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2, 2011

朱敬一 vs 複製李國鼎經驗?

社論-別讓內閣改組從「有感」淪為「微感」

2011-02-12 中國時報政府求才,尋賢若渴,這次內閣微調,春節前釋放不少讓人驚豔的訊息;春節過後,驚豔之感不再,卻讓人若有所失,吳揆的「有感改組」,看來只能做到「微感改組」,原因無他,因為從已發布的人事看不出政策新氣象。政府穩定是施政順暢的基本要求,但重點是必須從穩定中求發展,而不是穩定中求安全感。吳揆年前就定調,財經首長不會異動,「因為去年的經濟表現很好,換部長不是很矛盾嗎?」從數字上看,從經濟成長率上漲,失業率下跌,吳揆的說法沒錯,但民眾對經濟成長、景氣復甦的功勞是否掛帳在財經首長身上,卻頗有疑問。原因很簡單,貧富差距並未隨著景氣復甦而改善,甚至還有加大的疑慮。年前大陸富豪陳光標來台散財行善,造成轟動,即可見一斑。更嚴重的是,從社會福利、國土規畫、產業轉型、人口政策、乃至住宅政策、政府首長有沒有能力規畫比較全面的國家願景,從而為台灣找到下一階段的發展契機?曾經創造出經濟奇蹟的台灣,很大部分是因為政府團隊有人才、有遠見,類似孫運璿、李國鼎等財經重臣,晚近二十多年幾乎不再。相反的,內閣多是唯唯諾諾之輩,以聽行政院、總統府之命行事為上,在立法院備詢安穩過關為次,結果政府愈穩定,民眾焦慮感愈深,當吳揆稱譽留任首長都很稱職的同時,多數民眾卻一肚子狐疑:這些政務官都做了什麼?改組前,府院皆已約詢前中研院副院長、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請他出任科技政務委員,坦白講,政務委員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官,但科技政委職掌科技顧問小組,是為台灣科技產業擘畫藍圖最重要的幕僚單位,台灣高科技能有如此亮眼的成績,與當年李國鼎的用心密切相關,李國鼎的功績又與他擔任科技政委前的財經首長歷練相關,換言之,只談科技不談財經,發展不了產業,只談財經不談科技,根本找不出科技產業落實發展的方向。院動念想請出朱敬一,應該亦是著眼於「複製李國鼎」經驗,耐人尋味的是,這個構想過了年卻似乎全沒了下文。政府覓才如此粗疏,令人很難理解。第一,主政者理應清楚自己的政策目標何在,從而尋找適當的人才,落實執行這個政策目標,怎麼可能先找了人,再讓他在門外等上十天半個月,等政府想清楚要給他什麼事做再進門,讓人事案竟成了「懸案」?第二,所謂謀定而後動,人事異動怎麼可能找了人又變了卦,遑論動誰都想不清楚,找了人才開始喬職掌?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但政策與人事卻不能從妥協折衷,春節前堅定請辭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短短一年半首長生涯,讓他生出「官不僚生」的感慨,不論是立法院的備詢、監察院的調查、乃至輿論名嘴們的批評,都讓他感歎台灣是一個缺乏專業的社會,但最嚴重而他不願明說的是,政府政策的妥協性格太強,即使他完全不在乎身陷烽火,在第一線為政策辯解拚命,都難以畢其功,政府在二代健保政策上的妥協,讓二代健保在立法院過關,卻讓二代健保還沒上路,就已破功。楊志良卸任前大動作對名嘴提告,卻只能對政府團隊發出微弱的呼喊:同志與援軍必須齊一步伐。府院或許沒有意識到,人事若也以政治性的妥協折衷為之,最後可能讓「折衷」變成「減半」:事倍而功半,功半事小,若釀成政府團隊的內部爭議,笑話豈不鬧得更大?馬政府近三年來,科技產業政策始終無法有效推動,北京、上海雲端基地陸續設置,台灣的雲端猶在雲端;生技產業因為H1N1讓快垮掉的國光生技起死回生,其他未見績效;綠能則是政策永遠和產業搭不上線;凡此種種,都指向一個事實:如果政府再不思改變,可預見在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前,交不出科技產業的成績單,府院豈能繼續無知無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