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西進 兩岸互補吃大餅 2012-06-04 00:55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專訪】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30日 定調,加速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新興產業,其中,「生物醫藥」擴大為「生物」,延伸至包括生物工程、生物製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等多個領域。 Vivo創投創辦人孔繁建認為,在大陸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下,生醫廠商應把大陸列為卡位的目標市場;當年針對生醫廠商的發展方向是要以符合美國FDA或大陸SFDA認證標準時,現在的製程規格可以考慮以符合SFDA為基礎,鎖定檢測、醫材、新劑型和華人特有疾病新藥領域。 孔繁建表示,不要怕兩岸醫藥開放,台灣市場太小,陸資藥廠不會想來賣藥,而是想找技術、臨床和台灣對國際專利法規藥廠的認識,這是雙方合作利基。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Vivo今年完成規模高達3.75億美元的生技基金募集,為何將大陸的投資比重由過去的20%提高為50%? 答:大陸已成全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醫藥市場,預估其市場將由2010年的410億美元,以每年平均22%的成長力道,預計2015年即可達到1,250億美元,因此,國內生醫廠商一定要盡早介入布局。
問:國內廠商利基為何? 答:兩岸現在醫藥合作協定開放遲遲無法落實,將阻礙生醫廠商進軍大陸,實際上台灣市場太小,陸資藥廠對賣藥到台灣不會有興趣,他們相中的是台灣包括生產、臨床等技術,且國內藥廠對尋求國際法規的認證也較有概念,而大陸市場則有龐大商機和資金優勢。
問:那些領域較具利基? 答:台灣的檢測、新劑型技術都比大陸藥廠強,像檢測診斷技術,大陸約落後台灣5~10年,在檢測診斷結合藥品開發已成生醫趨勢下,新藥開發風險太高,廠商可投入檢測診斷發展,而藥物傳輸即新劑型開發,台灣也有很強的競爭機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