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3, 2015

台灣下一階段 建立生技人才庫!

台灣發展生技 人才是最大問題 九月初甫閉幕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行政院長毛治國就宣示,政府要大力推動生物經濟,使它成為帶動產業快速發展的新火車頭,目標二○二○年達到三兆台幣的經濟規模。肩負建構、串聯台灣生技產業價值鏈,讓有潛力的新藥與醫材,順利從基礎研究,轉譯成創造商業價值的重要橋梁——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簡稱Si2C),自從首席顧問蘇懷仁去年中因病辭世後,一直群龍無首,影響士氣。最近終於有好消息傳出。科技部政務次長錢宗良向《天下》證實,生技整合育成中心將以「委員會」取代首席顧問的空缺。除了由中研院長翁啟惠擔任委員會總召集人外,兩位知名華人生技專家的台灣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益安生醫董事長張有德,將各自負責新藥與醫材領域,三人齊力提振台灣生技產業。「沒有pay(薪酬)給這些大老,他們純粹義務幫忙,」錢宗良感佩地說。看到台灣的機會與危機,促使這些大老挺身而出。中國市場將給台灣「說辭」「我們義不容辭。沒辦法,不做不行啊。要幫台灣扶植生技產業,不然沒必要淌渾水,」才剛爬完玉山回台北的張念慈告訴《天下》記者。尤其,他分析,中國國務院在八月中剛出台「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強調加快創新藥的審評審批等,對台灣很有利。 他進一步解釋,台灣到海外爭取開發新藥題材時,幾乎只能拿到該藥在亞洲的權利。但以往台灣在中國發展生技沒有實質優惠,外國人不見得願意把題材交給台灣。現在中國揭示發展新藥的決心,但偏偏中國境內有能力開發新藥的公司不多,而台灣有較多有能力開發新藥的公司。未來台灣爭取海外的新藥題材時,就有說辭,就有利基。「我們不做不行,下一個機會就沒有了,」張念慈再次強調。他最近還積極建議生技創投業者能與生技整合育成中心結盟,以便讓將來輔導的案子,有較穩健的資金。而身為台灣最高學術機構領導人,翁啟惠一直戮力推動生技產業。前政務委員朱敬一曾投書「獨立評論@天下」,述說他在○八年時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幫忙政府研議生技產業規劃,為了要估算生技新藥未來的產值,他在翁啟惠的辦公室耗了一整個下午。當時,翁啟惠從動物實驗與臨床一、二、三期各花多少錢、成功機率多少、政府要投入的金額等,逐一耐心解釋,並仔細估算報酬,當場讓朱敬一感覺「推動台灣生技,像在催生他的baby(寶貝)。」

生技整合育成中心,將會有什麼新做法及挑戰?以下是專訪摘要:

問:Si2C變成委員會型態,是什麼考量?答:過去用首席顧問,主要是配合蘇懷仁,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專任。蘇懷仁過世後,科技部一直要找人接替,但幾乎找不到,科技部就成立一個遴選委員會,由我當召集人。我們的確徵詢了一些候選人,不過大家意願不高,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這個人選不只要了解生技研究及生技產業,而且要很有經驗,但好的人選真的都另有要事。這個工作需要相當投入,在台灣花很多時間。其次,人事有滿多限制,例如,兼職的問題,必須符合政府規定,不像企業彈性,待遇也不一樣,所以不太能吸引真正好的人。找不到專任(人才),我們就想到這個委員會也可以幫些忙。因為生技這個領域太廣了,需要大家從個別專業的角度幫忙,讓這個產業起來。藥的部份目前是請張念慈,醫材則請張有德負責。他們不是專任,是花一些時間從大方向幫忙,在沒有利益衝突之下,他們會盡力協助推動。他們在產業界都是相當有經驗的。

問:委員會將有什麼新做法?答:我們會建立人才資料庫。因為從基礎的發現到商業端,這個過程需要相當多研究及發展,必須要有適當的人才。台灣是滿缺乏的。尤其,我們有好多留學生在國外做事,有的人也還在學。未來建立人才庫的話,台灣找人才也比較容易。現在因為沒有人才庫,所以有很多問題。其實人才也不限於本國人。另外,要建立題材庫,選題不限國內,也包括海外。假如海外有適合的、很早期的題目,也可以育成。還有,委員們會主動尋找案源。以前做法比較被動,讓研究員來申請,然後看會不會通過,現在希望也能主動去幫這個忙。

問:Si2C接下來會有什麼變或不變?答:大方向還是一樣,從基礎研究找出有商業價值的,把這個價值鏈連起來。過去已經扶植了十幾件,有的已經創業,但這部份還需要加強。題目最重要。我們很希望台灣科學家在找題目時,要勇敢一點,去挑戰真正重要的問題。現在因為補助及升遷的方式,造成大家做研究擔心失敗。但創新的意思就是大概都會失敗啊──創新就是要改變現在或已知的,帶來價值,必須要有接受失敗的態度。

沒原創、沒專利,就沒有產業 這個時代的機會是滿大的,但要養成這種(不怕失敗的)風氣,要不然找的題目都是較易克服的、難度低的,甚至跟隨國外在做,不容易受到國際認可,因為原創性不夠。專利要看原創性及關鍵性,沒有重要專利就沒有產業。現在碰到很多這類原創性不足的問題。

問:除了原創不足,台灣生技還有什麼困境?答:大家遇到比較大的問題,並不是資金,而是法規和環境問題。政府要發展生技,不一定只想錢。像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引導大家往挑戰性及附加價值高的新藥跟高階醫材發展,否則以前沒有人敢碰。政府有工具改善很多制度面,例如,稅制。員工認股還沒有買賣,當天就要課稅,造成很多困擾。另如生技公司IPO後的課稅制度,長期投資,要課一五%的稅,但是民眾每天買賣股票,卻不用課稅,缺乏公平合理。延攬人才也碰到很多限制。例如,薪資待遇,是否有辦法用法規來解套?是否能落實公與教研的分軌?是否能改善評鑑制度讓不同人才發揮所長?否則很多在國外有成就的人,就不太願意來。制度面跟環境面能建構好的話,以台灣的教育程度及研發的能力,其實是滿有機會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