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7, 2012
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将于6月在广州召开
2012/5/17 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相比于临床的常规治疗,细胞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由于细胞治疗仍处在探索期,存在诸多需要解决和规范化的问题。且由于其复杂性较高,很多技术仍处在实验中,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然是被关注的焦点。本次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将于6月1号至6月2号于广州召开,会上专家将对中国细胞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进行报告,就细胞治疗行业中的行业规范、免疫细胞治疗方法的应用、以及干细胞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报告。 来自军事科学医学院的的吴祖泽院士将首先总结目前中国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吴祖泽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实验血液学家,在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首先引入并传播了造血干细胞的理论和技术。吴院士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了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与恢复,较了骨髓、外周血和胎肝等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的生理性状与生物学特性。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到对胎儿肝脏中的造血活动研究,完整地提出了胚胎发育中肝脏造血和造血干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开展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准备。并以此为理论依据,与307医院合作,为一例遭受急性大剂量辐射损伤的事故病人进行了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胎肝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成功病例。 在具体研究领域之外,张叔人教授将就去年卫生部发布的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参会者进行探讨,对目前我国干细胞治疗的行为规范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对未来的行业情况进行展望。张教授相信,体细胞的研究和应用仅仅是开始,问题较多,但其发展潜力很大,尤其在肿瘤,传染病,以及再生医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携手,加速科学的体细胞临床研究,一定会造福于百姓,并走到国际的前列。河北省人民医院的胃肠科主任蔡建辉将带领我们审视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他的临床经验表明,对于非带瘤的癌症患者,术后进行2-3个疗程的细胞免疫治疗和1-2个疗程的系统化疗,对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欧阳宏伟教授主要的研究兴趣是骨关节软骨组织工程及临床再生的治疗,包括干细胞生物学的应用技术等。运动系统损伤和疾病导致的病残成为社会医疗消耗的最大原因之一。欧阳教授曾带领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组织工程小组和东南亚唯一的临床组织工程实验室。至2005年已完成97例临床组织工程治疗,为华人的骨关节再生提供了第一批临床资料。2005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期间,在中国开展了关键技术完全本土化的临床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打破国外公司在亚洲和中国的技术垄断,为3600万同胞骨关节病人提供了接受新兴有效的治疗手段的机会。在本次的会议上,他将就目前运动系统的再生治疗进展,以及在我国该领域的一些规范,临床转化途径等进行报告。针对细胞治疗技术的具体应用,童春容和高岱清两位专家将就细胞免疫治疗在白血病和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童春荣教授报告的内容将针对免疫系统的抗白血病作用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的治疗效果。而高岱清教授将依据其课题组使用免疫治疗方法对肺癌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在05-11年间,高岱清教授课题组采用DC+CIK配合免疫调节或化疗的方法治疗了各种肺癌术后病人20例,其中腺癌12例、鳞癌7例、小细胞肺癌1例。经1~4疗程的治疗(平均1.4疗程),共有4例病人复发,其中3例死亡。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7%、86.7%。在干细胞治疗方法的应用与探索方面,韩忠朝教授课题组建立了从人胎盘、脐带和脐血等组织中鉴别、分离、规模制备出高纯度P-MSC的技术体系,建立了低血清培养技术,冷冻保存技术、发明并构建了P-MSC种子库、产品库、生物学功能综合分析的技术平台。此次大会将就干细胞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陈嘉榆、杨晓凤、项春生几位专家将分别就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在具体病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在他们课题组的研究中,分别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对矽肺、股骨头坏死和终末期肝病进行了探索性治疗,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本次大会的主席之一肖扬教授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损伤组织归巢的特征,输入宿主体内后,可归巢于特定部位,在微环境影响下定向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以及外胚层3个胚层来源组织的细胞,如骨、软骨、肌腱、脂肪、肝、肾、皮肤、肌肉、神经甚至胰腺等10余种成熟细胞.因而成为再生医学中器官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而除此之外,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较好的免疫调控作用。在大会上,将就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演讲。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