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 2013

李鍾熙:政府的判斷不見得正確

李鍾熙:今年生技展量增質變,媒合商機跳增 精實新聞 2013-07-01 09:34:56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7月是台灣的生技月,今年進入第11個年頭的生技展,也將在本月18-21日起在南港展覽館擴大舉辦;一手推動台灣生技展的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附圖)接受專訪時透露,今年的生技展規模及方向都將不同往年,且將更重與國際和大陸藥廠的媒合,目標媒合商機達到過去十年的十倍,商機媒合場次也將從去年100家跳增至600家。說到台灣的生技產業,李鍾熙認為,過去十年台灣進步不少,但國際化程度還可持續加強,如果台灣生技業可以與國際夥伴銜接,價值就會被更凸顯。以下是接受專訪摘要:

 (1) 問:今年的生技展特色為何?期許未來台灣生技展能扮演甚麼角色?答:相較於往年生技展給外界的觀點集中在保健食品及保養品,今年生技展會有所改變,除了新增了原料藥專區、生醫分子檢測聯盟及新藥開發區等三大區塊外,很多廠商如神隆(1789)、浩鼎、永昕、藥華等,都是首次參與;而且除了國內廠商,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國外邀請具指標性的廠商,像是諾華、羅氏、GSK(葛蘭素)、輝瑞等都會來參加,就連以外商藥廠為主的IRPMA(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也會參與。除了展覽外,今年也會有十場專業的研討會,像是有半天的時間是「Japan Forum」,會有日本代表團參與;比較特別的是其中有兩場是設計給專業醫生的課程,分別是CRO(臨床研究機構)及專利課程,前者由全球最大CRO業者-昆泰與台灣CRO公司合辦,後者則有美國專利專家主講,課程結束後還將給予參與的醫生在職進修的學分。 每年的生技展能有新的東西展出,固然是個重點,但更重要不是只展示給別人看,而是參展與觀展者間的媒合商機,像是國內不少藥廠如太景、藥華等,都有產品技轉給國外,而生技展就是一個管道,推動最重要的媒合,這也是我們今年努力的方向,因此前置期花了很大的力氣設立媒合平台,讓有意參加的廠商可以直接線上註冊。 以往生技展進行媒合的場次大概都是670場,今年希望成長10倍至600場,且其中除了希望台灣廠商與國外藥廠間媒合外,也希望兩岸廠商間的串連,甚至有些國外藥廠希望來台灣進行臨床試驗,其中可能也有與國內研究中心、醫學機構的媒合商機。

 (2)問:就董事長您的觀察,目前蓬勃發展的台灣生技產業,還缺哪些能量?如何補足? 答:首先我認為台灣生技業的「國際化程度」還可以大幅加強;因為生技是個比較特別的產業,從研發到產品上市的價值鏈很長,單一公司可能都只能負責其中一塊,很少一家公司可以從頭做到尾,因此現在包括很多國際大藥廠都透過授權或購買方式,取得有些中小型公司前期研發的成果。 而對台廠來說,目前可能還不具備從頭做到尾的能力,憑良心說,因為台灣現階段還沒有全新的藥可以在美國完成三期臨床試驗,而如果想在一些先進國家進行臨床試驗,但先前沒有相關經驗,監理單位當然會比較害怕,要求比較多,審件的速度也會比較慢,這部分台灣廠商還需要長期的經驗,建立Credit(信用);而且除了臨床試驗外,完成臨床後,還要能在美國等藥業大國上市,這些都需要與國際夥伴的串聯。 台灣藥廠早期都偏學名藥廠,主要銷售也以國內市場為主,國際化程度偏低,但現在走到新藥、蛋白質藥等,更需要國際合作,只要能夠與國際夥伴銜接,台廠的價值就會更為突顯,這些我們十年前就提過,現在環境更為成熟,因為台廠已比十年前更為「有料」,更能夠吸引國際及大陸藥廠。舉個例子來說,原料藥廠神隆就非常國際化,因為市場鎖定全球,這幾年的營業額都已經超過國內歷史悠久的大型學名藥廠,國際化重要性就可以看的出來。現在台灣的生技產業開始有些先前耕耘的的成果出來,但我覺得政府應該可以再勇敢一點。以前政府還有針對特定產業的優惠,現在我們的方向反倒比較像放由市場選擇,這個不能說不對,畢竟政府的判斷不見得都會正確,但前述方式可能對大國比較有利,因為像我們這類的國家規模,資源相對有限,如果不能集中,也不容易有足夠的力量。 更何況現在世界潮流是反過來走,連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也開始集結政府的力量,集結聯盟,並進行補助;而有些國家的產業政策不見得只有補助,還有一些基礎建設,如法規環境等,這就是政府應該要做的。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國家發現,國際化的腳步加速後,政府的角色反而要加重,造成政策的轉向,我們反而走回頭路,相對不夠Dynamic(動態機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