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乳,身邊的致癌物質? 文 / 饅頭老妖 前不久,有關「洗手乳含致癌物三氯生(二氯苯氧氯酚)」的消息在網路上瘋傳,後來又有專家表示,其中的二氯苯氧氯酚其實不太可能致癌。那麼,洗手乳到底對人有沒有危害呢?
洗手乳,內有乾坤 洗手乳是一種很常見的日用品,其作用就跟它的名字一樣:用來洗手。當然,肥皂(包括俗稱的香皂)也可以用來洗手。實際上,洗手乳的功能與肥皂類似,通過以機械摩擦和表面活性劑的作用,配合水流來清除手上的污垢和附著的細菌。不過,洗手乳往往還會標榜自己添加了抑菌成分,可以更有效的消除細菌,並在一定時間內,部分地抑制細菌在皮膚上的繁殖。這樣,就可以讓雙手的皮膚保持相對潔淨,降低傳染疾病的風險。引來爭議的,正是這部分抑菌物質。
如何抑菌? 我們常說的抑菌物質,通常有抗生素類和具備抑菌活性的非藥物消毒劑兩類。其中,抗生素類是指那些可以作為藥物使用的化學物質(如常見的阿莫西林 [Amoxicillin]、氟酸等),但它們很少用作日用品的抑菌劑。這倒不是因為其殺菌功效不佳,而是要防止抗生素濫用。因此,洗手乳裡添加的通常是具有消毒、抑菌作用的非藥物化合物。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抑菌」,指的是它們在實驗室中顯示了抑制細菌繁殖的功效,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經發出聲明稱,在美國,有「抗菌」標誌的非處方類洗護用品,並不是透過「抗菌」實驗直接測試該產品在降低感染率方面的功效。而且,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標有「抑菌/抗菌」功效的洗護用品,較普通的肥皂和清水更具有預防疾病的效果。
抗菌成分反而致癌? 目前,洗手乳中用得較多的抑菌化合物,有三氯生(Triclosan)、三氯卡班(Triclocarban)、OPP(2-苯基苯酚)、PCMX(4-氯-3,5-二甲基苯酚,又稱「對氯間二甲苯酚」)等。另外,某些洗手乳的配方表中,使用了含義模糊的說法,如「BMAS抑菌成分」,這不是化學上通用的縮寫,因而尚不能判斷其實際成分。這次,引起大家關注的是三氯生。而在上述幾種有抑菌作用的化合物中,研究得較為透徹的也是三氯生。2012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公開了一份關於三氯生的消費者指南,對其安全性評價是:「目前,尚無實驗數據證明三氯生是對人有害的……雖然,有動物實驗顯示,它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動物的激素濃度,但沒有證據證明它會對人類產生類似作用。」換句話說,以目前的科學研究結果來看,三氯生還是一種安全的物質,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還批准將其用於牙膏。另外,從現有數據看,三氯卡班、OPP 和 PCMX 都被認為是對人相當安全的物質,其毒性非常低,應該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通過對肝細胞的體外實驗,也未發現它們能顯著的導致突變發生。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腫瘤研究院(IRAC)公佈的一份常見物質的致癌風險研究報告中,將 OPP 定義為第 3 類物質,即尚無證據顯示其有致癌可能性的物質,與咖啡因(茶和咖啡中廣泛含有的物質)同屬一組。同時,考慮到上述物質是添加在洗手乳中,基本上只可能通過皮膚滲透而被人體吸收,其攝入劑量更小,健康風險應該更低。總之,從目前的科學研究來看,用於洗手乳中的抑菌物質,只要經過衛生監管部門批准使用,都是安全的,並無明顯的致癌風險。我們需要使用抗菌/抑菌洗護用品嗎? 作為消費者,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有沒有必要去使用這些抑菌洗手乳?或者說,這些洗手乳,是否真的如其廣告所說,能給我們和家人的健康,帶來額外的保護作用呢?這恐怕還真不一定。首先,即便使用最普通的肥皂,或者不含抑菌成分的洗手乳(可以理解為液體肥皂),只要洗手的過程規範、認真(如醫護人員普遍使用的「七步洗手法」),同樣可以消除手上的絕大部分附著菌落。相反,即便是使用了有抑菌物質的洗手乳,倘若留下了若干「死角」沒有清洗到,依然會留下傳染疾病的隱患。從這個角度說,「如何洗手」比「用什麼洗手」更為重要。 其次,還有一個濃度的問題。當我們在討論「某個物質的抑菌作用有多強」時,一定是針對其某個具體的濃度而言的;也就是說,任何消毒、抑菌劑,都有一個能夠發揮其作用的最低抑菌濃度,低於此限則不再具有抑菌作用。這就像是把一杯酒倒入水缸,這一缸水恐怕是嘗不出酒味的。而當我們洗手時,是要用自來水把手上的泡沫或洗手乳給沖掉的。這樣,究竟還能有多少抑菌劑殘留在皮膚表面並發揮作用,就因人而異了。如果沖洗得久一點、徹底一點,則皮膚上的抑菌劑濃度就會降低,是否還能達到其最低抑菌濃度,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來證明。然而,目前這方面的實驗報導非常少,尤其是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研究開展得不夠充分,大眾只能透過廣告上的演示來做出選擇。 另外,還要考慮免疫系統的問題。眾所周知,我們的人體內是存在大量細菌的。相應的,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外來有害細菌養成了一種動態的抵禦能力。如果我們的手上真的做到長時間沒有附著的細菌,可能就「太乾淨了」,反而不利於免疫系統的鍛煉,這一點對於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尤為重要。同時,抑菌劑也可能出現和抗生素類似的「抗藥性」現象。也就是說,當一種細菌沒有被抑菌劑完全抑制時,就等於給這些細菌進行了一次人工選汰,其中的「倖存者」往往是有較強的耐受能力的個體,而它們的後代也將繼承這種特質;經過數代的選擇過程,就可能「人擇」出對這種抑菌劑耐受能力極強的品種,讓抑菌劑的效果風光不再。 那麼,對於這些聲稱具有長時間抑菌作用的洗手乳,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期待,才算合理呢?首先沒有必要害怕,畢竟 FDA、IRAC 等相當靠譜的專業機構並未對其安全性提出警告,大可放心的使用。同時,也無需寄以過高的期待,因為洗手乳畢竟不是藥物,其審批過程無需提供像藥物那樣嚴格、完整的實驗數據,其效果也未必有宣傳的那麼好。總之,洗手這事,態度、意識比洗手乳更為重要。
參考資料: Wiki: Triclosan FDA Taking Closer Look at 'Antibacterial' Soap FDA:Triclosan: What Consumers Should Know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esticide Program Residue Monitoring 2003 Wiki: 2-Phenylphenol Wiki: Chloroxylenol IRAC: AGENTS CLASSIFIED BY THE IARC MONOGRAPHS, VOLUMES 1–109 Wiki: Triclocarban 洗手液真的含化學物質致癌嗎 專家稱不靠譜 轉載自果殼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