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5, 2014

台灣生技 進入市場評價模式!!

歷經理性修正後,汰弱換強再出發精實新聞 2014-02-05 09:22:39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受到資金轉出及資訊空窗影響,生技指數自去年10月見到高點後,年底未如前年上演旺季行情,反向修正,市場對類股是否面臨泡沫化的疑慮不斷,不過,從國際生技股指數元月仍創高的多頭趨勢看來,此波台灣生技新藥股面臨的應是五年多頭走勢後的修正,藉籌碼沉澱重整步調,在投資市場主流評價模式逐步與國際接軌下,類股將更趨向汰弱換強,逐漸步入真正成熟的主升段。國內生技股以櫃買生技醫療指數最具指標,根據該指數走勢,去年10月底見到高點後,轉向修正,截至農曆蛇年封關前的低點來算,波段修正幅度超過14%,走勢不僅與同期大盤一度創下高點的趨勢迥異,也未如前年第四季至隔年農曆年前後上演的旺季行情。除了少數個股如寶齡(1760)倖免於難外,其餘幾乎全盤皆墨,其中製藥股王台微體(4152)股價同期最大跌幅甚至達35%,連以穩健獲利見長的醫材股王精華(1565)股價最多也一度下跌超過17% 類股走勢雖修正,但基本面並無太多意料外的利空,不過部分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新藥及特殊學名藥指標新股掛牌後走勢不如預期,加上電子股轉強,主力實戶資金轉出,在排擠效應下,讓一向是資金寵兒的上櫃生醫股交投急凍,佔櫃檯市場交易比重從高峰期的兩成以上,一度驟減至不足一成,上市生醫股成交比重更僅存1.6-1.8%。這樣資金面的退潮,其中也隱含市場思考生技股歷經幾年急漲後是否面臨泡沫化?不過這絕非全然沒有正面意義。舉凡來說,很多提出國內生技股過去幾年急漲後風險因而增加的專家,不少也提及投資生技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高度門檻產業,需要更多的「Smart Money」,而不是只靠公司名稱加上「生技」兩個字、股價就值得飆漲的瘋狂時期。 此波的資金退潮,其實也給了過去籌碼略顯凌亂、周轉率偏高的生技股沉澱的機會;其實以國際環境來說,代表全球生技指標的NBI指數自2009年至今延續五年以上的多頭未變,去年續漲了六成多,且2014年開春也曾續創新高,靠的是國際藥業續燒的合縱連橫,大廠靠充裕的現金向外尋求有發展潛力的併購及策盟公司,中小型藥廠新藥臨床數據強勁,成為大廠捧著錢求親的對象,讓有不錯產品Pipeline或臨床數據公布在即的公司,股價雨露均霑。 無獨有偶,台灣生技股的多頭也是自2009年開始啟動,期間雖曾面臨2011年的修正回檔,但年線底部與高點逐步墊高的多頭趨勢沒變;且以國內政策面來說,監理機關或許擔憂短線急漲脫離基本面將傷及投資人,但產業扶植生技的趨勢沒變,且以台灣資本市場淺碟跟隨國際市場腳步的角度來看,台灣生技股或許面臨了五年多頭上漲後的修正,只要國際生技漲勢未止,台灣生技股就不致由多轉空、獨自垂淚。 既然將此波生技股的修正定位在沉澱、重新尋找步調,要讓類股走向更長線的多頭,就得尋找更符合國際標準的評價模式;事實上,生技股、尤其是屬投資研發期的新藥股,以台灣市場慣用的本益比評價,本來就沒有太大意義,也不符國際慣例;而因國內企業及投資人並不慣於無形資產的評價,因此資產負債表最能反映經營狀況的,恐怕也只有帳上現金是否足以支應未來幾年的新藥研發。相較之下,市值與企業產品Pipeline內含價值間能否相符,反而成了國際資金看待國內資本市場是否從初升段邁向更趨成熟主升段的關鍵。 而市值與實際價值的對比關係是否合理,是個別公司產品Pipeline的潛在市場、成功上市機率、上市後預期搶得的市佔率等綜合估值的乘數,各家研究機構不見得有同套標準,但相對成熟的美國生技股評價模式或可做為參考;如NBI指數成分股前三大的GileadAmgenCelgen總市值介於600-1,300億美元;學名藥龍頭廠的TEVAActavis市值也有34百億美元之譜。 再以與國內多數生技新藥公司產業地位較為類似的中小型生技廠來看,其中近期因年內可望有臨床數據或藥證申請結果而受關注的代表廠商如CLDXIMMUPLXKeryxMack總市值則介於4-20億美元間,約當台幣120-600億元,相較目前國內生技股有6家生醫股(含醫材)市值超過10億美元(約合300億台幣)、超過10(含興櫃)市值站上100億台幣,現況是否合理,勢必面臨更專業檢視。其實,無論認同國內生技股的價值與否,2014年仍會是國內生技股從想像題材邁入收成的重要一年,不少公司布局已久的新藥都將進入翻牌的重要時點,如F*太景(4157)的奈諾沙星(太捷信)上半年有望取得兩岸藥證;寶齡與KeryxJT/Torii合作的腎病新藥已取得日本藥證,今年6月底前國內及美國藥證是否獲准也將開牌;基亞(3176)的早期肝癌新藥PI-88去年底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收案,今年也將提出兩岸藥證申請;智擎(4162)結盟Mack的胰臟癌新藥MM-398三期臨床數據則將在第二季公布,順利的話接下來就將申請美國藥證。 同時上述新藥公司除既有進入研發尾聲的新藥外,也不斷補全產品Pipeline、新藥適應症及銷售渠道,如Keryx針對市場更大的非洗腎病患的臨床試驗二期早已啟動,Mack近期也宣布MM-398兒童骨癌的臨床開始;基亞除早期肝癌外,也與日本夥伴投入中末期肝癌新藥的臨床試驗;太景則持續與各國指標藥廠結盟,增加奈諾沙星的銷售區域。 特殊學名藥公司如安成藥(4180)、法德藥(4191)等,歷經過去三年的藥證送件後的等待期,順利的話,今年也都有重量級利基學名藥證可望取得;台微體除去年底將抗黴菌學名藥授權給國際大廠Sandoz AG外,與TEVA結盟的抗癌學名藥也重新調整策略,今年內有望採取先歐洲、後美國的藥證申請策略;其他新藥廠如浩鼎(4174)、杏國(4192)、友霖(4166)、永昕(4726)、藥華也各有藥品已在臨床三期階段;加上臨床一至二期階段的中裕(4147)、因華(4172)、準備進入一期的泉盛(4159)、醣聯(4168)等,今年台灣生技新藥股消息面仍不寂寞。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近年國際生技新藥股都有臨床數據公布前後股價先漲、公布後反而休息的情況,此也反映市場投資人在公司取得藥證後,將更從嚴檢視其商業模式,包括藥品定價策略、銷售夥伴、專利佈局及上市後的藥物監理等,相信台灣生技股在指標新藥公司長期研發開始進入實質收成期下,投資人除採貼近國際的評價模式外,亦期待這些公司能有更具體的商業策略,冀將新藥價值能極大化,相對生技新藥股歷經籌碼的沉澱修正,也將進入強弱更加分明的主升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