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產業的希望與問題(許英昌) 2011年 08月22日 在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生策會及玉山協會協助下,首檔台灣生技創投基金(TMF)在全民期盼下終於浮現,雖然由先前聲稱投資600億元縮小到60億元,但政府仍出資20%,帶動生技產業朝往下扎根向上結果的目標前進,政府將以投資醫療儀器為主軸,結合半導體及資訊產業經驗,帶動台灣新一波產業革命。毫無疑問在寧靜的生技製藥產業中,掀起陣陣波瀾。生技製藥產業包括人才、技術、資金、管理及市場整合,過去20年來台灣在肝炎防治、臨床試驗、疫苗製造及人才培育上,皆有傑出成果。新生技製藥公司,如神隆、太景、東洋及基亞等,也在困難重重環境中,如雨後春筍般脫穎而出。TMF的成立,有如一針強心劑;然而回顧過去Biofront、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提出「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等種種國家型計劃的執行結果,僅見樹卻不見林,TMF果真能使台灣生技業脫胎換骨嗎?如何避免曇花一現? 第一、台灣生技遠景坐落何處?管理大師波特指出,未來人類將面臨人口結構改變、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經濟、能源缺乏及氣候變遷等問題,而台灣未來生技製藥產業的遠景及藍圖為何?心中要有未來情境及遠見才有策略,方能避開與他國硬碰硬競爭,從差異化中找出台灣生技產業核心競爭力,將其具體務實化,展現核心價值。TMF的決策專注於醫療器材投資與開發,果真能整合台灣生技與資通訊產業,說服產官學界支持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年人類基因解碼計劃,洛克斐勒大學巴爾的摩校長(David Baltimore)與史丹福大學柏格(Paul Berg)教授的辯論,不就是最好例子,然而利用台灣低成本優勢,配合新科技製造多劑型多樣性學名藥,又何嘗不是優勢呢?醫療儀器並非唯一選擇。
訓練本土人才團隊 第二、決策應透明化,以避免利益衝突。投資國有潛力公司,引進技術以扶植本土產業生根,並非易事。TMF雖提供另一種模式,推動產業升級,然而移植模仿美國生技創投模式,又有哪幾個國家成功呢?又有誰在負責監督管理呢?簽署ECFA加速兩岸生技交流,果真只有好處沒有隱憂嗎?談判首重於蒐集情資,確定目標及決定議題後,方能趨於較佳結果,我們有足夠智慧專業人才主導兩岸醫藥交流談判嗎?第三、培養生技領導團隊,我們無法期待生物科技的李國鼎出現,從過去20年來,政策鬆散,斷斷續續沒有主軸且因人而異,有如瞎子摸象,又如何力挽狂瀾呢?很明顯地,我們缺乏生技領航員,領導人才或許無法訓練,然而從本土人才中訓練出一團隊,乃正本之道,一味強調高薪延攬,試問20年來又改變多少產業生態呢?試問資通訊產業的成功,難道是靠外來和尚打出一片天嗎?總而言之,我們需要一深諳政府生物科技發展藍圖目標及策略,了解國內學者才能,熟悉產業優勢並能說服國內創投,參與正確投資並具誠信的團隊,才能承擔責任,帶動新生技產業革命。生技發展需要熱情、智慧與勇氣,步步為營。TMF提供機會鼓舞產業,令人激賞。哲學大師波普(Karl Popper)有云:「樂觀是我們的道德義務。」 作者為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