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5, 2017

生命接近尾聲 醫療決策交戰 (插管/灌食/嗎啡/安寧療護)


照顧末期病人的4大難題 張靜慧 2017-05-04 康健雜誌 拿著「氣管內管置入術說明書」,林女士猶豫了。母親已80多歲,多種慢性病纏身,頻繁進出醫院,身體愈來愈虛弱。這次又因為肺部感染而住院,呼吸很喘,醫生說需要插氣管內管幫助呼吸,但插下去之後會不會變成長期使用呼吸器,誰也不知道。插管會不會太折騰老人家了?但如果不插,是不是太早放棄了? 當生命接近尾聲,醫療決策格外困難。早做準備,才能讓病人少受點苦,家屬少一點天人交戰。

1.感染肺炎要不要插管?末期病人的免疫力低下,各種感染的機會增多,比如肺炎,往往成為壓垮病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肺炎可能是可以治療的,那麼病人呼吸困難時究竟要不要插管,維持呼吸換氣的功能?甚至是否接受抗生素治療?醫師認為這需要評估病人的整體狀況及預後來決定。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兆勳說,如果一個醫療處置對病人是好的,那當然要做,如果對病人不好,當然不做,但困難的是不確定它對病人好不好,這時可以考慮「限時治療」─先做,再評估效益。比如危急時先插管,如果治療兩、三週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增加痛苦,就可考慮撤除。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法後,撤除維生設備需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判定末期、一位最近親屬簽署同意書即可,彈性比過去大,等於有退場機制,可以設停損點,醫生、家屬都不會那麼為難。「撤除維生設備,幫助病人善終,也是一種作為,」淡水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黃銘源說。也建議醫療人員及家屬找機會詢問病人的想法。「盡早表達意願,到時家屬就能遵循,」蔡兆勳說。

2.要不要插鼻胃管灌食、打點滴?老一輩有「寧可痛死,不能餓死」、「不讓病人吃飽將來會變餓死鬼」等觀念,因此希望病人即使不能經口進食,也要用鼻胃管灌食,不能餓著。「這樣做,安慰了家屬,卻苦了病人,」新店耕莘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江維鏞感嘆。另一位醫師則直言:「臨終病人還插鼻胃管灌食,是滿足家屬的需要,而不是病人的需要」要不要用鼻胃管灌食,要考慮病人的餘命、對病情是否有幫助、病人的意願及能否改善生活品質等因素。

3.打嗎啡止痛會不會上癮或加速死亡?一位醫師透露,台灣人非常恐懼嗎啡,害怕上癮或加速死亡,病人寧願忍耐,也不敢用它來止痛、止喘,甚至有些醫生也不敢開嗎啡給病人,「裡面夾雜著對醫療糾紛的恐懼。」有的醫生在幫病人打嗎啡前,還把家屬都找來跟病人「道別」,深怕這一針打下去病人的呼吸就停。「大家誤會嗎啡了,」黃銘源解釋,嗎啡可以有效止痛、止喘,在醫師監控下使用,並不容易成癮,有時使用劑量增加,常是因為病情惡化、病人更痛,並不是因為上癮。跟所有藥物一樣,嗎啡也有不良反應,比如呼吸抑制(因此讓人誤以為會加速死亡)、噁心、頭暈、便秘等。蔡兆勳建議,用嗎啡之前醫師一定要跟病人和家屬詳細溝通解釋,並且澄清用藥的目的是減輕痛苦,不是安樂死,正確使用並不會加速死亡。「是疾病讓病人死亡,不是嗎啡。就算不用嗎啡,他還是會走。」

4.安寧療護就是「斷水斷電」,讓病人等死?聽到安寧療護,有些民眾擔心是不是什麼也不做,任由病人死亡。「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好好活到最後一刻,」安寧療護創始人桑德絲(Cicely Saunders)醫師道出安寧療護的真諦。「安寧療護不以治本(治癒疾病)為目的,因為這目標已經無法達成,因此要更積極減輕病人的身心靈痛苦,比如止痛、止喘、減少焦慮與恐懼等,把治標做到極致,同時也照顧家屬的身心,絕不是什麼也不做,」黃馨葆強調。「末期病人心靈的痛苦其實不亞於肉體的痛苦,但過去經常被忽略。安寧療護希望幫助病人同時減輕肉體與心靈的痛苦,享有平安和尊嚴,這才是善終,」蔡兆勳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