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醫藥-公私合營 醫療外資看好商機 2012-06-18 01:13 旺報 【記者李蜚鴻/綜合報導】 大陸積極推出醫改,醫療外資看好商機。(中新社)上海市緊鑼密鼓地籌建國際醫學園區,以便按照醫改方案取銷公立醫院利潤豐厚的特需醫療,值此之際,國際醫療資本非常看好其中的商機。上海市具體解決方案,是建立浦東與虹橋兩大國際醫學園區,提供高端醫療服務,而把公立醫院床位資源還給公眾。
特需醫療 利潤豐厚 據了解,一家美資背景的醫療集團,正在與上海中心城區某著名公立三甲醫院商談合作,可能採取的方式包括共同成立基金做「院中院」,經營從三甲醫院剝離的專科特色。但在此次新醫改中,大陸衛生部明確反對這種「公私合營」的做法。此外,多位醫改研究者與實踐者還提出,目前公立醫院法人治理尚未完善,院方無權擅自處置醫院的資產。鉅亨網報導,公立醫院普遍開設的特需醫療,加劇了優質醫療資源的緊張。大陸五部委於2009年4月發布的新醫改方案中,提出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上限為10%。而上海的做法更為徹底,該市2011年5月正式發布的醫改方案提出:剝離「院中院」,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特需床位。但眾多三甲醫院院長對此持保留意見,他們認為應該區分高端醫療和特需醫療。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院長賈偉平表示,高端醫療定位高、品質高、價值高,而特需醫療中除了這部分,還包括一般的非基本醫療服務,為很多沒有錢的普通人精心治療,也是公立醫院的責任。對公立醫院而言,特需醫療意味著豐厚利潤,醫療投資方拋出的方案顯然更具吸引力。前述外資醫療集團負責投資收購的高管說,合作方式之一是與公立醫院共同失立有關基金,公立醫院作為有限合夥人,與國際醫療資本進行收購。
外資運營 恐有障礙 上述設想並非異想天開,上海市政府2003年底發布的《關於本市促進社會辦醫發展民辦醫療機構的若干意見(試行)》就曾明確表示,鼓勵社會力量通過醫院管理公司等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療機構的經營管理,逐步形成公益性和經營性醫療機構錯位競爭、共同發展的基本格局。中國經濟網報導,從實踐方面說,與公立醫院合作是外資進入大陸醫療市場的上佳選擇。這位外資醫療集團的高管表示,雖然外資獨資辦理醫院在政策上已經放開,但純外資醫院實際運營中,在醫保資格認定和額度分配、醫療服務收費和稅收等方面都有障礙。他說:「現在外資醫院還無法與公立大醫院競爭,只能合作。」據了解,美資背景的上海市百瑞腫瘤中心,在2011年開業試運行之前,也與當地多個三甲醫院進行了長時間的合作,包括互相派遣專家、轉診病人等。三甲醫院的聲譽為外資醫療機構打開市場提供了相當有力的支撐。對公立大醫院而言,引進外資投資者也有利於他們提高運營效率。據透露,前述與外資商談「院中院」合作的上海市中心城區某三甲醫院年收入27億元,但利潤只有100萬左右。「社會資本管理的最大優勢就是效率優先」,上海浦東一家曾由民營管理公司托管的公立二級醫院院長說。
贏利模式 環環相扣 引進外資往往意味著同時引進了專業化的醫院管理。在國外,這早已形成良好的贏利模式─相關的藥品和器械採購、體檢、後勤等業務形成了一整條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可以作為一個「贏利點」,而醫療業務本身則可從逐利中退出。但在此次新醫改中,衛生部對上述「公私合營」的模式始終沒有鬆口。對於「社會資本利用公共資源『搭便車』營利」的爭議,該高管指出,在合作過程中,外資醫療資本也有品牌、管理等無形資產投入。反對的觀點還認為,目前公立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完善,醫院所有者普遍缺位,院方無權擅自處置醫院的資產。外資醫療資本對公立大醫院趨之若鶩的背後,仍然是優質醫療資源、特別是高端醫療人才的爭奪,其成因既包括優質資源的數量短缺,也包括配置扭曲和使用浪費,這些正是新醫改必須著力解決、卻至今未有關鍵突破的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