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0, 2015

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 經痛 遠大於 子宮內膜異位 !!!! 嚴重需摘除子宮

子宮肌腺瘤與子宮肌瘤 張明揚醫師 子宮肌腺瘤、子宮肌腺症、子宮腺肌症等,都是同一個疾病的不同表現與翻譯。子宮肌腺症是子宮內膜由子宮腔內直接穿透進入子宮肌層,而在子宮肌層內衍生出新的子宮內膜組織好像子宮內膜異位之於骨盆腔內因此友人稱子宮內膜異位為子宮外異位,而子宮肌腺症為子宮內異位。 子宮肌腺症與子宮內膜異位可以在同一個人同時發生,也可以分別發生,一般的情況是內膜異位的人較易併發子宮肌腺症,但許多子宮肌腺症的人卻較少發生內膜異位,此原因可能因其發生的機轉不同所致。子宮肌腺症在子宮肌層內的分佈是散在性的,用台語來表示很貼切,叫做〝散瘤〞(腺瘤)有如拿一把沙往地上一撒,沒有明顯的範圍。反之,子宮肌瘤則不同,子宮肌瘤是子宮肌層的某一個細胞發生了突變,這個細胞慢慢地生長形成一因硬梆梆的肌肉瘤,這個肌肉瘤與旁邊的組織涇渭分明,就好像把一粒珍珠硬生生塞入子宮內部一樣。 子宮肌腺症雖然是散的,但其組織如果發育快速,也會在某處形成群落,有點像子宮肌瘤,但這個集中區與周遭的組織邊界不明確,就像沙灘上某處的一個沙堆一樣,此處稱為子宮肌腺瘤。 子宮肌腺症(瘤)的症狀與子宮內膜異位者相似,因為子宮內膜在月經期會分泌大量的CA-125與子宮收縮素(前列腺素)乃造成子宮劇烈的收縮,而產生厲害的疼痛子宮肌腺症的內膜乃直接與子宮基層相接攘,所造成的收縮效應可說數倍於子宮內膜異位,因此其經痛程度也可達數倍,CA-125的濃度也可達數倍。子宮肌腺症的經痛可說是集所有經痛之大成。子宮肌腺症女性的經量並不如子宮肌瘤者多,其原因也在於收縮力實在太強,讓月經很快便止住;但如果內膜在子宮肌層內的分佈不平均,造成子宮收縮不完全,則經量會反而增多甚至滴滴答答個不停。 子宮肌瘤患者的經量便如上述的情形一般,如果收縮完全,或肌瘤佔據了子宮肌層的範圍不大,則經量不大;反之,如肌瘤影響了收縮的均衡性則經量大增且不止,但肌瘤組織因不會分泌前列腺素,相對的也比較不會經痛。CA-125的值也多在正常範圍;痛經又有子宮腫瘤的小姐可用這幾個稍作判斷。 子宮腫瘤,還是需要超音波初步診斷,子宮的超音波以經腹部檢查較能有完全的影像。經陰道的超音波可觀察卵巢的細部以及子宮腫瘤和子宮肌層、子宮內膜的關係,但因範圍不夠廣,當無法判斷腫瘤的確切大小與位置,最理想的還是腹部先照全景,再由陰道觀看細節。腫瘤的位置確定後,需檢視其與周遭組織的關係,肌瘤的邊界比較明確,可看出一團明顯的腫塊,肌腺症則看不到腫塊,但子宮肌層明顯增厚,以此可大致分辨肌瘤與肌腺症。肌腺瘤則困難得多,肌腺瘤也會形成腫塊,雖然邊緣不明確,但勉強看也稍稍分辨得出,如此與某些邊緣不太清晰的子宮肌瘤容易混淆。此外如子宮肌瘤不止一個(多發性肌瘤)的話,邊緣或外觀便不如單一肌瘤清楚,也不易與腺瘤分辨,此時便造成選擇治療方式的困難。 子宮肌瘤的原因單純,治療也簡單,且大多數不需要切除子宮,復發率小,很少需要追加藥物治療子宮肌腺症則相反,手術無從切起(因是〝散在〞性的),最好的療法是切除子宮,若部份切除,復發性很高,常需要追加藥物療法,有的甚至需要終其一生服藥,直到更年期。子宮肌腺症的治療其困難可想而知。而在手術前診斷出肌瘤或肌腺瘤常可影響手術的方式與成功率,甚至決定手術之需要性。

英文名稱: Endometriosis 中文名稱: 巧克力囊腫  名詞解釋: 正式的名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瘤,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變化。其原因為原本應存在於子宮內的子宮內膜跑到卵巢部位生長,隨著每個月經週期荷爾蒙的變化,這些異位的子宮內膜每個月也會出血,出血不像正常月經般能流出體外,而留滯於卵巢內;類似巧克力,因此稱為巧克力囊腫。

英文名稱: endometriosis 中文名稱: 子宮內膜異位症 名詞解釋: 是指子宮內膜的細胞離開子宮腔,散佈在骨盆腔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在卵巢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瘤(亦稱巧克力囊腫)、或直接侵入子宮肌肉層形成子宮肌腺瘤。

磨人的子宮肌瘤 留不留? 子宮肌腺瘤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 女性生理期經血量多、嚴重經痛,未必都是子宮肌瘤作祟,還可能是「子宮肌腺瘤」。 子宮肌腺瘤又稱子宮腺肌症,成因是子宮內膜組織侵入子宮肌肉層,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這些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與正常子宮內膜一樣會在月經期出血,血液和剝落碎片會在子宮壁腺體中累積,導致子宮壁腫脹,隨著子宮壁越來越肥大,接著出現經血量增多甚至帶有血塊、經期拖長的症狀,嚴重時也可能導致貧血。 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瘤看似容易混淆,但在超音波檢查影像上可以分辨,子宮肌瘤組職有明顯的範圍邊界,因此,手術切除肌瘤時,可以將整個腫瘤病灶組織清除乾淨,較不會傷害到周圍正常肌肉組織;但子宮肌腺瘤不是單獨的腫瘤,難以用手術切除乾淨,保守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嚴重的話就只能摘除子宮。 shutterstock 161458697s 阮女士到婦產科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不禁向醫師抱怨說:「老人家說結婚以後,經痛、經血量太多的困擾就會消失,為什麼我都37歲了,每個月還會受這種折磨?」醫師建議她順便做一下超音波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顯示她的子宮內腔有一顆78公分大的子宮肌瘤,而且未來還有可能變大,讓她猶豫是否要開刀切除。

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就是從子宮壁的平滑肌長出的肉瘤,其實大多數女性並不會察覺有何異狀,通常要等到肌瘤長大到可以從肚皮上摸到腫塊,或體檢時被意外告知長了「子宮肌瘤」,才會偶然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還好,子宮肌瘤大多是一種良性腫瘤,並不容易因延遲診斷而轉為惡性腫瘤。

一般人所說的子宮肌瘤,依據生長的位置,可概分成3大類型:

(一)漿膜下肌瘤:從子宮平滑肌肌層往腹腔生長,通常臨床症狀較不明顯,可能要長到相當大,壓迫到附近的膀胱、腸子等器官,才會出現症狀,如頻尿、解尿困難、腸阻塞、便秘、腹部摸到腫塊等。

(二)黏膜下肌瘤:往子宮內腔生長,最明顯的臨床症狀為經血量多,嚴重時會造成貧血。

(三)肌肉層肌瘤:位於子宮平滑肌肌層內,長大後可能往內或往外擠壓,所以上述二大類肌瘤出現的症狀都可能發生。

子宮肌瘤導致經血量大 可能造成貧血 子宮肌瘤有大有小,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成長為較大的肌瘤,一般而言,5公分以下的小肌瘤不太會出現不適症狀。臨床上,20歲女性幾乎沒有症狀,發病者較少,至3040多歲時才開始顯現症狀,過了更年期後,子宮肌瘤會慢慢萎縮,發病機率又下降。因此,醫學界認為子宮肌瘤與女性荷爾蒙的長期刺激具有關連性。臨床上,前來求治子宮肌瘤的婦女,以經血量大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嚴重者甚至造成貧血,判斷方法是抽血檢驗血紅素含量,若低於11g/dL即是貧血,因體內血氧供應不足,而產生臉色蒼白、體力變差、容易疲倦、呼吸急促等現象。在藥物治療方面,若是症狀輕微者,可依照醫師指示服用低劑量避孕藥,達到抑制子宮肌瘤變大的效果。由於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組織剝落,內含微血管跟著剝離破裂出血,醫師通常會開給鐵劑、加強子宮收縮藥物和止血劑,同時加強造血和減少出血來改善症狀。如果血紅素含量仍然未見提升,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是否開刀切除 視情況而定 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是否一定要開刀呢?考量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期待、不適症狀是否已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藥物治療是否足以解決病患困擾、是否還想要懷孕、肌瘤的位置與大小、患者年齡、是否懷疑惡性腫瘤等。婦女若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或症狀不會影響日常作息,就沒必要採取積極性治療,每3個月至半年追蹤子宮肌瘤變化即可。基本上,還想要懷孕的女性可考慮僅切除子宮肌瘤,術後仍保有子宮功能;對於不想懷孕又擔心復發的女性,則可以考慮摘除子宮。不過,子宮肌瘤若大到十幾公分以上,切除肌瘤手術過程中可能引發較大量出血,醫師通常會建議在術前23個月,每個月注射一次停經藥物,待子宮肌瘤縮小後再動手術。至於子宮肌瘤是否容易復發再生,因個人體質而異,一般而言,越年輕、肌瘤長越多顆的女性,復發率越高,占所有子宮肌瘤患者的10%以上。育齡婦女動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最好等3個月至半年,待復原後,再計畫懷孕生子。全子宮摘除者則需要休養一個月,再恢復日常勞動。

剖腹生產不能一併切除子宮肌瘤 有些孕婦希望藉由剖腹生產時,順便切除子宮肌瘤,一併解決後患,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可行,因為臨盆產婦的子宮變大,子宮肌瘤也會撐大,此時整個子宮血流量大增,生產時順便進行切除子宮肌瘤引起大出血的風險太高了!醫師建議,等產婦產後6週,惡露排淨,再來檢查子宮肌瘤大小變化,評估是否還需進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比較妥當。

子宮肌瘤突然變大要小心 婦女得知體內長了子宮肌瘤時,應以不憂不懼的平常心來對待,一方面多數患者沒有症狀,另一方面子宮肌瘤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並不高,所以醫師通常使用超音波追蹤子宮肌瘤變化。但超音波無法確定子宮肌瘤為良性或惡性,若發現陰道有不正常出血,或子宮肌瘤在12個月內突然快速變大,就要警覺是否為惡性腫瘤。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婦女的子宮肌瘤雖然會漸漸萎縮,但有極少數的人肌瘤反而變大,這時也必須懷疑是惡性腫瘤的可能。

Adenomyosis(子宮肌腺瘤) 李昭男醫師  子宮上長腫瘤,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疾病,而子宮肌瘤便是一種常被診斷的子宮良性腫瘤。除了子宮肌瘤以外,子宮肌腺瘤也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子宮良性腫瘤,但它卻常常和子宮肌瘤混為一談,並未特別被人們所重視。 子宮肌腺瘤,是由於子宮內膜的腺體和基質,不正常地往子宮肌肉層內增生所造成,而子宮肌瘤,則是由於子宮肌層內的平滑肌增生所形成,故兩者的本質上,就不一樣。換另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說的話,其實子宮肌腺瘤和我們大家平常常聽到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反而有著相同的來源。一般我們所指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是子宮內膜的組織,異常跑到子宮外著床增生所造成,其中最常見的地方是發生在子宮表面、卵巢、腹膜、腸璧上等等。而子宮肌腺瘤則是子宮內膜組織侵入子宮肌層所造成,其分別只不過是前者是發生在子宮外,而後者則是侵入子宮肌層。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子宮內膜異位症三者雖各有不同的發病原因及位置,但是臨床上,三種疾病常常是會合併發生的。 子宮肌腺瘤的臨床症狀,一般而言大多發生於40歲以後,但年輕的婦女也是可能發生。最常見的問題是經痛,子宮肌腺瘤所引起的經痛,一般在月經要來的前一週便開始發生,而且症狀會持續到月經結束後才停止,所以時間持續相當的久,常常會造成病人極度的不適而求醫。另外也常常造成月經過量,不但月經的量多,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較長。比較少見的症狀,則可能引起性交疼痛,以及解便困難等。值得慶幸的是,大部份的子宮肌腺瘤是沒有症狀的。 子宮肌腺瘤的診斷並不容易,除前面提到的一些臨床症狀可供參考外,我們還可以從個方向來幫助診斷。

(1) 觸診:一般可以摸到一個柔軟且增大的子宮,如同早期懷孕的子宮一般,當   然要先排除懷孕的可能性。另外,在內診時,亦可發現子宮有壓痛感,特別   是月經期間,這種疼痛更加明顯。

(2) 超音波:超音波除了可以提供子宮大小、腫瘤形態以供診斷外,另外都卜勒   超音波更可以測得血流量,以便和子宮肌瘤做一鑑別診斷。一般而言,子宮   肌瘤內的血液流速較緩,而子宮肌腺瘤則流速較快。

(3) 卵巢腫瘤指數(Ca125):在子宮肌腺瘤的患者,可能會異常升高,可和子宮

  肌瘤做鑑別診斷。 對於子宮肌腺瘤的治療,則是要針對臨床的症狀而定,像止痛藥、避孕藥、黃體素都是常被用來治療的藥物。若是症狀嚴重,而且並不想再懷孕時,便可以考慮開刀做子宮切除術。


 

 

Source: 【2014/05/11 聯合報】@ http://udn.com/




Source: 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