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6, 2012

100萬港元視網膜植晶片

一眼復明亞洲首例 [2012-05-04]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穎琪)香港電視劇《天與地》黃德斌飾演的Ronnie所患的「視網膜色素病變」是一種漸漸奪去視力,帶患者進入黑暗世界的不治之症,全港約有2,000名患者。香港大學引入「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成功令一名失明15年的患者重見光明,成為亞洲區首例。患者視網膜植入電子晶片後,透過感光電極收集進入眼內的光線,再轉化為電子訊號,透過神經傳遞至大腦,再見光明。有關研究已進入第三階段,證實安全及有效,期望2年內推出市場。然而,手術所費不菲,每隻眼的晶片連手術費動輒港幣100萬元。 視網膜的功能是將投入眼內的光線收集,再透過神經傳遞至大腦,重構影像。而「視網膜色素病變」是一種很常見的遺傳性眼疾,現時全港約有2,000名患者,病因是視網膜感光細胞的基因出現病變,影響視網膜處理影像的能力,隨著感光細胞日漸失去功能,視力亦逐漸衰退,最終致盲。此症的發病年齡、惡化速度和程度因人而異。

絕症難延緩手術帶來希望 家族病史是此症唯一的風險因素,一旦確診醫生極其量只能建議患者佩戴太陽眼鏡保護視網膜,免受紫外線傷害。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所長黃世雄指出,目前此症沒有認可的治療方法回復患者視力,亦沒有延緩病情的方法,所以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無疑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早於2005年已進行首次人體臨床試驗,11人於德國接受手術,旨為測試晶片的安全性,後來按計劃取出晶片。及至2010年於德國展開第二次人體臨床試驗,再有9人接受手術以測試晶片功能,但這次是永久植入晶片。

42A電池運作40小時 人工視網膜由德國研製,一枚3毫米3毫米的微型電子晶片內有1,500個感光電極,植入視網膜底下的黃斑區域後,晶片取代感光細胞,收集進入眼內的光線及轉換成電子訊號,刺激視網膜內健全的神經,經感光神經將訊號傳遞至大腦,從而改善視力。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眼科研究所臨床助理教授王逸軒表示,患者術後能看到光影,並能於實驗室內閱讀投影幕上的字母。位於耳背、眼眉及眼球底部的手術造口會於術後封閉,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晶片是由吸附在耳背後的電子線圈供電,只需42A電池,晶片便可運作40小時。

德公司望廣泛應用可減價 德國已投入逾2.5億港元進行該研究,現時則進入第三階段的國際性研究,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眼科研究所引入技術,是亞太區首個臨床試點,直至目前為止,港大已進行兩次手術。研製該技術的德國公司「Retina Implant AG」執行主席Reinhard Rubow表示,研究已進入第三階段,證實技術安全及有效,預期2年內可推出市場。現時一塊晶片價值80萬港元,手術費則需20萬港元,即合共需100萬元,期望手術廣泛應用後,可降低收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