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診斷+基因檢測 有助精準用藥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6年5月3日癌症治療邁入新紀元,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進步,醫師在幫病人診斷時,會針對腫瘤同時檢測病理型態別及腫瘤基因,可提昇精準用藥 。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任整合癌症中心主任張基晟指出,透過基因檢測,可提供晚期肺腺癌個人化醫療,讓病人活得更久,活得有尊嚴、生活有品質。台中榮總肺癌研究團隊發現,與抽菸有關的小細胞肺癌在所有肺癌所佔的比率逐年下降,目前僅約一成二,反觀非小細胞肺癌人數則逐年增加。 張基晟醫師表示,許多人將抽菸與肺癌之間劃上等號,其實在肺癌患者中,菸齡超過三十年的老菸槍,不到兩成。每年新增女性肺癌患者約四千多人,其中九成五並未抽菸,而男性肺癌病人中,從不抽菸者也占了三分之一。台中榮總肺癌研究團隊發現,與抽菸有關的小細胞肺癌在所有肺癌所佔的比率逐年下降,目前僅約一成二,反觀非小細胞肺癌人數則逐年增加。 張基晟說,在非小細胞肺癌中,以肺腺癌為主,男性約占四至五成,女性則達到七成,其次是與抽菸相關的鱗狀上皮癌,男性占兩成五至兩成八之間,逐年在下降中,至於未分化癌,過去約占近兩成,隨著檢驗技術的精進,比率則明顯下降。「肺癌型別可作為治療的重要參考」張基晟表示,台大校長楊泮池多年來積極推廣肺癌基因檢測,希望透過肺癌不同基因型別與臨床及流行病學結合,讓台灣可以解決目前以非抽菸為主的肺癌窘境,同時可以幫忙世界其他有類似狀況的國家了解不抽菸的肺癌問題所在。 張基晟指出,在診斷肺癌時,同時篩檢基因,即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決定使用哪一種藥物,這在肺癌醫學史上來說,是一大進展。在確定哪一種肺癌之後,就能精準用藥,選擇適合患者的化療及標靶藥物。舉例來說,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如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基因變異,在服用艾瑞莎、得舒緩或妥復克等標靶藥物,七成患者在二周內腫瘤明顯變小,但令人遺憾的是,有一半病人用藥9至11個月,肺腺癌細胞透過基因突變和改變生長方式產生抗藥性,也就是癌症復發,需接受第二線治療。張基晟表示,研究發現約五至六成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用藥產生抗藥性,係因腫瘤基因T790M產生突變,想要知道T790M基因有無突變,目前標準作法是以再次切片取得組織檢測,未來應該可以抽血做ctDNA檢測,一旦確認基因突變,也許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可使用,約莫八至九成轉移復發性肺腺癌患者的病情可獲控制 ,約六成腫瘤明顯縮小,爭取更長存活期,且提升生活品質。多年來,張基晟致力於肺癌新藥人體試驗,提出數據,成功說服健保署給付多項標靶藥物。張基晟強調,傳統篩檢需組織切片,許多患者為之卻步,ctDNA檢測僅需抽血,不具侵襲性,敏感度約六至七成,且特異性高,相當簡便,因此,病人接受度相當高,建議未來若健保署給付第三代標靶藥物時,可合併給付此項費用,除了降低病人負擔之外,還能嚴格管控篩檢品質。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