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推波 中國大陸體外診斷市場起飛2013/1/8鄭景尤 中國大陸政府正大力推動體外診斷(IVD)市場成長。為解決中國大陸人口老化速度加劇及偏遠城市醫療品質亟待提升等問題,中國大陸政府推出多項國家級計畫,並投入大筆經費鼓勵中國大陸廠商投入體外診斷技術研發,因而帶動體外診斷市場日益增溫。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醫療器材與健康照護服務研究部研究經理張慈映表示,在「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畫」、「新醫改」、「擴大國家免疫規畫實施方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政策助長下,中國大陸體外診斷市場已開始增溫,並帶動高精準度設備需求。整體市場產值,預估將由2011年的19.42億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52.6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17.7%。張慈映指出,目前中國大陸農村地區的醫療設備大多停留在1970~1980年代,無法提供基本臨床診斷服務,然而,中國大陸有53.4%的人口居住於農村地區,因此,中國大陸政府利用十二五規畫投注資源,要在5年內提升二線城市與農村地區的醫療水準。此外,中國大陸政府在十二五規畫當中,亦投入94.2億美元的經費,鼓勵中國大陸廠商投入體外診斷技術研發,以降低對國外產品的依賴程度。張慈映分析,目前中國大陸體外診斷市場發展最快的兩大次領域為免疫分析及分子診斷。其中,尤以免疫分析市場成長力道最強,2011年市場規模為8.26億美元,預估到2017年將可達32.7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5.7%。不過,由於進入免疫分析市場的技術門檻不高,因此,市場競爭也最為激烈。中國大陸本土廠商如科華、復星、萬泰雖擁有價格優勢,但因規模較小,以地區醫院為主要行銷對象;國際大廠如羅氏(Roche)、西門子(Siemens)等,則以醫療水準較高的三級甲等醫院為產品主要出海口,且紛紛於中國大陸境內設廠,期提高於中國大陸製造產品的比例,並降低成本,進而鞏固在中國大陸體外診斷市場的地位。中國大陸體外診斷市場另一大成長重點領域為分子診斷,該領域目前正由萌芽期進入成長期,其2011年產值為1.5億美元,預估到2017年將達到5.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2.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分子診斷收費大多仍在人民幣百元以上,對大多數民眾而言仍是一大負擔,因此,該市場產值在2014年才會由穩定成長轉為明顯攀升。張慈映表示,台灣廠商若要進軍中國大陸體外診斷市場,可以朝技術門檻較高的生物晶片研發著手,例如台灣晶宇生技投入生物檢測晶片研發多年,產品涵蓋非典型肺炎病原菌、B型肝炎(HBV)分型與抗藥株檢驗試劑等人體檢測晶片系列。相較於免疫分析市場在中國大陸已經成熟,台廠若能以生物晶片卡位分子診斷市場,將能順利掌握商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