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 2014

成長PK產值?? 科技部全力衝刺??!! 3D列印市場4 billion(2025年)

3D列印3年內有成 科技部首推生醫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3D列印技術百家爭鳴,科技部日前制定多項計畫,主要推動醫療器材、生醫材料、客製化人工骨骼與齒模技術,其中客製化數位齒列矯正系統已逐步成。預計在107年達到關鍵零組件、材料與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聚落。科技部28日在行政院院會中報告我國3D列印科技的發展指出,根據CNBC報告3D列印市場5年內將在全球成長5倍,到了2025年產值預估達40億美元。目前我國的金寶集團、研能科技、揚明光學等都是3D列印的知名品牌,未來將發展各式產業特用的3D印表機。科技部指出,我國掌握多項3D印表機的關鍵技術,如中山科學研究院高能量雷射源、工研院與中正大學、清大掌握的控制器與控制軟體、以及台大、中正、清大研發的繪圖及電腦輔助製造軟體等。預估後續將可用於牙科、汽車零組件等產業專用3D印表機。目前行政院也進行跨部會的3D列印推動計畫,如經濟部主導產業政策制定、工業局負責新產品開發計畫,科技部以專題研究和產學合作的方式推動創新應用與關鍵技術研發,衛福部則負責制定3D列印醫療器材相關法規。另外教育部、文化部也都參與3D列印人才的培育。科技部次長林一平指出,由於硬體的價格一直都在下降,販賣印表機本身利潤不大,若光是用在民生代工,製造各式零件,利潤也無法提升。因此科技部推動各項計畫,希望能把專業的「know how」跟3D列印技術綁在一起,如專用在牙科的數位齒列矯正掃瞄系統,可製作客製化的隱形矯正牙套、假牙,或是專做人工骨骼,就能夠提高獲利。目前科技部執行中的計畫包括馬達設計、客製化骨折內固定器、生醫粉漿材料積層噴印製造研發、口腔癌顱顏顎面重建的整合型研究、金屬粉末雷射燒結積層製造等。林一平說,另外像是中國特色文化商品法藍瓷,早在10年前就已3D列印科技進行藝術創作數位化,瓷器上的細微零件都是由3D列印而成。科技部預計在107年達到關鍵零組件、材料與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群聚,並掌握全球30%3D列印積產能,建立藝術巨量資料圖庫。

布局醫療保險對接, 廖國棟(兩岸醫療事務召集人)

臺胞健康服務北京中心啟用 20140829 09:02:31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記者胡浩、李寒芳)臺胞健康服務北京中心28日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所屬的北京廣安門中醫門診部開業。中心將為在京工作生活的臺胞及前來北京探親訪友、旅遊就醫、經商求學的臺胞提供健康諮詢、醫療預約和就醫陪同等服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來京求學、就業、投資、安居,但由於台灣健康保險制度與大陸醫療保險制度尚未啣接,臺胞就醫遇到了在大陸就診返臺報銷手續繁雜、期限較長等問題。此外,由於兩岸醫療服務體系不同,臺胞在大陸會遇到醫療環境、就醫習慣、服務模式、醫療水準等差異。就以上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希望通過臺胞健康服務北京中心的設立,為臺胞朋友搭建一個就醫綠色通道,方便他們在北京得到優質的中醫藥保健服務。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兩岸醫療事務召集人、台灣中華兩岸醫療健康發展協會理事長廖國棟表示,希望通過臺胞健康服務北京中心這一平臺,為廣大臺胞提供優質的中醫醫療服務,推動兩岸醫療保險制度對接,為在京的台灣民眾做好事。

國發會(國發基金) 談台灣藍海創業: 法規/創業群聚/國際鏈結

社論-為「創業拔萃行動計畫」把把脈 20140828 04:10 早在國發會想要推動「創業拔萃行動計畫」前,台灣創投業的摸索,迄今已經滿30年。30年下來,只剩下以協助校友創業為目標的各大學「天使基金」。而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則重批,台灣的創業環境很惡劣。圖為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後排中)、雲端運算協會理事長李詩欽(後排右一)及創投公會副理事長的見證下,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前排左)與雲端運算協會秘書長闕志克(前排右)。圖/陳宗慶 早在國發會想要推動「創業拔萃行動計畫」前,台灣創投業的摸索,迄今已經滿30年。30年下來,只剩下以協助校友創業為目標的各大學「天使基金」。而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則重批,台灣的創業環境很惡劣。圖為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後排中)、雲端運算協會理事長李詩欽(後排右一)及創投公會副理事長的見證下,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前排左)與雲端運算協會秘書長闕志克(前排右)。圖/陳宗慶 從許多角度來看,台灣當前的確面臨經濟發展轉型的瓶頸困境。先不要說有高達152萬的勞工,平均月薪不到3萬,面對飛漲的物價,以及居高不下的房價,痛感日子快過不下去。也且不談台灣在國際間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中,無奈而又自我設限的「被邊緣化」,坐失躍馬中原、全球佈局的機會。單以台灣內在環境來看,年輕人即使不甘於成為月入22K的低薪族,可是想要自行創業,卻發現依然是一條佈滿荊棘的坎坷路。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行政院上周核定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報的「創業拔萃行動計畫」,期望能讓有意創業者找到「藍海」。我們必須說,國發會的用心值得肯定,但最後能否讓不甘低薪而有心創業的年輕人,找到生涯與事業的「藍海」,似乎只能觀其後效了。事實上,早在國發會想要推動「創業拔萃行動計畫」之前,台灣創投業的摸索,迄今已經滿30年。但是走過30年的艱辛歲月,我們且來看看相關主導者的「受想行識」。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王伯元的切身感受是,30年下來,成熟的創投基金減少了,只剩下以協助校友創業為目標的各大學「天使基金」。兼任台安傑創始合夥人的台安生技總經理何小台則直指「台灣老板們對早期創新事業,沒有耐心」。而創投公會秘書長,本身也曾嘗試過創投業的蘇拾忠則重批,台灣的創業環境很惡劣,導致台灣的新生創業率(NE rate)逐年走低,產業及資本市場恐將後繼無援。不只台灣創投業的相關主導者,有如此這般的「切膚之痛」。主導規劃「創業拔萃行動計畫」的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也有類似的體會。他指出「官方以前做的事,是要創新公司不要在台灣。資本市場有很多限制,創業者很難保護自己的財務利益。外資進得來,卻很難出去」。基於這樣的認知,「創業拔萃行動計畫」乃強調要做到法規鬆綁,打造創業群聚園區,及加強國際鏈結等3大策略。具體的做法,包括要敦促經濟部修改公司法,放寬特別股投資者可享有較高表決權,以吸引創投業投入新創事業。在打造創業群聚園區部分,則將對外公告,遴選園區聚落的專業管理團隊,由民間主導,負責招商,引進育成加速器、創投公司,及國內外專業業師、顧問等,以提供新創事業一站式服務。另外在加強國際鏈結部分,國發會管轄下的國發基金,更將扮演「點火」角色,鼓勵國際創投業者與國內創投業合作,國發基金將以4成比例搭配民間投業6成比例,而為吸引國際創投基金多投入台灣早期新創事業,更將以「讓利」機制吸引國際創投業者投石問路。我們必須說,國發會所規劃的此一「創業拔萃行動計畫」,確實是煞費苦心的想要透過修法或提供「讓利」誘因等手段,讓幾已陷入困境的台灣創業環境得以起死回生。不過姑不論打算「注資」國內創投業者,或讓利外國創投業者,是否會被質疑「圖利」相關特定業者,也且不論修法的時效能否趕上千變萬化的產業情勢。單以現狀來看,事實上各部會的創業輔導資源早已不勝枚舉,不只經濟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甚至原民會、客委會也都各有創業育成計畫。這些資源如果不能整合,只是讓打著創投旗號的投機業者,得以左右逢源、短線操作,最後未必有助於新興創投產業的成形。進一步檢視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的統計,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新創事業中,服務業超過8成,其中多數是個人服務業。這些早期創新事業的科技含量偏低,屬於高附加價值產業者僅占1成多,以致被譏諷這許多由各部會輔導、獎助的新創事業,其實盡是咖啡味,欠缺高層次的核心價值,自然也談不上國際競爭力了。平心靜氣的檢視當前台灣推動創意產業的困境,法令過時、政出多門,以及民間業者的短視近利,交互影響,以致績效難彰。國發會端出的這盤「創業拔萃行動計畫」大菜,能否創造新猷,協助業界及不甘於低薪的年輕人找到創業「藍海」,我們真的只能衷心祝福了。

冰桶挑戰 : 從衛福(邱文達) 到 國際電影(李安) !!!

邱文達參加「冰桶挑戰」 點名導演李安邱文達接受冰桶挑戰,淋得一身濕。衛福部提供 2014081917:44台北市市長郝龍斌昨點名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文達參加「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活動,而邱雖因公前往美國、目前在杜克大學參加會議,知道消息後,仍決定於台北時間今下午兩時左右,在下榻的飯店房間內接受挑戰,並由隨行的衛福部官員拍照、錄影存證。邱文達也點名導演李安、台大醫院院長黃冠棠、台灣社福總盟理事長吳玉琴等3人接受挑戰。衛福部發言人轉述邱文達意見指,點名李安是相信可拍出關於罕見疾病的好片,點名黃冠棠、吳玉琴是認為他倆可代表醫學界、社福界,一同關懷罕病。邱文達在接受挑戰前,也已捐出3千元給漸凍人協會。(邱俊吉/台北報導)

 

(冰桶挑戰) 平衡社會資源 大眾募款將設限 (公益勸募條例)

公益募款 將設金額上限      2014/8/21【本報台北訊】漸凍人冰桶挑戰持續延燒,如果加計郭台銘捐款的二十萬美元(約新台幣六百萬元),在台累積捐款金額短短三天已達到六百五十三萬元,昨天包括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也被點名;不過隨著公益勸募條例修法,未來這類捐款活動將有捐款上限,一旦達到預期金額,就不能再隨意舉辦募捐活動。公益勸募條例草案已經在今年初送立法院審議,預計最快下個會期就會完成修法;依據最新草案,未來這類向大眾募款的活動,如果達到預定總額,團體就不能再繼續有勸募行為。衛生福利部社救司副司長江國仁表示,考量到社會資源妥善分配,公益勸募活動除了必須申請許可,勸募金額也須符合申請計畫書所訂定的上限。如果募款超過計畫上限,江國仁表示,還在考慮是否用行政罰的方式處罰,但一定會先柔性勸說;他說,主要原因是考量社會資源必須平衡,況且雖然暫停募款活動,如果社會團體還有需要,也可以再次提出申請。根據現行公益勸募條例,公益募款活動沒有上限,如果地點只侷限單一縣市須向地方政府申請,跨縣市活動必須經衛福部同意;江國仁表示,這次漸凍人協會的冰桶挑戰活動,申請日是從今年七月到明年五月為止。由於公益勸募條例規範的是團體舉辦的勸募活動,就算未來修法,個人在活動外的捐款並不受到上限限制。昨天被點名挑戰的楊志良認為,這樣的活動立意良善,但除了漸凍人,也應考慮到還有更多弱勢團體需要幫忙。至於是否接受挑戰,楊志良表示,捐款比潑水還重要,平時他一直有在捐款,「但如果天氣熱,就淋一下吧。」

打Gardasil (子宮頸癌vaccine) 暈針????

打完子宮頸疫苗 200少女昏厥 20140829日【林奐成╱綜合報導】哥倫比亞北部坡利瓦卡門市近日發生集體不適事件,逾200名少女出現頭痛、昏厥與手部麻木等症狀,光上周末就有120人送醫,幸無大礙。因所有少女近月都注射過子宮頸癌疫苗「嘉喜」(Gardasil),引發父母恐慌其為罪魁禍首,前天上街要求當局徹查。 美聯社報導,當局稱仍不清楚為何這群916歲少女會出現不適。卡門市長維加說,不適症狀首次出現於5月底,自此持續增加,但無證據顯示嘉喜是禍首。國內引進同疫苗 製造商美國默沙東藥廠回應,疫苗所有批次均符合安全標準,包括送往哥倫比亞的部分。「嘉喜」疫苗可預防7成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子宮頸癌及性病,國內也引進。彰化市博元婦產科院長蔡鋒博推測,哥國少女不適可能是因「暈針」,他過去為人施打針劑時也遇過對方出現頭暈,讓她平躺、腳抬高後就沒事了。目前新北市等地,有為國中少女免費施打子宮頸癌疫苗。

東生華: 李建賢/陳建良 互補性強

東生華握6新藥 蓄勢待發 20140821 04:10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東生華(8432)繼年年都能維持EPS3元的高獲利水平後,新任董事長李建賢表示,該公司將以創新idea為營運布局,目前已有6項新藥開發中,未來規畫每二年就有一個新藥上市進度,以趕上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新藥開發獲捷報的東生華,昨日股價小漲0.8元收67.5元。東生華除了投入品牌學名藥外,近年積極跨足組合性藥品和生物相似藥領域,其中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的生物相似藥,近日才獲得科技專案補助2,250萬元,該藥以搶進台灣和全球為主。李建賢表示,全球醫療保險財源緊縮,加上高齡化人口時代來臨,為增加老人用藥的服從性和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組合性藥品將成為新趨勢,東生華和健亞合作開發的理脂膜衣錠就是組合性藥品,該藥品已進入三家醫學中心;另外,易穩健學名藥也取得健保價,二個藥品將在下半年發揮業績。李建賢曾任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國立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所長等,是知名的內分泌外科醫生,他目前也是國際內分泌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東洋前任董事長林榮錦表示,李建賢有豐富的醫學臨床經驗,對東生華新藥開發將有直接助益,與總經理陳建良互補性強,是很好的拍檔。東生華總經理陳建良表示,一個新藥開發須花費810億美元,且失敗率高,隨著國際大廠研發轉向,藥物經濟學當道中,組合性特色藥品具低開發成本、速度快、高進入障礙三大優勢。就初步統計,東生華目前共有6項新藥開發中,除了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ENIA11是與永昕合作外,自行開發的生物相似藥TRIA11,適應症為骨質疏鬆,其作用機轉在減少破骨作用、增加造骨、提高骨本。台灣市場約4億台幣,全球則高達300億。另外,TRIA11目前也與高醫合作進行另一個新的適應症-股關節炎的開發,並已申請專利。陳俊良表示,東生華目前帳上現金有8億元,將用以維繫未來新藥上市目標,不排除併購或購入相關專利與技術。

曾凱元 定位 神經母細胞瘤(小兒癌症): 臨床指引水準 !

台大氟多巴正子造影 助癌童抗癌【 2013/1/24聯合報 】台灣每年約有30名兒童罹患神經母細胞瘤。台大研究團隊發現,透過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找到癌細胞位置、大小的精確性高達96%,可幫助醫師治療,這項研究成果已獲7項國際研究大獎,並刊登在今年1月的國際醫學期刊「核子醫學期刊」,這項技術預估明年初就可使用。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曾凱元表示,神經母細胞瘤多源發於腎上腺,常多處轉移,因此不易治療,病發5年內的存活率僅3成。曾凱元指出,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原本用在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團隊2008年至2011年之間,透過34位病童的研究發現,氟多巴正子造影可在身體各部位發現神經母細胞瘤,正確性高,還能診斷是否為活性,讓醫師可以更準確判斷治療方式,延長病童存活時間,降低手術相關併發症。曾凱元說,這項造影技術正向衛生署申請,預估今年底通過,明年初即可正式使用。目前估計醫療費約5萬元,但計畫向健保局爭取,希望納入健保給付,減輕家屬負擔。

台大重要突破 神經母細胞瘤無所遁形 台大醫院與台灣大學今天(23)發表一項重要的小兒癌症治療成果。研究團隊將過去使用在帕金森氏症的造影檢查應用在「神經母細胞瘤」診斷上,其敏感度高達96%,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出腫瘤的正確部位,大幅提升治療與照護效果。這項成果深受國際醫界重視,未來可能成為世界臨床診斷的必要項目。「神經母細胞瘤」是嬰幼兒癌症當中最難以治療的癌症,其腫瘤原發部位在腎上腺,發病後可能會轉移到肝臟、骨骼,台灣每年約新增30名病例。醫師指出,目前治療神經母細胞瘤最困難的在於經常無法掌握癌細胞轉移的情況,耽誤治療,導致1歲以上的病童發病後,5年存活率只有3成。為了有效掌握腫瘤轉移情況,台灣大學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團隊歷經6年研究,證實透過「氟多巴正子造影」可以精確診斷出腫瘤的部位,判斷是否需要開刀等治療,大幅提升療效。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曾凱元說,氟多巴就像是為癌症腫瘤裝上GPS定位,即使腫瘤轉移到其他部位,也能夠透過正子掃描找到。他說:『(原音)主要是在神經母細胞瘤的細胞裡面有一種很特殊的?,這個?的縮寫是AADC,這個?它會把我們幫病人檢查時注射進去的氟多巴轉變成氟多巴胺,這樣它就可以累積在腫瘤細胞裡,我們可以透過正子掃描攝影找到腫瘤。』台灣大學副校長羅清華指出,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深受國際醫界的重視,不但在美國獲得北美核子醫學會2項大獎、在瑞典舉行的世界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尖端會議中也獲頒大獎,未來可能會成為世界臨床診斷的必要項目。

 

氟多巴正子造影(18F-FDOPA PET)用於 兒童神經母細胞瘤 !!!!

氟多巴正子造影讓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無所遁形 臺大跨校研究團隊成果已榮獲7項研究大獎  臺灣每年約有500位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癌症。其中,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頭外固態腫瘤,好發於嬰幼兒,目前每年約有30位病患求診,且有一半以上的病童在診斷時便已發生了多處轉移或擴散,治療成效不佳,嚴重威脅病童生命。臺灣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指出,使用氟多巴正子造影之敏感度高達98%,傳統之核醫造影MIBG掃描僅有75%,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出腫瘤的正確部位與影響範圍,大幅提升日後之醫療和追蹤和照護效果。臺灣大學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團隊於2013123日在校總區舉行研究成果發表,證實一種分子影像檢查─氟多巴正子造影(18F-FDOPA PET)可精確地診斷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其精確度優於傳統的核醫掃描,且影像訊號與腫瘤細胞的基因表現息息相關。此項結果曾獲頒世界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尖端研究會議及北美核子醫學年會的研究大獎,並於今年1月刊登於國際醫學影像雜誌類排名第一的《核子醫學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JNM)。醫療團隊表示,臺大醫院每年約收治國內近半數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在治療開始前,即需由影像醫學科醫師安排結構性的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檢查,以及核子醫學科醫師執行功能性的核醫掃描造影,以確定腫瘤的部位與影響範圍,以便規劃精確的治療策略。為增進診斷的正確性並發展有效的臨床追蹤工具,臺大醫院核醫部曾凱元主任與小兒部盧孟佑醫師自2008年開始展開臨床試驗,嘗試將原本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應用於神經母細胞瘤,並與核能研究所合作,在沈立漢副所長及羅彩月副研究員的主持下,同時生產碘-123-MIBG供應病患作核醫掃描,以進行比較。目前的結果相當令人振奮:至2011年,共有34位病患在診斷或追蹤時接受了氟多巴正子造影,治療過程中共有50個腫瘤有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與影像結果比較。團隊發現,氟多巴正子造影可在身體各部位發現神經母細胞瘤,敏感度高達98%,特異性為88%,且影像的品質相當清晰。與同時進行的其他檢查相較,氟多巴正子造影的敏感度高於目前視為黃金標準的MIBG掃描(敏感度為75%)及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18F-FDG PET;敏感度為87%)且成功地偵測到4MIBG未顯影的腫瘤。更進一步,臺大生科院動物所李心予教授實驗室發現,神經母細胞瘤對氟多巴的攝取量與其標的酵素AADC的基因表現量呈現顯著正相關,未來可進一步探討腫瘤的分化與代謝,作為預後評估與個人化醫療的輔助工具。總之,氟多巴正子造影偵測神經母細胞瘤相當敏感且具有特異性,可以補強目前的MIBG掃描與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幫助醫生準確診斷出腫瘤的正確部位與影響範圍,大幅提高治療成效與追蹤照護。這項臺灣研究團隊氟多巴正子造影的研究成果深受國際醫界重視,除了於2010年在美國獲得北美核子醫學年會兩項大獎之外,還在瑞典舉行的世界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尖端研究會議中,獲頒大會創辦人艾凡醫師獎(Dr. Audrey E. Evans Award)。2011年,延續性的研究亦在北美核子醫學年會中獲頒Majd-Gilday兒科影像青年研究獎。經過持續的資料分析與整理,研究論文最終獲得國際醫學影像雜誌類排名第一的《核子醫學期刊》出版,象徵著臺大跨校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團隊在分子影像研究領域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未來將推動氟多巴正子造影成為神經母細胞瘤的常規檢查之一,並持續進行有關的轉譯醫學研究,透過對影像機制的探索發展新穎的診斷與治療策略。此外,臺大醫院特別自200710月設立「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整合式門診」,成立以病童為中心的多科整合式醫療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提供病患家屬「單一門診、一次解決」,免除在不同科別醫師之間奔波,幫助病童的父母給予協助。目前兒童神經母細胞瘤臨床照護團隊包括:小兒血液腫瘤科林東燦主任、林凱信教授、盧孟佑醫師、張修豪醫師;小兒外科許文明醫師;護理系李雅玲副教授等,並透過成員通力合作,持續進行相關的臨床、基礎與轉譯醫學研究。  

補充資料: 灣大學神經母細胞瘤研究與醫療團隊(NTU Neuroblastoma Study Group) 兒童惡性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 NB)源自神經脊(neural crest),是嬰幼兒最常見的頭外固態腫瘤1。它在兒童癌症中是屬於極不易治療的,常用的治療方式有三類:外科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治療方式取決於病童的年齡、腫瘤的部位和範圍、腫瘤病理和基因特性。約有70%的病童在診斷時便已發生了轉移或擴散,這些高危險群病童的治療需要各種不同科別的專業醫療人員:外科醫師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施行強效的化學藥物治療,甚至自體血液幹細胞移植,放射線治療醫師進行腫瘤部位的電療,影像及核醫科醫師進行檢查以確定腫瘤的部位、範圍等。這中間的過程,從腫瘤的檢查、診斷及治療,牽涉到許多分工精細的專業醫療人員。此外,病童的父母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要面對,例如要了解各種不同治療的副作用及可能的併發症、病童在治療期間的食衣住行各方面必須注意那些狀況,內心的痛與煎熬需要家人、朋友與醫護人員的支持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事實上許多病童的父母,除了面臨子女罹患癌症的痛苦,有時還得自行穿梭在龐大的醫療體系中,才能獲得完整的資訊及照護。 為解決這樣的問題,臺大醫院自2006 11月成立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團隊,給予以病童為中心的整合式醫療,並進行相關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進一步地,臺大醫院將自200710月份起,首開先例,開立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整合式門診,將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整合醫療帶入門診治療當中,初期由兒童血液腫瘤和兒童外科腫瘤醫師聯合看診,現場並有專業護理人員及病友家屬提供衛教、照顧經驗的分享,希望提供病患家屬「單一門診、一次解決」,免除在不同科別醫師門診奔波之苦,並將所有訊息「一次到位」提供給家屬。  

團隊成員: 目前團隊成員由基礎研究與臨床醫護人員共同組成,涵蓋大學、醫院與研究單位各級教師及新進人員,包括: 謝豐舟教授(臺大醫學院及生命科學院林東燦主任(臺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及檢驗醫學部林凱信教授(臺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曾凱元主任(臺大醫院核子醫學部李心予教授(臺大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系沈立漢副所長(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羅彩月副研究員(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張玲教授(成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黃秀芬研究員(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阮雪芬教授(臺大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系黃敏銓教授(臺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莊錦豪教授、副院長(高雄長庚醫院小兒外科廖永豐副研究員(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蔡有光副教授(陽明大學生化暨分生所胡忠怡助理教授(臺大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彭信逢醫師(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鄭永銘醫師(臺大醫院病理部成佳憲醫師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許文明醫師(臺大醫院外科部小兒外科盧孟佑醫師(臺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楊永立醫師(臺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張修豪醫師(臺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李雅玲副教授(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曾紀瑩督導(臺大醫院護理部胡麗敏護理長(臺大醫院兒童癌症病房林芳如護理長(臺大醫院兒童癌症病房陳曉玲護理師(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何宛伶醫師(新光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陳聖杰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陳思達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劉彥麟醫師(慈濟醫院臺北分院小兒科、臺大轉譯醫學博士班進修中)

近期研究成果 近年來致力尋找重要的新穎生物標記分子與標靶治療,分別發現與NB較佳預後(calreticulin2及其下游MAPK路徑活化3TrkA4GRP785GRP756B4GALNT37)或較差預後(MYCN4Notch8IMP39miR-12410)有關的重要分子,並進一步證明若以藥物(g-secretase抑制劑)抑制Notch路徑,可成功地在異種移植小鼠模型中促進腫瘤縮小與分化,達到治療的效果8。臨床方面,成立多科整合照護團隊使NB治療相關併發症由36%顯著下降至5%P=0.025),平均存活時間亦有將近10個月的提升11。由於疾病的進展仍與腫瘤生物特性息息相關。因此,本團隊接下來希望透過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開發具NB專一性的新穎診斷與治療策略,進一步增進病患存活率與照護品質。 本團隊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豐碩,定期在國際期刊發表研究論文,皆與NB生物標記及標靶治療有關2-11,自2008年起更積極組隊參與重要國際會議,包括兩年一度的世界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尖端研究會議(Advances in Neuroblastoma ResearchANR),以及一年一度的北美核子醫學會(SNM)與國際兒童腫瘤醫學會(SIOP)等。近年來我們的研究已逐漸受到各國的肯定,連續於重要的國際會議中榮獲七項大獎如下表:  

編號        年度        會議名稱        獎項        研究主題        報告人    單位 01  2009        國際兒童腫瘤醫學會(SIOP 轉譯組最佳壁報    Notch8     張修豪    臺大醫院小兒部 02      2010        北美核子醫學會(SNM        臨床組第一名        正子造影12   曾凱元    臺大醫院核醫部 03      2010        北美核子醫學會(SNM        臨床組第二名        影像分析13   呂紹華    臺大醫院核醫部 04      2010        世界神經母細胞瘤尖端研究會議(ANR 大會創辦人獎        正子造影14   盧孟佑    臺大醫院小兒部 05      2010        世界神經母細胞瘤尖端研究會議(ANR 基礎組最佳壁報    GRP7515 許文明    臺大醫院外科部 06      2010        世界神經母細胞瘤尖端研究會議(ANR 臨床組最佳壁報    整合照護11   劉彥麟    臺大醫院小兒部 07      2011        北美核子醫學會(SNM    兒科青年研究獎    AADC16   劉彥麟    臺北慈濟小兒科 其中2010年參與ANR時,帶回豐碩的成果,包括三項大獎(上表第46項)。有關氟多巴正子造影的初步報告14,在ANR會議發表後不但榮獲大會創辦人Audrey Evans醫師親自頒獎,大會理事之一、挪威奧斯陸大學的Tom Monclair醫師並表示,要研議將此項檢查列入新版的國際臨床指引中(guidelines)。  

臺大醫院神經母細胞瘤病友會 除了基礎、轉譯與臨床研究外,臺大醫院也成立了臺灣神經母細胞瘤病友會和網站(網址為http://wayne.cs.nthu.edu.tw/~roland/neuroblastoma/),不定期舉辦聚會和衛教講座。網站上有提供神經母細胞瘤的疾病介紹、治療的新進展和相關衛教資料,讓病友家屬獲得正確的就醫觀念,增進照顧經驗的交流,並減輕新病友的焦慮及無助。藉由這樣的模式,我們雖不能立刻提高這些病童治療的成績,但我們衷心希望,也相信這樣的作法能夠提高癌症病童照顧的品質,為國內樹立典範。有朝一日,在我們團隊的努力之下,我們希望針對不同病童建立量身訂做的治療方式,以達到最佳的療效,並將副作用降到最低,真正提高病童的存活率,追上並進一步超越歐美國家治療的水準。  

原著論文17中文摘要: 中文題目:神經母細胞瘤在氟多巴正子造影下的影像特徵 英文題目:Characterization of Neuroblastic Tumors Using18F-FDOPA PET 作者群:盧孟佑、劉彥麟、張修豪、周獻堂、楊永立、林凱信、林東燦、李雅玲、李心予、吳沛翊、羅彩月、沈立漢、黃秀芬、廖永豐、許文明、曾凱元 單位群:臺大醫院小兒部、核醫部、外科部、護理部;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所、生科系;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與臺灣大學合辦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小兒科  

摘要內容: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頭外固態腫瘤,本研究欲探討氟多巴正子造影(18F-FDOPA PET)在此疾病的準確性與臨床角色。2008年至2011年,共有34位病患在診斷或追蹤時接受了氟多巴正子造影,治療過程中共有50個腫瘤組織有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與影像結果比較。氟多巴正子造影成功地在各個身體部位發現神經母細胞瘤,敏感度97.6%95%信賴區間:87.4%99.9%),特異性87.5%47.3%99.7%)。與同時有做的其他影像檢查相比,氟多巴正子造影的敏感度高於目前視為黃金標準的MIBG掃描(123I-MIBG scintigraphyP = 0.0455)以及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18F-FDG PETP = 0.0455),且成功地偵測到4MIBG未顯影的腫瘤。神經母細胞瘤對氟多巴的攝取量與其目標酵素AADC基因的表現量呈現顯著正相關(非參數相關係數Rho0.89P值小於0.0001)。總結來說,氟多巴正子造影用於偵測神經母細胞瘤相當敏感且具有特異性,可能可以補強目前的MIBG掃描與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並作為實用的腫瘤功能性影像評估工具。  

雜誌英文全名: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雜誌中文全名:核子醫學期刊 卷:54-1   頁碼:42-49   發表年代:20131 SCI 影響係數:(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 MEDICAL IMAGING;排名 1/116,百分比 0.86% ) 本論文在學術上之重要發現或貢獻:氟多巴正子造影比MIBG掃描敏感,且具有特異性,其信號強度又與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AADC酵素基因表現量有關,可發展為優良的功能性影像檢查工具。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