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類生技股怎麼挑?產業大趨勢+中國大市場
2010-12-08:財訊 361 期 過去二十年大賺電子股的投資人,最容易將對產業的偏好移轉到生技業,在中美醫改及兩岸合作的大題材上,台灣生技業站在有史以來最大的浪頭上,但廠商能不能抓住機會?投資人能不能賺到大錢?裡頭學問大得很。 由於中、美醫療改革,加上ECFA(兩岸經濟協議)讓生技業拿到「黃金十年」產業大夢的入場券,而股票市場的變化永遠比產業趨勢來得早,生技相關股票好比進入「青春期」,股價表現時而精力充沛往上衝、時而暴躁易怒向下踹;長線題材豐富(例如中美醫改、人口老化)有助多方,但實際上獲利羞澀、若談判進度不如預期又指向空方。生技產業和類股股價之間的互動,投機大師科思托蘭尼「主人遛狗」的比方最為貼切,主人(產業)只走了幾步,狗(股價)卻來來回回跑了幾十步,也因為這種特性,生技股特別受到積極型投資人青睞,也特別容易「魚目混珠」,誤導投資人盲目追高買進一些進入障礙低的企業。不過,由於台灣生技股幾乎都是小股本,有利資金及題材面的拉抬,近來已有一些利基型企業股價漲破百元,在題材面及高價股的帶動下,上市櫃生技醫療類股指數的表現,都比加權及OTC指數更強,其中尤以OTC生技醫療類股最為剽悍。上市生技醫療指數十二月三日收盤八○.七九點,已超過二○○八年五月的七七.六三點(當時加權指數達九三○九點,目前八六二四點),但是距歷史高點一二五點,還有一段距離,主因上市生醫成分股相對大型化,例如永信、生達,股價超越百元的公司只有佳醫、亞諾法,漲勢較為溫吞。
中國醫改點火
台灣、中國生技業股價強勢大漲; 上櫃生技醫療類股指數就飆得凶,十二月三日收盤一六七.五八點,接近該指數今年創下的歷史新高,更遠遠超越○七年中一二七點的高點,主因其成分股包含多檔百元高價股票,且漲勢凌厲,例如精華、東洋、太醫、杏昌等。正在啟動醫改的中國股市,生技股更是摘下冠軍寶座,今年初至十一月十五日,中國滬深三百指數類股中,漲幅第一的就是醫藥生物類股,漲幅四三%,此期間大盤指數仍呈下跌狀態,醫藥生物類股指數勝過大盤達四十七個百分點,顯示市場高度期待醫改商機。但以今年獲利計算的本益比達四十二倍,以一一年整體獲利成長三成多,本益比仍高達三十二倍,光大證券報告認為,短期有超漲之嫌,待明年第一季十二五規畫真正明朗後,選股的邏輯為:上游(原料藥及中藥)看漲價,中游(製藥)看政策,下游(通路)看重組。這種推論也反射出台灣生技股的選股邏輯,由於中藥藥材價格大漲,帶動中國廠商漲價,但是這和台灣廠商沾不上邊;至於原料藥廠,台灣和中國、印度同業將同步展開競爭。其次,政策影響製藥業極大,六次江陳會能否在新藥及醫材臨床認證達成共識,關係到新藥開發商競爭力,至於學名藥的採購,中國可能先保護本土業者,台灣則聚焦在日本訂單。最後,中國的醫療通路未有龍頭業者勝出,大家都在布建據點的階段,台商大多選擇和中方合作,獲利模式仍有待觀察。生技類股敢漲敢跌的特性,已經吸引「先鋒型」投資人介入,畢竟相對於電子業競爭激烈,低成本優勢不再,生技股倒像是未開發的新生地,股本大部分在十億元以下,籌碼易於控制,加上產業高成長,不時有炒作題材。「電子業成功的經驗,是否將在生技業複製?」如果有志投資生技股,首先就要釐清這個問題。過去二十年,台灣電子業由代工起家,在全球產業鏈占有一席之地,從上游的台積電、矽品、聯發科,到中下游的鴻海、廣達、華碩,甚至於周邊光碟產品的錸德、中環,都曾是股價狂飆好幾倍的股票,生技業裡找得到他們成功的影子嗎?
市場需求動機不同無法複製電子業低價搶市模式 「藥品不像IC(半導體),降價會刺激需求」、「醫療業是社會福利與資本主義的結合體」,東洋董事長林榮錦一語道破產業差異。威而鋼再好,一顆賣三百元,生產成本兩、三元,但也不可能因為專利過期,價格便宜而多吃幾顆,但是蘋果iPhone手機卻可以一代一代出,蘋果迷心甘情願一支接一支換。新藥是「必需品」,消費電子是「流行品」,需求的動機非常不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