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4, 2013

國際醫療品牌預算: 新加坡1億/ 南韓3300萬/ 台灣60萬 (美元)

示範區強打醫療 品牌是關鍵【經濟日報╱洪子仁】 2013.08.08 04:33 am 行政院力拚「有感經濟」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即將上路,產業界對政府拚經濟的決心,應給予肯定,尤其國際醫療被視為示範產業之一,初期衛福部將鼓勵現有醫療社團法人,或醫療財團法人與國外知名醫療機構,例如哈佛大學等合作設立專營國際醫療醫院,在實體專區醫院設立前,則以虛擬示範區設置前店後廠,提供台灣醫療服務品牌、行銷、推廣及通路,藉由往來機場的國際人潮,接受醫美、健檢及重症醫療,政府樂觀估計,可在兩年內將國際醫療服務產值衝到150億元以上。筆者這五年來,是推動國際及兩岸醫療的成員之一,根據觀察,參照南韓或新加坡發展國際醫療的經驗,都有「前店+後廠」的完整配套策略,除了前店在機場的醫療品牌推廣外,後店的配套措施更是關鍵。像南韓2009年為推廣整型醫美,開放醫美診所可以發放醫療簽證,除了簽證的配套外,更重要的是推廣國際醫療的專責部門及經費。專責部門部分,南韓國際醫療的推廣單位,就是由保健福祉部(等同我國衛生福利部)下的保健振興院負責推動。另外,文化觀光部每年也編列數十億元預算,委託觀光公社,進行電影、電視劇、音樂及食物等文化內容的套裝式行銷,觀光公社也協助33家韓國醫療院所成立韓國國際醫療服務協會,推廣觀光旅遊行程。新加坡的國際醫療推廣,則由跨部會經濟發展主管機關負責。在投入國際醫療推展經費上,相較於新加坡及南韓每年分別斥資1億美元及3,300萬美元,投入於國際醫療及品牌推廣,台灣的60萬美元實在嚴重不足,如果政府真的有心要發展,應提高預算編列。尤其不論是未來實體醫療專區設立,或目前現有醫院國際醫療發展,建構「台灣醫療品牌」實為關鍵,因為有品牌才有價值(VAULE),有價值才不會流於價格(PRICE)競爭。政府在國際醫療行銷策略上增加經費及資源聚焦「目標市場」發展,以「台灣醫療」為品牌,提升目標市場(例如:華人及陸客)民眾對台灣醫療的品牌形象,以增加目標市場的需求。以現況觀察,大陸居民入境台灣接受健檢或醫美者,近80%與大陸台商相關,像是台商的合作客戶或是員工獎勵旅遊等,顯示透過台商對台灣醫療的高度信任,轉移到台商的人脈上,確也暴露出「台灣醫療品牌」的建構不足。事實上,台灣早於2007年就通過了「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計畫」,比南韓還早兩年,但由於法令配套不足,經費有限及民眾的認知等因素,讓台灣國際醫療發展不斷在做與不做之間擺盪,而且充滿了矛盾,無法全力發展,至為可惜。隨著2009年兩岸開啟了大三通的航線,消除了國際醫療發展的交通障礙,語言溝通的便利性及設立醫美健檢的專屬簽證,都讓國際醫療發展再現曙光,但強大的競爭對手環伺在側,我們應該借鏡臨國發展經驗,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國際醫療發展上,配套投入經費及資源大力推動「台灣醫療品牌」,才是國際醫療發展的根本之道。(作者是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兼任講師、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2013/08/08 經濟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