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醫界與產業 成立全台第1個「客製化」醫材平台2018-11-22 08:00人體每部位骨頭承受力、個別差異大,用高科技輔助醫療分析,再以精準化的數位製造產出客製化醫材,享有更好的醫療品質。 精準醫療是生醫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工研院日前攜手醫界與產業界共同宣布成立精準生醫「臨床轉譯研發中心」,以3D列印技術為基礎,成立國內第一個從臨床、研發到製造的個人化醫材平台,共創台灣精準生醫治療新局。工研院與台大醫院、法德利科技、可成生技,日前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宣布籌組「精準生醫臨床轉譯研發中心技術聯盟」,是國內第一個可快速打造「個人客製化醫材」的平台。無論是置換人工關節,還是其他植入式治療,未來患者可使用量身訂製的產品,不僅大幅改善治療效率,正式啟動台灣醫療走上數位個人化的精準醫療之路。
加速推動智慧個人化醫療發展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精準生醫臨床轉譯研發中心是一個創新的典範,其參與者有明確分工,台大醫院提供不同科別的臨床需求與醫學影像,交由工研院整合生醫材料設計研發、模擬分析,進行品質管制與雛形試製,結合法德利科技與法商達梭科技的3D模擬軟體技術,讓醫材設計與個人需求精準匹配,品質系統更能符合國際法規要求,再透過可成生技進行產品研發,以精準化的數位製造產出客製化醫材,最後由台大醫院植入人體,並進行臨床應用推廣,形成從臨床需求、研發設計到製造行銷的快速通道,不僅是產、研、醫合作的最佳典範,也為台灣醫療器材產業注入新合作模式。台大醫院副院長孫瑞昇指出,台灣醫學品質受到全世界肯定,「但好還要更好,醫學要進步,一定要走個人化,而『精準』則是必要條件。」有工研院聯合業界整合技術,以及法商達梭公司給予軟體協助,希望讓臨床轉譯研發中心走向國際化。 身為骨科醫師的孫瑞昇也強調,此中心首先鎖定高齡化社會需求大的各式骨科醫材,但期待「以骨科為砥,但不以骨科為限」,「以台大為柱,但不以台大為止」,未來希望可擴及更多科別、甚至更多醫療院所能一起參與,共同為台灣精準生醫治療發展貢獻心力。
在地客製化造福病患 帶動產業商機 以置換人工膝關節為例,目前國內患者多用歐美進口產品,但國情與生活習慣畢竟不同,許多台灣長者常會到廟宇跪拜或是盤坐,膝蓋彎度較大,加上身高、體重不同,膝蓋承受力也不一樣,客製化才能找到解方。有了個人客製化醫材平台,最明顯改變就是為患者打造符合個人構造與臨床需求的醫療器材,享有更好的醫療品質,不再依賴進口的標準規格產品。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再生醫學技術組組長沈欣欣認為,成立精準生醫臨床轉譯研發中心的目標,不光是醫材外型的精準,包括結構、強度、材料與力學設計的精準也同步要求,以人體300多處骨頭來說,每個部位的骨頭承受力,根據患者年紀、基因、病理,以及個別骨質密度與強度都有所不同,透過高科技醫療分析,了解患者生理狀態,釐清各種需求做產品設計,會更提升治療效果,而對骨頭保健也有幫助。從經濟效益來看,國內有一個無縫接軌的客製化醫療服務平台,將有助打造國人自行生產的產業鏈,創造更大商機。沈欣欣指出,以人工膝關節為例,醫院目前普遍採用歐美大廠進口產品,為保護患者而不輕易更換。轉譯中心的成立,醫生從前端的臨床分析與研發設計就能共同參與,信任感必然提升,在量身訂做的個人化趨勢下,帶動相關需求攀升,可望打造國內一條龍的產業鏈,有效替代進口產品,最終展望是結合醫學中心整體解決方案與台灣醫材的供應鏈,以輸出醫療服務來帶動醫材產品發展,打入亞洲或歐美通路市場。
3D列印醫材商機無限 開創生醫新藍海 在全球掀起3D列印風潮之際,各種3D實體都走向數位化,國內成立精準生醫臨床轉譯研發中心,更整合了生醫材料、組織工程、3D列印、軟體開發與相關系統及法規驗證等技術,協助台灣廠商從設計、試製到商品化製作一氣呵成,開創高階醫材產業化,也成功在全球3D列印產業鏈中找到新的切入點。轉譯中心的出現,不只帶動個人化的醫材製造運用,讓台灣3D列印及醫材產業供應鏈兩者完整建構結合,且在工研院、產業、醫界、研究界互相合作下,加速提升3D列印相關規模,於下世代的創新醫材領域占得先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