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7, 2017

(國際醫療) 台灣 應獎勵 賺外匯能力


醫療新南向要搭配觀光效益 20170407 林士清 醫療服務新南向可謂新南向政策的一大亮點,醫療產業的「南下」概念並非是至東南亞或東協國家開設醫療機構,而是吸引這些地區的民眾「北上」來台灣治病或做醫美等,發展這種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國際醫療業務,眾多東協國家高階行政官員來台接受醫療服務,醫療新南向應當結合企業與醫療單位進行跨域交流。事實上,台灣整體醫療供給早已過度的狀態台灣徒有全亞洲領先的醫療技術和團隊,卻無法賺到每

年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汶萊等國之國際病人醫療消費,醫療服務新南向需要細緻的政策規畫,強化台灣醫療服務在東協市場的品牌競爭力。台灣推動國際醫療已經好幾年,但是始終成效不佳,許多人將原因歸咎於政府沒有協助、醫療機構缺乏國際行銷能力、一條龍的整合性配套不足及語言能力欠缺等健保制度實施多年以來,因為制度的引導,鼓勵大型醫院升級為醫學中心,讓大者愈大,而扮演基層照護的中小型醫院診所則持續萎縮,但整體醫療供給早已過度。習慣了國家提供的健保資源,就沒有鍛鍊對外擴展的能力,就像一家企業空有生產能力,卻沒有行銷能力,還是無法生存。台商在日益蓬勃東南亞市場仍是以降低生產成本的製造業思維,忽略東南亞地區中產階級的消費力道,除非已在供應鏈中、上游的業者,對當地市場嗅覺不敏銳或缺乏對當地動態行銷的認知,是以,台灣的服務貿易相較南韓,在此一區塊顯得弱勢。醫療合作可透過當地基礎建設以及在當地設實體店面,打造品牌及銷售產品,打破現行許多產業業者一次性、單打獨鬥的方式進行市場布局。尤其政府在分配醫療支出資源時,可考慮將擴展國際醫療、賺外匯能力納入獎勵,搭配相關辦法,以減少健保支出並提升照護品質,讓業已高度競爭的醫療體系增加營收能力。因此,醫療服務新南向應該有戰略步驟的執行、搭配細膩商業模式及整套的計畫執行方能成功。事實上,發展國際醫療既能降低醫療機構間的高度競爭,紓解健保財務壓力,更可吸引國際顧客帶來經濟效益,該經濟效益絕對不是只有醫療收入,更包括病人進行醫療旅行過程所需的各項需求,病人本人及陪同家屬的交通、食宿及觀光旅遊等消費,以觀光消費帶動百業的動能之一。將台灣的生技醫療產品拓展到新興市場,業者和政策需有開放思維,並與時俱進更新策略。關於引入的部分,包括來台接受培訓人員,及吸引東協金字塔頂端族群來台就醫,用醫療外交創建人脈關係台灣醫生質接去東協國家提供醫療服務,或是推動我國的醫材、醫藥輸出至東協國家,這有賴我國產官學共同合作政府有關單位每年有編列預算,培訓國外醫療人員關於鎖定目標市場試行區之行銷方式。由於東協各國國情不同,彙集國內學校與醫療院所力量,鎖定一個專科以及搭配其相關產品與服務鏈後,將完整的產業鏈引進而建立一套成功模式,提高雙邊合作可行性,並提供後進者未來經驗複製參考。最後,醫療服務新南向需要政府和業者須了解當地市場環境及消費型態,才能找到屬於台灣企業的商機。(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旺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