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 2020

北醫大學 林建煌校長: 研發成果 產生15家以上新創公司

善用台灣生醫優勢 創造全球競爭力 / 張彥文攝影 / 張智傑、蘇義傑 隨著世界人口高齡化的趨勢,醫療早已形成一個巨大產業鏈,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的報告指出,全球醫療照護支出預計每年增長4.2%,從 2015 年的7.1兆美元,2020年將增至8.7兆美元。台灣的生醫產業產值超過新台幣八千億元,成績雖亮眼,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學者專家指出,台灣市場小,適合針對個別領域的利基市場,創造生醫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2019年遠見高峰會的第一場專題論壇,就以「台灣生醫如何與世界同步?」為題。從世界級的學術和實務觀點出發,暢談台灣生醫產業該如何利用優勢及利基,整合相關領域,提升競爭力。以下為論壇精華:主持/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王力行 與談/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錢煦、泰福生技執行長 趙宇天、台北醫學大學校長 林建煌

王力行》專家把脈,分享國際實務經驗 台灣要如何與世界尖端生醫產業連結?我們請了三位重要專家,首先是全球生物醫學界知名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暨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錢煦教授,以及泰福生技的趙宇天執行長及台北大學的林建煌校長。趙執行長在普渡大學得到博士學位後創業,是美國第三大學名藥廠華生製藥的創辦人,後來創辦泰福生技,對於把尖端研究變成產品,並且成功打入市場有豐富的經驗。北醫則是國內醫學人才培養搖籃,林校長可分享怎麼樣吸引好的人才,將來為社會所用。重要的是,任何產業合作的力量會大於單打獨鬥,不管是在研究面或是產業面,一旦產業成功就很容易吸引到年輕人投入及學習,形成一個正向的、善的循環。

錢煦》看好台灣成為生醫大國 台灣有很多機會及能力,將生醫產業發展到全球,不能故步自封。以我目前擔任院長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CSD)惠特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有一些作法可以分享。我們一個月開一次會,讓企業與教授、學生討論未來發展及合作方向。當地有幾個單位專門連結這類活動,各行各業一起來討論產業的發展,已形成一個聚落。台灣的基礎很好,但我比較在意的是年輕學生對科學技術有多大興趣?30年前我在中研院生醫所召開一個關於單株抗體和影像學習的研討會,全場滿座,這就是學習精神的展現,現在還有沒有那麼多人有這種學習精神呢?生技產業的未來要靠年輕人,要讓他們覺得這個領域是有機會的,鼓勵他們往這個方向,因為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台灣有很大潛力,新發展如人工智慧、精準醫學、奈米醫學都有很強的基礎,若能與工程結合,潛力非常大。台灣發展新藥或許不容易,應該從已有基礎的領域,例如電子和資訊技術,與生醫產業配合,利用既有優勢。台灣很有希望在生醫產業的領域成為世界大國。我對年輕學生不太投入科技領域有些憂心,幸而近幾年似乎從最低潮又起來了,這要靠各界的努力。學校要鼓勵他們,企業也要給他們機會。30多年前李國鼎先生就朝這個方向走,可是我們沒有真正進步到最好的地步,若想要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須創新,有願景及熱情,一定要跟工業界及臨床醫學合作,才能把結果運用到產業或是病人身上。另外就是政府的法令要讓各種產業活動容易推動。我們常說三人為眾,任何事情靠少數人是不行的,要靠大家一起來做,把各個單位結合起來,台灣非常有機會可以成功。

趙宇天》在人才、研究基礎下,強化連結 生技是要有遠見的產業,而且是多方連結下的成果,就像錢院士在中研院帶領生物醫學研究所;林建煌校長帶領北醫培養人才、照顧病人。有了研究,有了醫院和病人,我們藥界才能創造產品。我在北醫藥學系畢業後到美國念書,在美國創業。雖然幾十年在美國,但我一直都認定自己是台灣人,知道台灣人素質高、吃苦耐勞,這就是我們最需要也最視重視的人才。錢院士提到分子生物學,台灣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就在台灣設立分公司,也找到很多分子生物專家。未來台灣的生醫產業要走向國際,先要強化對各國法規的研究及理解,因為要做出一個產品,經過臨床實驗後,還要經過當地政府批准。政府批准就關乎到法規,不了解法規,就不容易發展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台灣是很好的研究基地,可以先做小量的產品試驗,若要走入世界市場,就要先做人體實驗,然後照當地政府的規範,符合法規才能進入市場。這一定要有遠見,才能看到重要的趨勢及市場。生醫領域人才第一。台灣在分子生物醫學的人才很好,基礎研究人才很重要。我們在聖地牙哥有很多生醫工程和製藥工程學者跨域結合的計畫,台灣更要借助國際的力量來輔助產業成長。政府一定要支持生技產業投資,採取開放政策,不只是研究發展,有了人才後,就需要資金,所以要開放接受投資。業者也有責任,一步一腳印,讓大家看到成果。政府、業者、投資人、研發單位等,形成正向循環,一起合作。而且應與中國大陸、歐洲、美國合作,共同進入臨床實驗,更有利於產品上市。

林建煌》培養跨領域及創新思考能力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近的報告指出,台灣全球競爭力是第16名,特別是創業精神的普遍程度,受到國際認同。比較可惜的是,生醫產業成功案例比較少。我最近去美國與年輕創業家座談,很多人立志要走生醫產業,因為美國有很多成功案例,台灣也需要這樣的案例。北醫是以生醫為主的大學,現在更走向跨領域培育人才。兩年前我們成立跨領域學院,包含三個中心:跨領域學習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和數位自學中心。希望透過這樣的機制,培養學生跨領域整合能力、創新的思惟,以及勇於改變和堅持到底的創業家精神。世界變化得非常快,學校教的東西不能再是舊知識或是舊思惟。先前世界經濟論壇一個就業前景的報告,提到十年後有65%的工作不存在,我們應培養學生終身帶著走的能力。除了專業知識的養成外,也要培養學生跨領域的能力、創新思考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數位科技的能力,同時要保持熱情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面對變局。北醫很重視產學合作,研發的成果共產生了15家以上的衍生新創公司,還設立了生醫加速器提高新創公司成功的機會。最近北醫也在附屬的雙和醫院打造生醫科技園區,興建生醫科技大樓和教學研究大樓,就是希望與產業共同設立研發中心、生醫加速器,打造一個結合大學、醫院和產業的轉譯平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