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1, 2011

蘇懷仁…台灣臨床研究花費相對低 (不到2成)

生技風雲路2-蘇懷仁接SIC 新藥開發沒在怕2011-10-10 工商時報 蘇懷仁在羅氏製藥18年期間,領軍的團隊創造開發14個新藥的奇蹟,讓他聲名大譟!後來他轉任一直排名美國前10名、專注在自體免疫疾病新藥開發的Biogen的資深副總裁。 20036月,Biogen宣布與擅長癌症藥物開發的Idec合併,雙方同意以67.9億美元的換股方式合併,結合成為美國第3大生技製藥公司Biogen Idec Inc.,並於當年1112正式完成合併。見證了BiogenIdec合併的蘇懷仁,此時也由原本專長主持新藥開發,轉變為輔導合併案的人事和營運規畫,這讓他對人力資源的整合有了更深的功力。蘇懷仁說,要將兩個公司的部門融合,且要讓大家都有一個不會低於原來位階,還可以有發展空間的事業體並不容易,而這樣的成功合併經驗,讓他後來轉任Shire擔任研究發展部門總裁,有了很大的幫助,讓他對人力的安排和事業體規畫增添不少創意,他也成為生技業中少數擁有新藥開發全套完整經驗的專家。蘇懷仁認為,新藥研發是一個冗長的過程,不同階段更牽涉到各種不同的投資。從概念角度來看,新藥開發的第一步在開發(discovery);新藥研究(research)一開始一定要有一個很好的IDEA,這個好的IDEA要能對疾病有很好的了解,也只有對疾病與藥物反應途徑有充分瞭解,才能真正找出好的藥物標的(drug target)。 有了IDEA後,接著是要找一個能篩選標的的工具。而此階段篩選的標的僅能算是一個化合物,它可能也有很多缺點,例如副作用或吸收性等問題,因此,必須再進一步透過高速篩選的技術,找出結構相近的化合物群中,最合適的候選藥物,然後再正式進入GLP研究、建立臨床前的動物實驗模型,以瞭解不同藥物給量、各種疾病與藥物的生理反應,最後才能再進入人體臨床Ⅰ、Ⅱ、Ⅲ期的實驗。 就國內現況來看,台灣的學術研究很強,也就是有不錯的IDEA,但學研單位的研究卻只流於發表學術論文,而走不出實驗室將其商品化。蘇懷仁表示,就歐美國家投入生技產業的比重分析,通常研究計畫經費的分配是,10%是用於初期的發現標的,20~25%是前期的動物臨床,而有67成是發展人體臨床,俾以能將產品商品化。而台灣則正好相反,用在人體臨床的花費不到2成,絕大多數預算是用於新藥探索,這不僅浪費資源,讓研究的結果無法前進到可發展的project,也造成產、官、學各自為政的窘狀。根據世界前10大製藥與生技公司在新藥發展結果的數據顯示,新藥進入一期臨床實驗的成功率大約只有10%,即使進入必須上千病患的臨床三期實驗,成功率也不超過50%,而這樣的機率還是大公司最好的狀況。 因此,在體認台灣發展生技,只有3~5年的黃金期,且也必須要有一個成功開發新藥的經驗,才能讓國際生技產業打進國際舞台下,旅美逾30年的蘇懷仁,決心回台主持SIC(超級育成中心)奮力一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