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1, 2018

劉秀枝: 現代影像技術的受害者


劉秀枝/做高階影像健檢 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2018-12-16 11:18聯合報 劉秀枝 70男士,10年前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肺有個0.5公分的結節,每年追蹤檢查,3年後結節增大至0.7公分,於是接受右中葉切除術,病理診斷是肺腺癌,不需後續治療。62女士,1年前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顯示有個0.9公分的顱內動脈瘤。動脈瘤破裂的機率雖然不大,但一旦破裂,可能危及生命。如要處理,是開顱手術把動脈瘤夾閉,或經由顱內血管攝影進行動脈瘤的栓塞?兩者均有風險。最後選擇開顱手術,動脈瘤順利夾閉,讓她不用為此憂心害怕。73女士,一年半前做腹部磁振造影,發現胰臟頭部有個2.5公分的囊腫,進一步的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顯示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囊腫(IPMN),有致癌的可能,一旦轉變為胰臟癌就很難治療。於是選擇經由腹腔鏡作「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病理報告並無癌細胞,但她術後卻常覺得倦怠、肚脹,且腹瀉,體重減輕8公斤,並出現糖尿病。這3個案例都是健康者自費接受高階影像健診(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意外地發現沒有症狀的病變,稱為偶發事件(incidental findings)。第1和第2個例子明顯從高階健檢受益,且手術成功。第3個例子因為擔心致癌,接受重大手術,卻沒發現癌症。然而,當初若決定長期追蹤,也可能導致焦躁不安,甚至憂鬱,可見抉擇並不容易。根據文獻,偶發事件的發生率隨年齡、儀器、檢查部位以及研究方式而異,例如胸部電腦斷層達31.1%,腦部磁振造影9.5%,而身體磁振造影12.8%,可見並不少見,但大都是良性,不需處理或只要定期追蹤,只有少部分可能有生命危險或是惡性,需及早處理或密切追蹤。但密切追蹤常造成醫病雙方的焦慮、另作更多檢查、增加醫療費用,因此2003年出現一個名詞「現代影像技術的受害者」(VOMITvictims of modern image technology。一般人接受健檢主要是針對癌症,希望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雖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抽菸、多運動)是預防癌症最好的方法,但還是有五成的癌症目前還找不到原因,因此需要靠篩檢,如健保提供的糞便潛血和乳房攝影檢查,但考量醫療資源有限,檢查項目無法完全符合每個人的需求。醫療儀器的快速進展與精進,加上不少健康管理中心的推動,高階健檢已是一種擋不住的趨勢。有癌症或某些疾病的家族史,或經濟能力允許的中老年族群,高階健檢有其優勢。只是當結果出現沒有症狀的偶然發現時,對醫師與受檢查者都是挑戰。要定期、長期追蹤?尋求其他進一步的診查?還是立即處理?又如何處理?醫師固然要對各種可能性加以分析並建議,但終是得受檢者自己下決定。換言之,有了更多的醫療自主權,更要為自己的選擇擔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