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業要向哪裡借東風? 2019-12-03 00:19經濟日報 林榮錦 曾經有人問我,台灣生技產業何時能出現一家生技「台積電」?我認為,問題應該不在「何時」而是「如何能夠」,關鍵還是在「策略」。若從時間來看,台積電從規劃、成立到今天,花了將近40年。台灣生技產業萌芽則在2010年,迄今也才將近十年。且不論兩個產業的差異,台灣生技業難道還要再等30年?幾年前台灣原本有機會出現一兩家指標型的生技旗艦,但時機一過,未來是否還有可能?答案是有的,但必須借東風。只要幾家領頭的企業崛起,台灣生技產業也可能會像電子業一樣蓬勃。當前生技產業面臨一個重大的轉折,即台灣生技資本市場的東風在2014年已經吹完,台灣投資人又回頭去關注熟悉的「高障礙的製造業」。以投資來說,台灣人不是不敢冒險,而是對短時間內「無實體」的生技業,如新藥開發有疑慮。因此資金不來、東風不吹,生技產業陷入一攤死水。東風要怎麼借?有一次我在某大會演講後,有個學員跑來找我說:「林先生,我有個技術很好,希望你能投資。」在他說明了科學上的機轉後,我問「你要賣給誰」,他答「國際大廠」。我笑說「何以見得國際大廠會買單?」這個人的技術尚在早期、未有實驗數據,但前期資金已經用完,因此必須尋求注資。我分析:國際大藥廠寧願用數十億美元買一個近乎零風險的產品,也不願在早期冒險,你的東西還在早期,即使真的技術很好,你也等不到那一天。更何況風險仍高,何以要我跟你一起冒險?對這位科學家而言,我是他的「東風」,但對我來說,我當前的策略是:只願投注在沒有科學風險、僅有技術風險的產品。其實,這位科學家要我投資前,就應該先熟悉我的策略,但他沒有。他無法提供我要的東西,無法給我「強強結盟」的前景,而只是要我解決他的資金問題,然後繼續燒錢、走一條看不到明天的路。生技公司的CEO必須能看到五到六年後的市況,然後提前因應、作出準備,只有一兩年的視野是不夠的。台灣的生技公司CEO九成以上是技術背景出身,都有類似的問題,對於風險控管的能力不足,甚至對生技業的遊戲規則不清楚,即使在台灣資本市場已經刮起西北風之時,還是只想趕快找到錢,度過眼前的難關。生物科技公司的成敗關鍵,就是必須做到「現金流、速度與風險」這三者的平衡。篩選出真正的「精兵」產品,先鎖定有足夠內需的大市場,用最少的錢、最少的時間拿出數據,這樣才可能吸引夥伴分攤風險,進一步前進有東風的資本市場,然後築牆、屯糧並且健康的成長。台灣的生技科研能力很好,製造能力也沒問題,對台灣而言,中國大陸是一個好的銷售市場,而香港則是一個好的籌資市場,借重這兩者的東風,應是機會之所在。從銷售市場來看,我預計,大陸在2025年以後,在各個領域的製造業將領先全球,包括製藥業,其中,大陸的生物醫藥產業在全面實施「一致性評價」後,將全面蓬勃起來。從資本市場來說,香港短時間的動盪,不是我關心所在,我著眼的是,未來的大陸市場。放眼全球生技資本市場,香港及大陸科創版仍然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東風就在這裡。只要有創業家精神的人,依此策略操作,未來十年內,說不定台灣真的會出現一家生技的台積電。(本文由晟德生技公司董事長林榮錦口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