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0, 2011

楊志良的財政觀點?

社論-假如楊志良是財政部長2011-06-21 工商時報  風格獨特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最近又有驚人之語,他一方面譴責政府舉債過多,是在「吃下一代」,並說「這一代政客會被下一代人拖出來鞭屍」,另一方面更批評政府不敢公平加稅,以致於稅收占GDP比重幾乎是世界最低,國家財政嚴重失衡。於是,他下結論說「臺灣稅制若沒有改革,就會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講到激動處,他更進一步說,如果財政部長、內政部長與環保署長三個職位可任他選,他會選當財政部長,理由是因為他「不懂財政」。這看似捉狹的一句話,不但點出了他對長久以來財政弊病的敏銳觀察,更道出了一般民眾心中無奈的感受。楊前署長果真是一個現行官僚體系中的「異類」。楊前署長的專長在醫療衛生,對政府財政真的是「一竅不通」。他之所以會對國家財政與租稅制度問題的感受如此強烈與深刻,皆係來自於他親身參與及推動健保財務改善工程之體驗。我國全民健保的實施,從民眾就醫權益的保障與照顧角度而言,的確是一項難能可貴的成功經驗,為世界許多國家所稱讚與羨慕。但是,近數年來,由於醫療給付不斷的擴大增加,健保的財源隨之益趨窘困,赤字逐漸累積,導致瀕臨財務破產之威脅。政府面對此一危機,特別成立了「二代健保小組」,匯聚了許多醫療、社會、保險與財政等領域之學者專家,研提出整套的「二代健保改革方案」。其中,財務面的改革建議就是採行與個人綜合所得稅掛勾的保險費制度,亦即將健保費費基擴大至與個人綜所稅稅基相同,希望藉此增加保險費收入並提升保險收費的公平性。楊前署長係二代健保改革小組的成員之一,深知此一作法的重要意義,自然亦極力支持與鼓吹此一改革計畫的實施。就因為楊前署長擔心健保財務可能破產,所以才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到國家財政危機的嚴重性。如果健保不能以增加保險費收入來平衡虧損並維持財務的永續與穩健,這項負擔最終一定只得由政府來承受,而由政府承受即等於由全民買單。近年來,政府財政狀況赤字連連,債台高築,那裡還有能力與餘錢去支挹這項沉重的負擔?楊前署長當然知道以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自顧猶且不暇,根本無力照顧或支援健保的財務。惟即因如此,楊前署長更知道為了健保的長遠發展,健保只能自己努力開源節流,憑藉著自己的力量來達成財務健全的目標,萬萬不可反而成為國家財政的另一個累贅。其實,楊前署長所憂心的所有財政問題,論者皆早已提出警告與批判。其一,政府舉債太多,由下一代人背負償還責任,不符世代正義,所以「這一代政客會被下一代人拖出來鞭屍」。我們對此也不知提出過多少針砭忠言,然而財政部總是說政府債務餘額仍未超過法定上限,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的「財政是最好的」。而當我們關心世代正義時,財政部更總是說,政府舉債係為了從事公共建設與發展經濟,以造福後代子孫為目的。其二,政府稅收占GDP比重太低,不但低於歐美國家,甚至比南韓與新加坡都低,由此可見我國稅收能力的嚴重不足。我們對此也不知提出過多少諄諄建言,然而財政部總是說減免稅能夠刺激經濟與促進產業發展,等待稅基擴大以後,稅收自然會有所增加。這種「養雞下蛋論」更進而造就出一個財政部全體上下一致奉行不渝的口號,「以財政支援建設,以建設培養財政」。其三,課稅制度不公,尤其是薪資所得一分一毫無可逭逃,但資本所得卻常享受輕稅甚或免稅。我們對此也不知提出過多少憂心質疑,然而財政部總是說現行稅制對土地有課土地增值稅,對房屋有課財產交易所得稅,甚至還說雖然我們不課證券交易所得稅,但我們所課的證券交易稅中包含了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性質在裡面。財政部理應是一個「最懂財政」的專業部會,這些話都是財政部說的。但是,如果「最懂財政」的財政部所說的這些理由,不但毫無說服力且不能被社會大眾或輿論所接受時,那我們還真不如希望財政部「不懂財政」算了。就此而言,楊前署長的「不懂財政」反倒真的變成是他之所以適合擔任財政部長的最佳原因了。如果楊前署長真的當了財政部長,由於他「不懂財政」,所以必定不會掰出上述那些似是而非的「專業理由」來為自己辯護。若此,財政部才有機會從承認錯誤開始,進而改過向上,發憤圖強,重整國家財政,乃至恢復租稅公平。楊前署長的「不懂財政」,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話,蘊藏了無限深意在其中。他可能在暗諷現在的財政部長「不懂財政」,以致於把國家財政與稅制搞得一塌糊塗;他也可能認為因為自己「不懂財政」,所以反而可以丟掉迂腐的專業包袱,敢於無所顧忌地衝撞積弊甚深的現有體制。不過,我們要說的是,「懂財政」的人可能並「不懂財政」;但「不懂財政」的人卻可能才真正「懂財政」。就此而言,執政當局在考量下任財政部長時,楊前署長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