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7, 2018

NICE 拒付核酸藥Spinraza (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 長期效益不確定


透視美國明星藥的議價政治學 2018-09-04 作者江欣盈 近期美國生醫界大事,就以藥價事件最為高潮迭起,不但許多大藥廠牽涉其中,總統川普更是核心人物;隨著美國11月期中選舉的逼近,高價的明星藥往往躺著也中槍,成為攻擊的對象,讓最近美國生醫產業變得很政治。川普向來痛恨居高不下的藥價,在當選前曾誓言要降低藥價,今年也不只一次在公開演講中預告藥價即將遽降。然而,7月初《華爾街日報》報導,輝瑞最受歡迎的40多項藥物調漲近10%,這已是輝瑞今年第2次調漲處方藥價。輝瑞此舉無疑打了川普一記耳光,讓川普氣得在推特大罵輝瑞和其他漲價公司,應該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指責這些大藥廠是在占貧窮、弱勢族群的便宜,並威脅行政團隊將會採取行動。

大藥廠輝瑞火速清理戰場 結果川普一罵奏效,輝瑞隔天立刻做出回應,將所有調漲藥物降回71日之前的價格,並承諾會維持到川普團隊的藥價限制法案上路。但輝瑞也開出了條件:如果今年底法案仍未實施,將會再度調漲價格。緊接著,諾華、默克和羅氏也陸續加入輝瑞的行列。諾華、羅氏完全比照輝瑞的作法,承諾今年結束前都會維持現有藥價不調漲;默克則是調降6項藥物價格。表面看起來,這些龍頭大藥廠在川普一聲令下,各個乖乖聽話,暫時凍結藥價,川普也迫不及待在推特上宣揚戰功,表示政府對於處方藥降價的行動已經立竿見影。但,實際真的是這樣嗎?長期觀察這個產業的內行人都心知肚明,這些大藥廠根本就是先漲價再降價來應付了事。究竟這波藥價事件是展現政治能力的表面工夫,還是真正為民福祉,目前仍不得而知,只知道從這些大廠神速的回應看來,藥價在美國已經是非常具有政治影響力的議題。追根究柢,藥價為何能這麼高,還不停地逐年攀升?1顆藥的研發需要數10億美元,還不見得能成功上市,一旦有成功的機會,花費自然會分攤到保險公司和消費者身上。輿論往往忽略1顆藥的背後,需要多年努力和數10億美元成本,甚至有去無回。

先哄抬後折讓,肥了誰? PBM(藥品福利管理)是美國影響藥價的重要角色。介於保險機構與藥商、醫院與藥房之間的第3方協調機構,目的是對醫療支出費用做成本管理。PBM透過上下游客戶資料整合需要,擁有向藥商爭取較大折扣空間的籌碼,使得保險機構降低費用,同時病患也能得到較合適的治療。藥廠一開始會把價格訂高,再和PBM談折讓部分,這些折讓後的款項會回流到保險公司,或是幫員工付保險的雇主身上,因為這個制度的存在,保險計畫才有所依據比較,決定要給付的藥物。不過,Regeneron創辦人Leonard Schleifer認為,人們應該重新思考這個先哄抬後彌補的制度。他反問,將1顆新藥定價10000美元折讓4000美元,與直接定價6000美元的差別在哪裡?答案是前者可以讓PBM誇耀自己從買了保險計畫的公司拿回4000美元。但是通常照原定價付錢的是病患,折讓往往是肥了保險公司或雇主,沒有回饋病患本身。Schleifer相當看不慣這樣的體系,並且提倡廢除,他表示,折讓本質上與賄賂只有一線之隔。川普與大藥廠的藥價對抗,表面上看似平和落幕,但許多專家卻已經注意到華盛頓當局開始雷厲風行,履行政治支票。川普行政團隊似乎正瞄準造成藥價持續攀升的問題根源出手,影響美國藥價關鍵性的轉變即將發生。

川普行政團隊提出5大策略:

一、打擊折讓制。川普團隊在7月提出了改革現有折讓制度的法案,雖然細節尚未公開,不過折讓制度的結構改變正在進行中。

二、開放處方藥議價並引進漸進式治療。87日聯邦醫療保險和補助服務中心(CMS)宣布,將開放議價空間給Medicare Advantage保險範圍中屬於Medicare Part B的藥物。Part B藥物指的是需要經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能使用的藥物,包括癌症藥物和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等,價格通常較為昂貴,過去Part B藥物沒有開放協商折讓和折扣的選項。 此外,未來Medicare Advantage計畫將透過所謂的「漸進性治療」(step therapy),讓病患從最便宜的藥開始使用,如果不適合再換第2便宜的藥,依此類推。其實,這一類的保險計畫在許多私人保險計畫已行之有年。CMS表示希望透過保險公司、PBM與藥廠協商更多的折扣,並將省下來的花費半數回饋病患。

三、根據療效付費。川普的降低藥價藍圖中其中一部分,就是鼓勵用「根據療效付費」(value-based care)的方式來降低藥價。路易斯安那州的Medicaid已經率先在C肝藥物上進行嘗試:製造商將會先收到1筆預付款,產品則提供路易斯安那州的Medicaid病患與監獄需要,之後再根據實際療效調整價格。除此之外,奧克拉荷馬州和麻州的Medicaid也將跟進。

四、攻擊海外市場藥價。藥廠通常在美國以外的市場,都會用低於美國非常多的價錢販售同樣的產品。川普在5月公開演講時表示,這種便宜好康的行為不能再繼續,否則等於美國人不斷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負擔成本。

五、開放學名藥競爭壓制藥價。這就是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Scott Gottlieb負責的業務了。Gottlieb向來大力支持學名藥和生物相似藥的開發競爭,來壓制居高不下的原廠藥價,抵制市場獨占者。

制衡藥價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在與美國醫療制度幾乎完全相反的英國,也存在同樣的現況。英國的公醫制度受社會主義影響,由政府幫全民負擔醫療費用,對於納入公醫給付的藥價審核相當嚴苛。這個為英國公共醫療把關的法規當局叫做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負責評估一項療法的效益是否合乎該國人民需要,來決定納入公醫給付與否。這樣的制度或許非常接近烏托邦,卻與某些藥廠的利益起了非常大的衝突。最近,美國大藥廠Vertex的纖維性囊腫合併療法Symkevi(英國商品名Symdeko)就被NICE拒於門外,理由是定價太高,且Vertex沒有提供足夠證明其成本效益的資料。Vertex 執行長氣得直接對英國首相寄出1封公開信,指責英國政府將該國纖維性囊腫病患性命看得比其他國家還廉價,錯失了1個絕佳的療法,並對英國生技產業造成威脅。

當創新療法遇上公醫制度 無獨有偶,另1家美國大藥廠Biogen也吃了閉門羹,NICE顯然無法為FDA以加速審核方式通過的突破性療法付出極高的價格,拒絕了Biogen的脊髓性肌肉萎縮核酸藥Spinraza,即使Biogen已經提出第1年折讓75萬美元的籌碼。在英國的公醫制度下,以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當Spinraza這種治療對象相對小眾的高科技基因藥物,又因為加速審核,而無法得知藥物對病患的長期效益時,NICE認為付出的成本不符效益。不過這次NICE態度已放軟,願意持續與Biogen溝通。顯而易見,隨著科學愈來愈進步,人類壽命也隨之延長,醫療保險負擔益發沉重,降低藥價成了各國政府共同的目標之一,自然也難脫政治操作,甚至成為美國對外貿易談判的重點。而在川普團隊高喊降低藥價之下,實質作為究竟能否跟上,這才是外界真正關心的重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