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學家:華族比率最高‧"基因缺陷"使抗癌藥失效(星洲日報/國際)2012-03-19(新加坡19日訊)新加坡科學家發現一種只有東亞人種才會出現的基因變異,如果不幸患上一些癌症,這種"基因缺陷"可能會影響抗癌藥物發揮作用。這組科學家對3大種族、各族500個健康新加坡人所做的研究顯示,12.3%華族、6.8%馬來族和0.5%印族的基因中所含的一種叫做BIM的蛋白質出現變異,但白種人和非洲裔人則能倖免。BIM蛋白本來是能抑制癌細胞增長,但在出現變異後反而會阻止抗癌藥物發揮功效。以兩種癌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non-small cell)肺癌來說,大約有15%到20%的病人會對一種含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簡稱TKI)的針對性抗癌新藥反應不佳,科學家認為,這可能就跟BIM變異有關。已經面世大約8年的TKI類藥物本來對消滅癌細胞功效不錯,但如果基因裡的BIM蛋白變異,病人對藥物產生抵抗力的概率會提高。
可取代有缺陷性BIM藥物加BH3模擬因子補救BIM蛋白一旦出現缺陷並不是沒有補救,目前一些國家已開始在TKI類藥物之外再加上一種名叫BH3模擬因子的藥物,試驗顯示,這種模擬因子能取代有缺陷性BIM失去的功能,讓TKI類藥物能發揮作用。團隊中的主要研究員、杜克-新加坡國大醫學研究生院副教授王先中上個星期在記者會上說,他們接下來需要在病人身上做臨床研究,同時開發出檢測器。"也就是說,我們找到了一個既可預測病人是否會對藥物產生抗體,又能克服這種抗藥性的方法。"藥檢驗器一兩年內面世據瞭解,這方面的檢驗技術已經到位,但需要就其進行商業化,王先中透露他們正在跟藥商洽談,順利的話檢驗器一兩年內就能面世。這個跨領域的團隊除了來自杜克―國大研究生院,還有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中央醫院和國立癌症中心,其論文已在昨天刊登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癌症,亞洲人中的發病率是每10萬人中有0.8%。中央醫院血液科高級顧問醫生蔡瑞興說,患者中男女都有,通常在40歲左右被發現。雖然患者可能只是疲勞和體重下降,但因為能在一般體檢驗血時查出來,所以大部份發現時是初期。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則是比較常見的癌症。肺癌是本地主要癌症殺手,大部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這當中約一半會出現EGFR基因突變,他們多是非吸煙者,因為症狀往往只是咳嗽,所以大部份發現時已是第四期。兩種癌症的治療都不便宜,前者每個月的費用是四五千元,後者是每個月兩三千元。研究員說,如果能成功研發出新藥物,就能更有針對性的治療病人。
A common BIM deletion polymorphism mediates intrinsic resistance and inferior responses to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in canc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