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謊言.假論文:楊泮池的發達之路 陳良榕/程晏鈴 2017-04-11 天下雜誌620期 論文造假,是個人鬼迷心竅,還是一場集體犯罪?一個校長的辭職,讓國家兆元產業夢醒?以楊泮池為核心的「學閥」,如何能把持國家經費分配?最後卻讓台灣的生技大夢,成了謊言重重的荒謬戲碼,甚至被韓國5年反超?2016年11月10日早上9點半,台大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正琪等人,屏息聽著電話彼端一個邊啜泣邊道歉的女聲。「琪姊……那個時候我一直做不出來,先拿妳的圖去代表,後來就一直沒有換下來……」 「那時候真的把我逼急了,做出這樣的事情,我真的很抱歉。」聲音來源是她恩師、台大毒理所教授郭明良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查詩婷,也是張正琪的小師妹。查詩婷說,她已經當了6年博士後研究員,卻苦無突破,才「鬼迷心竅」,將實驗結果套用張正琪舊論文的照片。這篇造假論文,聲稱找到大腸直腸癌新藥的開發途徑,因此刊登於2016年8月號的《自然細胞生物學》,這是該領域最頂尖的期刊之一。這篇論文,以及之後陸續在匿名爆料學術網站PubPeer被爆出的十多篇郭明良實驗室涉造假論文,引發一場台灣史上最嚴重的學術風暴。台大毒理所教授郭明良一路受校長楊泮池提攜,當他發現楊泮池列名的造假論文被揭發,便迅速宣布辭職。台灣學界的國際聲譽,也因此受損。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出版的期刊《mBio》,更將台灣與中國、印度列為3大「爭議論文偏高的國家」,甚至有台灣學者被期刊要求提供「誠信說明」。 之後,包括台大醫院中生代菁英─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譚慶鼎,都因列名造假論文,而受到拔除行政職等輕重不同的處分。實驗室負責人、當時借調擔任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的郭明良,以及張正琪都被台大解聘。而查詩婷是唯一坦承造假的當事人。更令人訝異的是,科技部事後認定的11篇造假論文,台大校長楊泮池竟有4篇列名共同作者,其中一篇更擔任責任不輕的第二作者。但台大的內部調查結果,卻認定楊泮池沒有責任。4個月後,在外界激烈的批評聲浪下,一樣伴隨著哽咽聲,台大校長楊泮池揮淚宣布「不續任校長」,也就是校長任期到今年6月為止。台灣大學創校100多年以來,第一次以學術倫理理由開除教授,第一次有校長「辭職」。由於楊泮池是生物醫藥國家型計劃(NRPB)的總主持人,郭明良曾任國科會(科技部的前身)生物處長,兩人均是推動台灣生技產業的要角。另一種質疑聲開始浮現。過去15年間,政府總計投入343億台幣的龐大生技醫藥計劃,「為什麼會催生了一堆假論文,卻沒有一個能夠上市的新藥?」台大公衛系教授季瑋珠質疑。她也是醫學系畢業,是差楊泮池5屆的學妹。要了解學術造假風暴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會延燒到要全面檢討生技產業?這可得從楊泮池的「發達之路」說起。
發達─少年得志的楊泮池 至截稿前,楊泮池仍不願接受《天下》專訪,但他曾在幾年前一次校內演講,講自己的學思歷程。主持人、前台大副校長陳泰然當時這樣介紹楊泮池,「你有沒有看過一個老師,在每個領域都非常傑出,又會教書、又會看病,又會做研究?」 楊泮池是胸腔科名醫,44歲就當上內科部主任,在講求輩分的台大醫院算是「少年得志」,他更是天才型學者,曾連得3次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在2006年,他獲選為中研院院士。他與學生相處融洽,也得過教學傑出獎,甚至在他宣布不續任後,台大學生會、台大研究生會各自發表聲明支持校長。「楊泮池把學生搞得服服貼貼,」季瑋珠說。他平時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演講時,只有在說到30多年前,他在內科當住院醫師的精彩經歷時,露出一絲得意表情。當時超音波診斷技術剛引進台灣,教科書寫明,超音波無法用在充滿空氣的肺臟。但他發現教科書寫得不對,因為胸腔科病人,多半肺部有積水、硬化或其他病變,這些在超音波之下一覽無遺。傳統醫療方法只能發現3公分以上的腫瘤。楊泮池靠著不斷精進的超音波技術,卻可以找到更小的腫瘤,因此救了不少人。當時才30歲不到的楊泮池,竟因此改寫全世界胸腔科的看診指引。「我後來寫了3、40篇文章,全世界胸腔科醫師都要學,」他演講時說。
算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 然而,楊泮池當時的同儕,卻對這段經過有截然不同的解讀。「他超級聰明,眼光很銳利,知道什麼東西是他要的,什麼是他不要的,」一位曾與他一起在腸胃肝膽科受訓的學長說。台大在1975年首度引進超音波,日後的肝病權威許金川,常帶領一群學弟孜孜不倦地研究到半夜,當時在腸胃科當總醫師的楊泮池也是其中一員。沒想到幾年後,楊泮池竟然選擇轉到冷門的胸腔科當主治醫師。這在台大內科掀起一陣茶壺裡的風暴。「每個人都很生氣,我花時間栽培你學超音波,結果你跑到胸腔科去,」那位學長也忍不住激動起來。若留在人才濟濟的腸胃科,楊泮池只能跟在許金川、陳定信後面當小學弟。但他帶著當時最尖端的診斷技術到胸腔科,馬上做出震驚醫學界的表現。「不得不佩服他投資的眼光之準,我們都覺得這個人好厲害,他知道什麼是最關鍵的東西,哪裡他最有可能出頭,」楊泮池的學長說。接下來,楊泮池果然在台灣生技業的萌芽期,站上關鍵位置。1988年,海外院士吳成文回中研院籌設生醫所,而楊泮池因緣際會地成為吳成文第一個本土博士學生。吳成文野心勃勃,希望在台灣打造世界級的生技實驗室,從美國邀請各領域的華裔傑出學者回台指導,每人待3個月。結果受益最多的是楊泮池,他跟著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吳忍學細胞培養,跟下一個專家學化學染色,接下來又有單株抗體和免疫學家、影像學家陸續加入。「每個人都待3個月,把他們最強的教給我,因為只有我一個博士生,」楊泮池在演講時笑著說。在中研院受過扎實基礎醫學訓練的楊泮池,堪稱典型的「醫師科學家」(physician-scientist)。
升等─醫師兼研究 愈來愈難 當楊泮池要問鼎台大內科部主任時,吳成文卻勸他作罷,擔心他為了行政工作而誤了研究。楊泮池則胸有成竹地回答老師,「我可以啦。」他擔任內科部主任時,甚至還受另一位師長、現任副總統陳建仁之託,到台大醫院隔壁的教育部兼任科技顧問室執行秘書。他也沒耽誤醫師的看診正職,明星林志玲2005年被馬踢傷肋骨,由楊泮池擔任主治醫師。 因此,每回有部屬、學生抱怨當主管太忙無法做研究,他就會舉出自己的例子,板起臉要部屬「不要找理由了」。現在看起來,像楊泮池這樣「二刀流」、甚至「三刀流」的醫師科學家,即便是最菁英的台大醫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 至少,胃癌名醫、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就做不到。林明燦以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的妹婿身分,為外界熟知。這次論文造假事件,這位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竟然在4篇出自郭明良實驗室、分別在2007年到2016年間登上知名國際期刊的造假論文,掛上責任最重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台大調查小組訊問林明燦時,他竟對某篇自己掛名第一作者的論文內容一問三不知,調查小組才發現,該篇論文只是將郭明良實驗室一位已畢業碩士生的學位論文改寫發表。「林明燦掛第一作者,但什麼都沒做,這在我們領域裡面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阮麗蓉說。豪門名醫、啟人疑竇的「合作關係」,不免令人聯想到不久前爆出的「買論文」案外案。媒體取得了一份資料,是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嚴孟祿,12年間匯了近700萬台幣給郭明良的匯款紀錄,被質疑是換取論文共同作者的「代價」。(編按:嚴孟祿指出是借款)「這是制度的問題,特別是台大醫院,」一位出身台大的私立大學醫學院院長表示,在台大舉校衝SCI的風氣下,醫學院對教授升等的研究品質要求愈來愈嚴,「從質到量都要求,唯一沒要求的是『真』,就變成醫師為了升教授,在研究方面不擇手段,甚至用買的,」他說。「醫師要看病、巡病房、動手術,還要做研究,」阮麗蓉說,「兩種非常高壓的工作,擠在一個人身上,就可能讓某些人鋌而走險。」而且,台大醫學系大老、內科特聘講座教授陳定信也指出,現在台大醫師的臨床工作量比過去多出不少。「我們把醫師操得太緊了,」他說。例如,他當年當主治醫師的時候,平均患者住院日是20天,現在是7天,光是病人翻床率就3倍,「只有算這個喔,還有其他很多的(新增工作量),我前年跟(現任台大醫院院長)何弘能說,你要多請醫師,他答應多請100個,但100個還是不夠。」他舉例,美國最好的前20%醫學院,教授每年只有2個月需要開刀、看診,其他10個月做教學跟研究,「他們有很多人,我們是1個人當5個人在用,都過勞了。」5年前,在台大副教授任內離職的著名基因專家、禾馨婦幼醫院執行長蘇怡寧也批評,台大醫師的升等要求根本是「不食人間煙火」,結果便是「大家一起追求表面功夫」。他認為,林明燦的狀況,並不是個案,因為不少醫師真的連寫論文的時間都沒有。「醫師科學家」陳定信的上任,從此確立了台大濃厚的研究風氣。今日台大醫師的「濃厚研究風氣」,始於2001年接任醫學院院長的陳定信。他設定正式規格,要求副教授升教授,教學、服務與研究成果要「具備國際聲譽」;助理教授升副教授必須是「國內領先」。台大醫師升等的難度從此大增。身為台灣當代最傑出的「醫師科學家」,陳定信的理想,是希望醫師看診時遇到的難題,能自己到實驗室找答案,發現新療法。他常教誨後輩,看診醫好的病人頂多千百個,但研究找出新療法,可救上萬個。「但這只是個理想,」季瑋珠說。 陳定信想培育的,是兩者兼顧的「二刀流」教授,但到了現實面,升等決戰點往往只是其中一把刀──研究。 「教學跟服務很難打分數,可能(好壞)就差1、2分,」他說,「但是研究就好的90分、很差的就70分,比較容易拉開。」加上近年醫院的看診工作量大增,因應而生的新模式,是醫師去找基礎研究的實驗室合作。「其實(基礎研究的)老師們也不願意,因為這些醫師也沒時間去做實驗,老師還要另外找學生協助,因此他們大部份都敬謝不敏,」另一位中研院院士、台大臨床醫學所教授陳培哲說。另一位出身台大的醫界大老便嘗過苦頭,「這些基礎的老師都看不起臨床醫師,」當年他想找一位研究細菌的學者合作,結果那位學者告訴他,先洗完實驗室水槽的髒瓶子再談,「我當時已經是副教授了耶!」但郭明良不一樣,他積極與醫科博士生、醫科教授合作。前述大老曾送過醫師學生到郭明良實驗室。郭明良告訴他,「你們教授很忙,就把學生放在這裡,我會好好督導他,」這位大老回想,「我當時真的很感謝他。」 他的學生白天在醫院看門診,晚上還要到實驗室工作。郭明良也親力親為,每一個實驗圖表都要親自看、分析結果。學生雖然認真,但因郭明良要求,論文得被一流期刊接受才能畢業。那個學生最後念了5年拿到博士,筋疲力盡之下,從此放棄學術,轉去念醫院管理的EMBA。
棄保─為什麼他要忠心「護主」? 去年11月10日上午8點,學術爆料網站PubPeer出現新留言,指控由張正琪為第一作者、刊登在2006年《國家癌症機構期刊》論文圖片造假。這篇文章的出現,迫使已在永和家中坐困愁城數日的郭明良下了決定,他告訴舊日學生張正琪,「不行了,JNCI這篇有楊P的名字(第九作者),」他要辭職,保護楊泮池。11日下午6點,郭明良與張正琪一起進了台大校總區行政大樓2樓的校長辦公室。楊泮池與主秘林達德,已在裡面等待。 張正琪回憶,不久,楊泮池走出辦公室,吩咐一位秘書查一下郭明良的退休年限,回來跟郭明良說,「你就辭一辭,我會幫你安排藥廠的工作。」(編按:主秘林達德與郭明良都否認安排工作這段對話)當時已借調去當高醫副校長的郭明良,與楊泮池關係究竟多密切?為什麼郭明良需要這樣「忠心護主」?楊泮池2007年選上台大醫學院院長。郭明良是他指派的6個副院長之一,兼任研發分處主任。 2年後,郭明良借調到國科會擔任生物處長(一位醫學院教授指出,是楊泮池的推薦)。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阮麗蓉查出郭明良擔任生物處長的3年期間,楊泮池來自國科會的研究經費暴增,2011年達3.5億台幣,2012年約1.8億台幣,遠高過其他年度。其中包括,2012年開始,每年撥3500萬台幣經費、5年總計1.75億台幣的跨國頂尖癌症研究中心,也由楊泮池擔任主持人。而郭明良自認,該計劃是自己生物處長任內的重大成就。阮麗蓉表示,楊泮池的研究經費,在郭明良任職期間達到明顯的高峰,「中間是不是有對價關係?這是政府(接下來)該查的,」她指出。 雖然楊泮池與郭明良兩人都表示,雙方只是單純的基礎與臨床醫學的合作,由楊泮池的實驗室提供肺癌細胞株,供郭明良使用。但知情人士則稱,兩人關係是「策略聯盟」。(責任編輯:李郁欣)
學閥—— 分配資源、派系亂鬥 有段時間,郭明良年年申請教育部的國家講座都沒上,那是全國位階最高的學術獎助。有一回,他向同事吐苦水說一直落榜,實在不想再申請了,「但是楊P叫我繼續申請。」一位國家講座的評審指出,是楊泮池提名郭明良,而郭落榜的主要理由,是評審們覺得他的研究「怪怪的」,「這個人怎麼什麼都能做,但他到底做了什麼重要的貢獻?也沒有。」去年底,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團隊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新療法登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他去問楊泮池,能不能登11月的台大校訊電子報。但楊泮池回答他,要先刊郭明良登上去年8月號《自然細胞生物學》的研究。 這篇,其實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第一篇被踢爆的造假論文。台大校訊還以頭條新聞介紹,稱之為「台灣癌症研究發展之重要結果」。事發之後大為難堪,只好趕緊撤下。若將眼光抽離白色巨塔、甚至離開台大,會發現,過去幾年,楊泮池的影響力已超出台大範圍。他與陳建仁輪流擔任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總主持人,從2011年到2016年間,總計110億台幣,是近來台灣最大規模的研究計劃,主導數百個優秀學者的研究重心。 而且,當時負責通過該計劃的,正是時任國科會生物處長的郭明良;背後的總體規劃召集人,則是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是他拍板,讓之前的兩大國家計劃──基因體醫學跟生技製藥計劃,合而為一。而且,陳建仁也曾出任國科會生物處長,較郭明良早12年。他曾在總統選舉的演講指出,這3個生技國家級計劃,均始於他在國科會任內的規劃。在季瑋珠眼裡,這幾個人的組合,構成近來台灣學界勢力最大的「學閥」。「他們這群人定義了什麼叫做優秀,誰能拿到資源,他們是資源分配者,」季瑋珠說。 季瑋珠曾在2011年投書媒體,抗議國科會撥給學者的自由型研究計劃經費大幅縮減。她並質疑,是因為經費集中在「某些大戶及其子弟兵」,以及其掌握的「國家型科技計劃」。當時得到不少學者附和。 《天下》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出台大醫學院全部212名正教授過去擔任主持人的研究計劃總經費。楊泮池與大弟子、台大醫技系教授俞松良分居第一、二名,分別拿到11.2億台幣、3.7億台幣,遠高於每個教授平均的5321萬台幣。「如果真的卓越,我們也沒話講,但是這麼多年來,他們也真的沒有卓越啊!」季瑋珠說。 楊泮池宣布不續任台大校長之後,第一次公開露面,正好就是3月下旬,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的結案會議。當初信誓旦旦要投入百億「做新藥」、「創造下一個兆元產業」。但楊泮池介紹的計劃主要成果───10個新藥,僅有6個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而且儘管私下多次招商,但國內外藥廠承接的意願也不高。「很不願去批評啦,但是以結果論,就是不成功,」曾任食藥局長的陽明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說。15年了,歷經3個大型國家型計劃,新藥發展的成果至今是「只有零星安打,1分未得」。要了解原因,可回到11年前,從郭明良位在台大基礎醫學大樓5樓那個狹窄的實驗室。台大醫學院長年以來因「近親繁殖」造成的積弊,在歷經論文造假風波後,還有辦法掃除嗎?
騙局—癌症神藥,謊言製造 2006年3月,台大召開記者會,由當時校長李嗣涔陪同郭明良一起宣布登在癌症領域最頂尖期刊《癌細胞》的研究成果。領先全球找出造成腫瘤轉移的關鍵標靶─血管生長因子受體(VEGFR-3),並找出能抑制該受體的化合物。可望造出抑制癌症腫瘤生長轉移的新型標靶藥。 台灣竟有團隊,在開發一個療程動輒上百萬的癌症標靶新藥!各大媒體大篇幅報導之下,郭明良實驗室聲名大噪,甚至常有民眾打電話來買「癌症神藥」。郭明良因此2年後得到教育部的國家學術獎。他尋找VEGFR-3的事蹟,也寫在不久之後台大出版的《台大的科學家故事》當中。當時40多歲的郭明良,儼然成為台大新竄起的明星教授。當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陳建仁要求參與國家型計劃的學者,必須將研究目標放在開發新藥,他也端出與交大應用化學系合作,針對VEGFR-3,「抑制腫瘤細胞轉移和成長」的標靶新藥Nstpbp 253。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郭明良與交大合作的新藥開發計劃,於2007到2010年間,申請了5個國科會計劃,共花費1977萬台幣。記者會、學術獎、昂貴新藥的商機,這個台灣之光即將誕生的成功故事,卻是建構在一個大謊言裡。 這篇2006年的《癌細胞》論文,被教育部、台大認定造假。而且,由於楊泮池在這篇論文掛名第二作者,成為輿論猛烈攻擊的焦點,讓他不得不宣布不續任校長。郭明良的標靶新藥Nstpbp 253,最後也無疾而終。但這個由「謊言」製造出來的新藥,卻被列為生技製藥國家型計劃的成果之一。 事實上,業界對於「學者製藥」一事,信心不足,也成為藥廠對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產出的新藥,望之卻步的一大原因。 張正琪是本次涉入學術造假、目前被台大校評會懲處最重者,包括解聘、5年不受理教師資格申請等。她因此頻頻開記者會爆料、遞狀申告,直到楊泮池宣布不續任才作罷。
失控─裙帶+玩票,誰來負責? 另一個衝擊,則是因為本次牽連學術造假案的人,從楊泮池、郭明良以降,清一色都是國產博士。阮麗蓉認為,會衝擊國內外學界對本土醫學、生技教育的評價,「覺得國外訓練還是比較扎實。」一群台大博士聚在一起,還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天下》採訪郭明良的學生、也被解聘的張正琪時,她常提到一個名詞「Inbreed」(近親繁殖)。因為郭明良實驗室成員,多從研究助理、博士、博士後,甚至到成為台大教授之後,都以醫學院五樓的毒理所實驗室核心,密切合作。「我們都是inbreed,」她說。 這其實正是為什麼台大醫院這個「白色巨塔」密不透風、成效不彰的成因。不少台大教授透露,之前就覺得郭明良實驗室的結果,「怪怪的」、「好得太離譜」。但因為都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學長、學弟,而沒有進一步去深究。這也是為什麼楊泮池涉入學術造假風波,而引起全國譁然時,台大醫學院卻是異常地一片死寂,沒人公開敢對外發言的主因。當國家生技政策的主導者,清一色都是學者、中研院院士,也都是台大畢業,也都是師生、朋友,也陷入近親繁殖時,決策的盲點,就很容易被忽視。例如,早在7年前,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將開辦時,著名學者、長庚大學生醫系教授周成功(現已退休)便為文《國王的新衣》指出,這是個「還沒開始就注定失敗的計劃」。他預言精確得令人讚嘆:「讓鬆散的學界去模仿藥廠的運作模式,在缺少任務導向的工作紀律與規範下,只會產出一些不痛不癢的論文和賣不了價錢的專利」、「這些不是院長就是校長、不是校長就是所長的學界菁英,全職的投入尚且不能保證成事,何況多數人只是『玩票』,沒有人需要為計劃的成敗負責」。台灣學術圈要重振聲譽、生技產業要大破大立,就得打破近親繁殖,才能揭穿「國王的新衣」。(責任編輯:李郁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