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9, 2010

中國校辦企業雙巨頭: 北大、清華 !!

走出象牙塔 北大清華資產整合忙

2010112902:06證券時報:在資本市場中,以北大系和清華系為代表的"象牙塔"板塊近期開始活躍起來,多項資產重組連續發生。作為資本市場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高校系上市公司背後金燦燦的學府招牌與他們在資本市場的沉浮一樣受人關注。近期,北大系向西南合成(000788)注入醫藥資產,清華系所屬同方股份(600100)並購晶源電子(002049)並向其注入積體電路設計銷售資產。在國內資本市場沉寂多時的"象牙塔"板塊重新活躍起來。

校辦企業上市歷程  在國內,"象牙塔"板塊的上市公司與校辦企業有著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我國大學校辦企業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80年代初期成立的清華技術服務公司和80年代中期成立的北大方正為代表。進入90年代後,北大清華兩大校企集團開始快速發展,各自的資本平臺也逐步形成。到2000年,北大清華兩校的校辦企業銷售收入分別約為120億元和63億元,其總額占到全國高校校辦企業的半壁江山。在此期間,包括北大和清華在內的內地高校在資本市場上不斷出擊,高峰時期,全國高校在內地和香港擁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其中,清華系的同方股份、紫光股份(000938)和誠志股份(000990)相繼於1997年、1999年和2000年上市,同時清華系還借殼組建了紫光古漢(000590);北大系則主要通過借殼方式在內地和香港擁有方正科技(600601)、青鳥華光(600076,現名*ST華光)、青鳥天橋(600657,現名信達地產)、北大高科(000004,現名*ST國農)等7家上市公司。隨著高校校辦企業上市數量逐漸增多,20018月,由國務院牽頭,九大部委與清華、北大等11家單位組成的領導小組開始研究高校產業改制的相關問題,由此掀開了中國企業史上獨具特色的"校辦企業市場化"序幕。為將這場在當時涉及700多家高效自辦企業改制工程的風險降到最低,國務院圈定北大、清華作為試點單位。在此背景下,北大校辦產業形成了方正集團、資源集團、未名集團、青鳥集團4大集團。其中方正集團主業為IT、醫療醫藥,擁有多家上市公司;青鳥集團主要從事軟體、教育等行業,一度控制多家A股上市公司;未名集團則主營生物醫藥,在資本市場中主要以參股股東的角色示人;而資源集團則持有著名的"明天系"核心公司北京北大明天資源科技有限公司20%的股權。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同意北大清華分別設立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清華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大上述經營資產全部裝入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清華則將其全部校辦資產轉入清華控股。不過,北大在資產經營公司成立之後仍保留了上述4個產業集團的建制,清華則選擇將更多的資產直屬于清華控股,目前清華的主要上市資產均被清華直接控股或持股。除了北大系清華系這兩大巨頭,國內高校控股的上市公司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哈工大的工大首創(600857)、天津大學的天大天財(000836,現名鑫茂科技)、東北大學的東大阿派(600718,現名東軟集團)、復旦大學的復旦複華(600624)、同濟大學的同濟科技(600846)等等。

高校系公司陷入低谷   在品嘗了借助資本市場快速擴張的甜頭之後,以北大系清華系為代表的"象牙塔"板塊陷入了低潮。其中有資本市場的原因,也有校辦企業缺乏資本市場運作經驗和體制僵化的原因。在低谷之中,"象牙塔"板塊很多上市公司"香消玉殞",那些造系成功的大學也不得不面對所屬上市公司分崩離析的局面,其間尤以北大系最為劇烈。廣為人知的例子是打著北大招牌的"明天系"。事實上,除了"明天系"掌門人肖建華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北大資源集團參股"明天系"核心公司北京北大明天資源科技有限公司之外,"明天系"算不上北大的嫡系,但正因為有著北大的光環,"明天系"才得以在建立初期擁有巨大的運作空間。"明天系"土崩瓦解之後,北大資源集團也在今年年初因內部貪污醜聞被同屬於北大系的北大方正集團接管。北大系的"中央軍"北大青鳥集團在資本市場中也不斷遭遇衝擊。汲取北大方正集團借殼延中實業(現名方正科技)上市的成功經驗,北大系的北大青鳥集團在此本市場上也不斷運用借殼模式。199812月,北大青鳥集團入主北京歷史上第一家上市公司天橋百貨,改名青鳥天橋;20004月,青鳥天橋入主山東上市公司華光科技,改名青鳥華光。但是北大的光環並未給這兩家上市公司的經營帶來多少實質性改善。北大青鳥集團入住後,兩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持續下滑,北大青鳥集團在20072月不得不將兩家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與北大系相比,清華系的風格相對穩健,但其在資本市場也遭遇了連串失敗。2003年及2004年初,在針對紫光古漢、金馬集團(000602)和內蒙宏峰(000594,現名國恒鐵路)的資本運作中,清華系均未取得預期效果。由於當地國資較為強勢,清華系雖然取得紫光古漢的控制權,但難以獲得話語權;國家電網的強勢介入使得清華系與金馬集團擦肩而過;內蒙宏峰內部的財務問題則最終嚇退了清華系。命運最為曲折的莫過於深安達(現名ST國農)。1996年和1998年,深安達發生巨額虧損。200010月,具有北大概念的深圳深港產學研發展公司成為深安達第一大股東。此後,深港產學研重組為深圳北大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其股東均為北大系成員,深安達更名為"北大高科",並收購了北大方正興園電子有限公司35%股權。但北大高科的經營卻毫無起色,20052月,中國農業大學通過旗下北京中農大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以5900萬元將北大高科第一大股東高科技投資60%的股權收入囊中。至此,北大高科脫離"北大系"而成為中國農業大學旗下上市公司。不過,中國農大的入主也未給ST國農帶來實質性改變。2009年底中國農大再次將ST國農轉手,至此,ST國農結束了長達10年的高校控股生涯。

 "象牙塔"板塊重新活躍   經過多年摔打,北大系和清華系作為"象牙塔"板塊的龍頭,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上市公司佈局,並在近期重新開始活躍。清華系的佈局尤為明確,目前清華系主要3家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紫光股份和誠志股份均由清華控股持股。其中同方股份是比較典型的孵化模式公司,該公司通過與清華大學的技術合作將科研成果向產業鏈延伸,同時利用資本市場為這些產業化技術提供資本支援。此前,同方股份控股晶源電子後向其注入積體電路設計銷售資產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湘財證券分析師認為,未來同方股份將以晶源電子為平臺,整合公司旗下的微電子類資產。對於這種拆分成熟業務的預期,同方股份副董事長、總裁陸致成曾表示,未來的目標就是要做大市值,在資本市場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將旗下具備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分拆等方式做大做強。早已上市的誠志股份也是清華系拆分上市思路的重要成果。誠志股份從同方集團分拆出來,它以同方集團的生物、醫藥、化工業務與江西兩家國有化工公司合作,並利用江西的上市指標,在深交所上市。顯然,清華系在資本市場運作的主要思路就是通過資本市場將科研成果產業化,並通過上市之前或上市之後的分拆使單個業務板塊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相比于清華系的明晰,北大系的情況要複雜許多。經過不斷試錯,北大系保留下來的A股上市公司已不多,特別是北大青鳥集團名下原有的3A股上市公司已全部脫手,目前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北大方正集團手中。一個月之前,西南合成宣佈定向發行936萬股用以購買北大國際醫院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北京北醫醫藥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資料顯示,北大醫院集團成立於2003年,依託方正集團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建立。雖然不大醫院集團並未向西南合成注入此前市場期待的醫院資產,但安信證券分析師洪露認為,作為北大方正集團旗下醫藥資產整合平臺,西南合成未來仍有優質資產持續注入的預期。雖然目前北大系A股上市公司不多,但北大未名集團等北大名下企業資產此前並未大規模涉足資本市場,就連北大方正集團也仍有很多資產並未注入旗下上市公司。分析人士認為,北大系僅有的上市公司仍有很大想像空間
 
走出象牙塔 北大清华资产整合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