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6, 2013

中國八大經濟圈&台灣: 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全面合作

強化兩岸產業合作與供應鏈連結 中央日報 (2013-07-30 08:35)  兩岸在2010年簽署ECFA2012年投資保障協議與海關合作協議、2013年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後,目前正努力加速完成貨品貿易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的相關談判作業,期待能於今年前完成。ECFA之後,我國開始陸續與其他各國洽談經貿合作(ECA)或自由貿易協定(FTA)等相關工作,顯示兩岸間的經貿合作制度化有利於我國與他國經貿交流的發展。但是,兩岸間的經貿關係密切之程度深於其他各國,若能藉由兩岸經貿交流制度化的過程,加深兩岸產業合作,並使彼此之供應鏈連結密切,應當有助於台商在中國大陸與全球各地的佈局及發展。為了強化兩岸間的產業合作與交流,我國政府相關政策作為以及台商的企業發展策略,必須與中國大陸的現階段規劃相連結。一、中國大陸現階段經貿發展規劃自2011年開始,中國大陸推出「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見表1)。在該計畫中,未來5年大陸經濟結構將進行重大改變,把目前出口帶動的經濟結構朝向「擴大內需發展」。該計畫並強調在經濟穩定成長前提下,將改變過去依賴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轉向以發展內需消費為主,逐步取代外需,成為刺激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簡言之,即轉變過去單純的「製造工廠」的角色,中國大陸也將扮演全球「消費市場」的角色。依據大陸官方所公佈的「十二五規劃」內容,大陸政府首重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無論農、工與服務業,均強調產業升級的重要性,以及重視綠色發展與創新成長的機遇。另外,「十二五規劃」的主要架構共分為經濟結構轉型、區域均衡發展、改善民生等三大類。其中,在區域均衡發展分面,未來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的趨勢,將會是以「城市群」為核心,以八大經濟圈概念對區域經濟進行整合,透過各區域內部整合、產業提升、大量基礎建設開工及建置鐵公路網絡建設等加快發展腳步,形成全新的經濟版圖,以落實官方經濟發展政策。

此八大經濟圈包括: 

1.京津冀、山東半島為核心的泛渤海經濟圈 

2.遼中南的東北經濟圈 

3.長三角城市群的大長三角經濟圈 

4.長江流域的中部經濟圈 

5.海峽西岸城市群的海峽經濟圈 

6.以珠三角為核心的大珠三角經濟圈 

7.川渝城市群的西南經濟圈 

8.以關中為核心的西北經濟圈

「十二五規劃」的八大經濟圈,也將是中國大陸與周邊鄰國進行經濟合作與整合的樞紐地。至於「十二五規劃」在產業發展方面,中國大陸已研擬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日後挑起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責大任,應用在節能環保及新能源汽車上,並以新一代資訊技術作為產業發展平台,開發網際網路及雲端科技等領域。目前這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重約為1%,而根據中國國務院所訂定之目標,2015年新興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必須要達到8%2020年則將進一步攀升至15%,產值預計可達人民幣10兆元。此外,服務業亦為中國大陸產業規劃的重點之一(見表2),過去因著重於培育製造業,故服務業發展腳步較為遲滯,現階段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僅約4成左右,相較於已開發國家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高達70%~80%左右,中國大陸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根據國務院之規劃,未來將從3方面發展現代服務業: 

1.發展以金融、物流及商務為主之生產性服務業; 

2.發展以社區衛生、家務服務及旅遊為主的生活性服務業; 

3.針對現代服務業提出相關保障措施,包括擴大供給服務業所需用地及稅收優惠政策。在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大陸現階段的外貿新戰略也將朝兩大主軸推進,一是持續強化傳統產業的發展;二是發展高科技產業創新發展。這些將是「習李體制」下「十二五規劃」的產業發展重點。在服務業方面,「十二五規劃」的總目標是把服務業當作是產業結構優化的重略重點,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三項次級目標分為是:加快發展生產業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環境。而在區域的發展重點,中國大陸東部將著重產業轉型升級,加速佈局服務業,包括:金融、會展、物流、資訊服務、外包服務等。而在中部地區,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突出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為了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並連結產業輸出,運輸服務業的發展是重要的。在西部地區,將由兩江新區帶動,除了建設新能源基地外,也將優先發展金融服務業,建構西部地區成為現代服務業基地。

二、我國政策與台商佈局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政策,馬總統曾經以「黃金十年」作為國家發展總體戰略規劃的基礎,其中的產業發展策略包括:「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這些項目中與中國大陸現階段產業發展重點重疊的部分包括:生物科技、新能源、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等。而且,為了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我國政府也提出「三業四化」的發展目標。對照中國大陸的產業規劃,無論在農業、製造業與服務業上,兩岸政府均希望能夠有所提升,而且彼此的重點合作可以歸納為:「產業創新與連結」。兩岸產業合作的方向大致上可以簡要歸納以下兩大重點:

1.共同深化技術研發、制訂產業標準:針對中國大陸的新興戰略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有多項是我國企業的優勢產業,藉由與中國大陸相關企業的合作,建立上、中、下游相連貫的產業製造與供應鏈,對我國以中小企業為發展基礎的結構來說,是有利的。再者,中國大陸現在仍處於快速發展國家,需要加速許多基礎建設,而製造業是基礎建設的重要根基,若將中國大陸視為我國製造業的「市場」之一,兩岸共同合作有其必要性。

2.從技術合作邁入資本合作:過去兩岸的經濟交流模式,從台商資本與技術結合中國大陸勞力為起始點,近來以逐步邁向兩岸技術合作的領域。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起飛與大型企業快速成長,未來兩岸的產業合作將變成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全面合作的狀態。在此一情勢下,兩岸未來必須共思如何建立互補以取代競爭,邁向共創雙贏的局面。面對上述的未來發展課題,兩岸除了加速通過服務貿易協議、談判貨品貿易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之外,兩岸政府必須思考如何將談判完成的協議作為兩岸產業合作交流的重要基石。兩岸政府必須將這些個別的協議相互連結,讓企業能充分運用協議規範來共創商機。以服務業協議為例,雖然中國大陸對我開放以福建省作為電子商務的示範區,但進行電子商務的過程中,貨品的通關流程將會涉及到貨品貿易之關稅、商業便捷化等規範,也仍有許多非市場性因素的貿易障礙,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協商與談判。再以服務業開放的中藥材批發為例,中藥材的進口與檢驗涉及到衛生安全標準的制訂,為了加速兩岸中藥材的貿易,兩岸政府可以構思結合電子生產履歷、無限射頻(RFID)標籤等高科技,加速中藥材的進出口流程,也可確保民眾使用的健康與安全問題。

三、結語:協議是基礎、產業發展是目標總結以上之分析,兩岸的協議只是為了讓兩岸的未來發展邁入制度化、正常化,對台商與人民而言,兩岸協議最重要的是能夠促進經濟成長與產業發展。在持續洽談兩岸各項經貿協議之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持續構思如何幫助企業在中國大陸市場取得更好的發展地位,讓台商企業可以成為中國大陸產業發展之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進而也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一部分。企業在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最佳保障。(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48期)【中央網路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