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醫療的人才戰 北京新浪網 (2012-12-15 03:57) 創新活動正在向世界各地分散──尤其是發展中的新興市場。為了從這種變化中受益,跨國公司們近年來啟動了一輪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熱潮。全球最大的多元化集團GE也不例外。今年4月,美國通用電氣(簡稱:GE)旗下的GE醫療集團(GE Healthcare)在成都開設了創新中心,這是繼北京、上海、無錫之後,公司在中國布局的第四個研發中心。通過GE中國創新中心(成都),GE醫療希望更加貼近二三線城市的基層市場,並輻射到整個西南的基層地區。新的創新中心建設完成後,GE醫療在中國的工程師達1100人,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未來,中國研發中心的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談到中國工程師的龐大數目,GE醫療系統部總裁兼首席執行官Tom Gentile稱,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是其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的一大誘因。此前,GE醫療在中國的研發已進行了多年,但這些研發活動通常都很分散。然而情況在近幾年發生了改變,自從投資額高達8500億元的新醫改政策實施以來,中國巨大的基層醫療市場讓全球的醫療器械巨頭們虎視眈眈。包括GE醫療在內,這些跨國巨頭紛紛加速本土化,開發出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在中國的十二五規划中,基層醫療是發展的重點。因此,我們一方面會加強針對基層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另一方面也會大力發展渠道,在擴大直銷團隊的同時,加強與當地經銷商的合作,將產品銷往二三線市場。"Tom Gentile表示。根據公司的計劃,3年後GE醫療將推出35種以上的新產品,所有這些產品都為中國客戶服務,其中70%面向基層市場。而這些新產品的價格是以往高端產品的1/3或更低。此前,GE的產品在中國的銷路並不理想,其中很大原因在於缺乏一套有效的體系,來挖掘本土市場的潛在需求。換言之,GE中國過去的研發工作往往是"兩頭在外",即根據歐美市場的需求進行研發,並將產品投放國外。即便有意識地實施本土化,也衹是將在中國以外地區生產的產品稍加改動,以便在中國內地銷售。隨著中國市場的地位今非昔比,GE開始大力推動本土研發中心的建設,為的就是更加及時精確地捕捉本地需求,開發出針對中國市場的基礎醫療產品。不僅如此,按照GE醫療大中華區CEO段小纓的說法,GE醫療大中華區幾乎擁有所有運作的決策權,這樣的決策速度和決策流程,完全能與靈活的本土企業競爭。事實上,從2008年起,GE便設立了"立足中國,服務中國"的項目,向中國研發中心提供專項資金用於本土研發。經過4年的嘗試,GE已不再滿足于此。具體說來,GE中國的"反向創新"有兩個內涵:一是本地化創新,根據新興市場研發出高性價比的產品﹔二是將在新興市場研發的產品及低成本模式推向全球。畢竟,發展中國家擁有許多共性,針對中國基層市場研發的產品完全可以适用於印度、東南亞、巴西、墨西哥或中東地區。在此基礎上,GE醫療在華研發中心的持續擴張,不僅僅是為了更接近用戶,還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中國豐富的研發人才資源。儘管招聘合格的員工並不難,但需要指出的是,能不能留住這些人才是另一重挑戰。不僅是GE醫療,多數跨國公司在留人問題上頗費腦筋。麥肯錫援引的一項調查表明,約100名在中國為跨國公司工作的中高級管理人員中,4/5的人不打算在目前的職位工作超過兩年。除此之外,在華研發中心已不再擁有成本優勢。眾所周知,中國已不是最廉價的產品生產地及開發地,博斯公司此前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初級員工可能比歐美便宜25%到30%,但聘用中級管理人員的成本與歐美地區已不相上下,聘用高級管理人員的成本則比歐美要高20%到25%──原因是這類人才短缺,且國內競爭對手抬升了他們的薪水。進一步說,GE醫療在華研發中心的最終目標是立足中國,面向全世界開展創新。不過這一目標不會在一夜之間達成。在GE醫療首席技術官Mike Harsh看來,中國工程師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技術盡快地轉化為產品",理想狀態下,這種速度應該和快速消費品的研發速度相媲美。與此同時,研發與創新不能"閉門造車",如何將新技術與中國本土的供應鏈與供應商結合在一起,是中國研發團隊需要持續改進的地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