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5, 2014

台灣社會責任&學術人格 !!

時論─提升台灣學術人格 更要緊 中國時報 徐武軍 20140122 04:09 2014年元月18日的平面媒體大篇幅報導中央研究院的翁啟惠院長得到沃爾夫(Wolf)化學獎。李遠哲和王汎森先生強烈主張要向社會公開此一訊息,並指出翁先生將拿到更大的獎項,即諾貝爾獎。翁先生表示:「不可能有第二個地方,讓我在院長任期中,可以繼續當個科學家。」即是,翁啟惠先生認為台灣的政府和社會給了他額外的資源、額外的照顧,所以他才能得獎。翁啟惠先生所享用到的資源,其中有極小極小的一部分是來自我和我的親人。作為中華民國的納稅人,在盡力去想像沃爾夫化學獎的榮耀之外,我更希望能了解下列三項。第一項是翁啟惠先生的成就,對台灣國計民生的影響。第二項是翁啟惠先生在台灣培育了多少人才,嘉惠了多少後進。前兩項是想理解翁啟惠先生在台灣取得了資源之後,對台灣盡了多少社會責任。台灣學界唯SCI是尚,即是將判別研究成果優劣的工作,全盤託付給英文的學術期刊的編輯。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台灣的學者沒有辨別研究工作價值的能力,此一原因在今日應不存在。另一可能的原因是:台灣的學者有判別研究工作優劣的能力,但欠缺做出公平判別的公信力,即是在學術人格上有所不足。同時,學術期刊審查台灣學術論文嚴格的程度高於對日本、美國以至於新加坡和香港的論文。即是,學術界對台灣學者的學術人格的信心是普遍不足的。是以提升台灣學術水準的首要,是提升台灣學者的學術人格。我所希望瞭解的第三項,是作為台灣學術界最高領導人的翁啟惠先生,在提升台灣學術人格上,做了些什麼工作?作了那些努力?根據已公開的資料,翁啟惠先生曾在台灣主持過可再生能源計畫。相同的情形在美國可不可能發生?如果美國不會有在研究計畫上掛名助威的情形,其原因是否和美國對學術人格的要求有關?猶太人占世界人口的0.2%,美國人口的2%,拿到了22%的諾貝爾獎,38%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20%的普立茲非小說類作品獎(引自Niall Ferguson, 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是獲獎能力最佳的民族。以色列人口占猶太人的20%,在前列得獎人中,以色列籍的猶太人所佔的比例少於整體猶太人的3%。即是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是在致力於研究和以色列的生存和發展相關的課題,而不追追求個人的志趣或榮光。猶太人,是值得尊敬的民族,以色列,是值得尊敬的國家,我衷心敬佩每一位致力於奮力圖強的以色列人。(作者為退休大學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