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小腦萎縮症」 3大徵兆透露警訊 【健康傳媒 吳思奕/台北報導】2015.11.30 張賜興醫師 一般而言,西醫視小腦萎縮症為不治之症,不過張賜興醫師認為,中醫能協助治療與改善症狀,但須有耐心和毅力持續對抗病魔。 一名55歲男子,10年前經常感到天旋地轉,站都站不穩,因此就醫檢查,經診斷為眩暈症後,一直以藥物治療但效果不彰。3年前在朋友建議下轉赴大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最後確診為罕見疾病「小腦萎縮症」。醫師告知他僅能以藥物控制延緩病情惡化,需要與病症和平共處,讓他難以接受。無計可施下只好轉而尋求中醫協助,治療後症狀改善很多,讓他重新燃起對抗病魔的決心。收治這名患者的佑德中醫診所院長張賜興醫師表示,小腦萎縮症又稱作「脊髓小腦失調症」,普遍認定為遺傳疾病的一種,症狀一般包含頭暈、走路不穩、平衡感異常、表達與吞嚥困難、手部動作失調、眼睛活動失調等。這類患者發病後,走路會搖搖晃晃,所以又被稱為「企鵝家族」。但若患者於初期僅出現單一症狀,如頭暈,加上部分患者沒有遺傳病史,就像上述案例一樣,臨床上確實常見誤診的情形。雖然目前西醫視小腦萎縮症為不治之症,多數患者也因此放棄治療,但在中醫的觀點認為,小腦萎縮與腎精虧損、氣血虧虛有關。因腎藏精、主志、主骨、主腦髓,所以影響多在言語表達、四肢活動,若虧損會引起頭部暈眩、下肢無力、步態不穩等症狀。所以只要補腎滋陰,調節腎精,改善氣血循環,增加腦部血氧供給量,多數患者可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張賜興醫師說,以前述的個案為例,患者在就診時有說話含糊不清、咀嚼無力,加上暈眩等問題。雖自述病史長達10年,但因陸續都有接受中、西醫的治療,病情惡化較一般患者來得緩慢。經過衡量後,決定同時施以外敷、內用、針灸與推拿等方法治療。外敷即為敷貼特殊藥膏,將藥膏貼片敷於脊椎、尤其著重頭頸部高位,間接刺激腦脊髓液回流,達到活絡血液的目的。而內服則是以腦萎祛瘀湯、補腎益隨湯為主方,並佐以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左歸丸、右歸丸等中藥,以活血袪瘀、補腎填精為主。並搭配適度的針灸及推拿,內外兼治達到治療的目的。而患者在接受多方治療約1週後,經門診觀察,口齒已較清晰。自述除了平衡感有進步、吞嚥動作較順暢之外,再也沒有出現暈眩情形。病情有明顯改善,而且連高血壓及鼻子過敏的症狀也跟著改善很多,因此決定持續接受中醫治療。然而,張賜興醫師強調,上述個案屬於進展較快速的例子,在過去多年的臨床經驗裡,一般要有顯著的改善,甚至好轉,至少都需約半年至1年的時間,患者要有足夠的耐心配合,才能真正擺脫病症的糾纏。最後,張賜興醫師提醒,一般小腦萎縮常見的症狀有眩暈、走路時平衡感不佳、語言表達障礙等。其他如突然無法正常使用筷子、寫字變得混亂,眼球或身體不自主震動等,都有可能是小腦萎縮的徵兆,民眾千萬大意不得,應趕緊就醫,尋求診斷與治療。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