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科經組助理研究員 林巍 中央日報 (2012-07-24 07:39)
一、背景說明日前,由中央研究院舉辦第30次院士會議,會議中院士周昌弘與廖一久專題報告「我國農業政策、人才培育暨農糧安全與農業科技研究」提到台灣農業競爭力下滑的危機,期盼政府必須正視問題,提出規畫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研究院之建議,以因應台灣農業衰退之現象。回顧過去穩定的台灣農業發展,為台灣的經濟奇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如今根據報導與多項指標指出,台灣農業呈現發展停滯狀態,例如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歷年資料統計,台灣農業成長率至2010年已下滑為-0.77%,觀察近十年來卻有七年呈現負成長;農業固定資本形成金額,也從2001年179億元減少到124億元,銳減31%;農業生產指數由2002年109.78逐漸下降至2010年92.87;作物複種指數也呈現逐年遞減趨勢,2010年下降到85.7。綜合以上數據顯示,台灣的農業存在諸多問題,若不積極因應改善,將使台灣農業發展陷入窘境。更令人擔心的是,由於農業發展的停滯引發我國糧食安全的隱憂,依照農委會《糧食供需年報》顯示,台灣以熱量為計算的糧食自給率從2001年34.8%以下降至31.7%,加上台灣飲食習慣的改變,國內糧食逐漸仰賴進口,若遭遇國際糧食價格飆漲,我國糧食安全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其不僅影響社會穩定,更擴及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等層面。時至今日,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又面對國際貿易浪潮的衝擊,小農經濟體的台灣必須跳脫傳統的農業發展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例如:誠如周院士提及成立「財團法人國家農業科技研究院」,統合規劃全台相關農業科技研究機構資源,朝知識與技術的導向,將農業轉型升級為科技化產業,以確保農業之永續發展。
二、目前農業科技研究機構概況:檢視目前農業科研機構大致分為政府公部門、學校教育單位以及民間組織:在政府公部門主要以農委會所屬6個試驗所、7個區域改良場,主要從事試驗與研究工作,為農業應用研究之主幹;學校單位則有各大專院校的農學院,提供研究、教學與人才訓練;民間組織則以公民營事業單位及財團法人研究機構;除此,還有中央研究院下屬動、植物研究所、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及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從事學術及基礎研究。
三、農政單位有籌設之規劃 對於籌設農業科技研究院,去年行政院已通過「農業基本法」草案第14條第2項「中央政府應輔導成立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及農業政策研究機構,發揮農業科技產業化及支援決策功能」;另於「黃金十年、國家願景」中施政主軸三「樂活農業」,策略之一為規劃設置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科院),強化科技產業化,顯見政府正積極辦理各項業務。
四、設立農業科技研究院之利基
1.培育優秀人才:人才是一切科技創新與研發的主體,為避免人才嚴重斷層,除了積極透過學校培育農業科技人才,也應提昇研究人員的職等與位階,以吸引農業研究菁英投入,以提昇研發人力素質與效率。
2.結合民間產業發展:深化農業與科技的運用,目前正進行推動農業產學合作之計畫,以促進商品化研發成果能在產業發揮效益,提高附加價值,協助達成農業轉型升級之目標。建議政府持續產學交流,開發多元化商品,同時整合國內農業科技研究機關的能量與任務區隔,創造新功能及扶植有潛力的農企業,使農業轉型升級。
3.研究機構經費補助:科技的發展需要有豐沛資金做後盾,以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申請毛豆新品種育種為例,90年至98年共申請經費補助5,944萬元,成功研發風味佳、高產量及適於機械化採收之品種,並進行國內外品種授權,獲授權金1,791萬元。此成功案例,期許政府能持續有效運用經費,促使有限資源達最大效益。
4.保護農業科技管理: 為有效防範研究單位累積深厚的基礎與成果外流,必須建立農業從事人員保護農業技術與品種之觀念,鼓勵申請國內外專利、商標、著作權與植物品種等智慧財產權,透過法令面與制度面管理,以達到農業科技之保護及有效運用。
5.推動國際展覽:2010年臺灣成功舉辦「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吸引900多萬人次參觀,其展場所用花卉植栽90%由國內生產,不僅向世界展現台灣農業科技世界級水準,同時推動花卉產業之發展。我們應善加利用這些農業科技優勢,推動國際展覽,呈現台灣農業科技實力,增加國際能見度,促進行銷臺灣。
五、建議在農委會改制為農業部後,建議儘速成立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俾提升農業研究機構之層級,並藉由農科院的設立與民間產業結合,帶動農業附加價值,同時善用政府經費資源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具備「青年化、高優質且競爭力之產業」,將可分享科技發展的成果與創造全民農業,台灣農業的新希望將指日可待。 【中央網路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