目前有近3億人口受憂鬱症所困擾,其中近半數以上患者都未接受治療,除了評估不夠準確,污名化、專業人士缺乏也被認為是治療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原因都可以歸咎到一個問題:沒有儀器設備能輔助診斷憂鬱症。
扭轉既定印象,改善醫病關係 以現行方式來說,憂鬱症的檢測主要是透過醫師的問診觀察,再根據DSM-5 診斷準則進行診斷,或輔以量表進行評估,但由於過程缺乏客觀數據佐證,許多患者或身邊的人難免對結果產生疑問,於是選擇將憂鬱歸咎給「個性」或「壓力」;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病人的病識感不高,連去醫院尋求醫師診斷治療的想法都沒有。以上兩個因素導致原本就診率偏低的情況下,願意接受治療的患者更為少見。儘管大眾多半認為憂鬱症是心理疾病,但宏智生醫共同創辦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劉益宏教授解釋,憂鬱症其實是生理疾病,是一種腦疾病,但多數人並不理解這點。就像量血壓一樣,如果有個數據能夠告訴患者這是生理疾病,他們能更放寬心接受治療,用來輔助診斷的Stress EEG Assessment (SEA)系統便是希望讓醫生與患者間的溝通不會產生障礙。
快速收集腦波數據,目標打入醫院及企業 「除了協助醫生進行診斷,SEA更重要的目的,是協助醫生說服患者接受治療。」SEA 系統在使用上非常簡單,患者填寫標準PHQ9 問卷後戴上腦波儀進行偵測,在短短2分鐘後系統便可得出結果,即使加上前置作業及填寫問卷時間,整體流程也只需要 15~20 分鐘,醫生便可以獲得準確率高達80%以上的客觀資料來進行綜合診斷。以目前來說,SEA 系統機器學習演算法的數據有90個腦波案例,未來半年預計還會和台大、北榮 、長庚(林口與基隆)等三大醫學中心的精神醫學部合作,預期案例能增加至300個,屆時準確率將再往上提升。有些人可能會擔心,腦波檢測是否會有隱私上的問題?關於這點,宏智生醫技術長翁昌新強調,SEA 在腦波處理上採取去識別化作業,讀取的腦波數據會直接傳輸給AI 模型判讀,最終只會產生一張圖形化的評估報告提供醫生參考,同時SEA系統也僅提供醫生使用,因此並不會有隱私上的問題。儘管國外也有在進行類似的腦波診斷研究,但目前來說,國內外都沒有相關研究正式走入臨床、商品化應用,可以說目前並沒有競爭對手,宏智生醫預期將採取 B2B 的商業模式,發展初期先將 SEA 器材租借給醫院/診所使用,中期計畫開設直營診所,提供從專業醫師、顧問群、治療方案到藥物的完整服務,長期計畫則是和企業合作,讓公司更能隨時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
首要目標 FDA 認證,立足台灣邁向「精準精神醫學」 自 2013 年以來,劉益宏教授便投身於憂鬱症的腦波檢測研究,在與台大醫院、哈佛醫學院合作發表相關論文的期間,他也一直在尋找將研究推向商業化的機會,然而智慧醫療發展需要長期投資,但多數投資者都希望能看到即時性的回報,也因此在成立之前曾經歷不少挫折。對於自己投注數年的心血,劉益宏教授希望找到不只是提供資金,還能提供技術支援、同時對產業發展真的抱持興趣的投資廠商,後來在機遇之下認識仁寶電腦,正好雙方的需求完全符合,合作也就水到渠成。其中 Taiwan Tech Arena(TTA)對宏智生醫的成立也有很大幫助,技術長翁昌新指出,除了協助展覽、媒合廠商,TTA 計畫提供的 100 萬資金也讓團隊打造出腦波儀原型機,對 UI 數據圖的許多建議也使其更為淺顯易懂,更加完整美觀的系統也間接促成了與仁寶的合作,可以說是協助 SEA 系統從實驗室走到業界接口的重要助力。宏智生醫的憂鬱症輔助診斷服務預計在 2020 年下半年試營運,並於 2021 年上半年正式進入市場,未來還有計畫將腦波數據應用衍伸於老年阿茲海默型失智症前期(輕度認知障礙)、兒童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的輔助診斷上,但就近期來說最大的目標,還是醫療器材勢必得面臨的認證關卡。美國 FDA 因為已有類似的先例,在認證上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至於台灣 TFDA 對新穎器材態度較為保留,認證上速度可能會更慢,因此宏智生醫也希望能找到好夥伴,協助 SEA 系統走完最後一哩路。劉益宏教授表示,去年他曾受邀至台灣精神醫學會年會演講憂鬱症腦電輔助診斷技術,得到了廣大精神科醫師的詢問與回響,一些醫師甚至將其形容為「精準精神醫學」。技術長翁昌新也提及,其實不僅是台灣精神科醫生,在其他展會中,許多國外學者、廠商也都表達了強烈的興趣,但宏智生醫還是希望能由台灣出發、放眼全球,因此還是希望能盡快通過國內法規。「精神科醫生都認為這將成為『秘密武器』,他們都非常期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