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不能是功利醫院(劉梅君、沈珮涵、朱顯光) 2014年03月12日三年前署醫爆發重大採購弊案,讓公立醫院沉痾浮上檯面。但隨衛福部成立,署立醫院「升級」為部立醫院,相關改革成效卻鮮少有人持續追蹤;直到近日「部立醫院虧481萬竟發獎3.6億」、「掃萬年院長 部立醫院大地震」兩則新聞上報,才再引發關注。 醫改會認為,不該只爭論醫院之財務經營績效是否虧損或該不該發績效獎金,或是將院長全部換過一輪;而是應重新定位公立醫院的角色與使命、補足人力與經費以重新點燃醫護熱情,並建立透明治理與公民監督的機制,別讓署立醫院隨衛福部升格後,仍淪為追逐財務經營績效的「屬利」醫院、和必須自負盈虧而縮減人力的血汗醫院。 健保實施前,公立醫院在醫療網中扮演著促進醫療資源均衡的核心角色,但隨著醫療市場化與規模大型化,在醫療體系的版圖上,財團法人醫院成了醫療酷斯拉,綁架了醫療資源分配的主導權,多數公立醫院在地區的角色式微,甚至為求競爭以致迷航,喪失守護社區健康的公共性與醫療公義理想。肩負照顧弱勢任務 績效掛帥追求營利的主流價值,不只體現在公立與私立醫院的消長、中小型部立醫院的式微,甚至讓非營利本質、肩負均衡醫療資源分配責任的公立醫院紛紛發展自費醫療、爭攬陸客醫美業務,甚至誤將自負盈虧當成改革靈丹,在「人財兩失」的經營困局下,部立醫院成為違反《勞基法》的常客,也就更難奢望其承擔公衛醫療照護的重任。公立醫院不同於私立醫院,有其非營利、照顧弱勢、肩負公衛政策的特殊任務與定位,不應單純從醫院盈虧來論斷績效或過度強調自負盈虧,也不宜以低底薪本俸方式,變相鼓勵醫護專業人員衝業績。政府與立委更有責任提供足夠的經費資源,讓部立醫院跳脫重醫療輕公衛的窠臼,成為推動醫療衛生政策的領頭羊,填補在醫療商品化或市場化下,那些被忽略的照護需求,帶頭扭轉畸形的醫療體系。至於部立醫院該如何定位與衡量績效?醫改會有幾點期許與建議:首先,衛福部成立後所屬醫院與原本屬於內政部的社福機構,已統一整併由「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管理,吾人應該善用此契機與優勢,建立醫院與社福機構的合作網絡,解決弱勢醫療、社會性住院、社區及居家照護資源脫節等老問題。此外,健保積極推動的各項改革與照護計劃,如論人計酬、社區安寧、社區復健照護等,民間醫院在獲利優先的算計下,往往不願意積極投入,這時部立醫院就應該善用政府經費全面投入,成為各項計劃的火車頭。當然改善偏鄉醫療、強化公衛保健、整合基層醫療等,更是公立醫院永遠不可偏廢的任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