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8, 2016

(中研院) 球員兼裁判/ 桂冠於身 香壓銅臭

中研院院士值多少錢? 2016032600:03 作者: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之榮譽頭銜,也是最高學術榮譽,分為數理、工程、人文及社會以及生命科學,目前人數總共有265人。今年新增工程中的「企業家院士」,而潤泰集團總裁、浩鼎大股東尹衍樑赫然列名在內。 過去學術機構在選拔傑出校友時,不乏成功企業家,像潤泰集團尹衍樑、廣達電腦林百里、富邦總裁蔡萬才,而傑出校友也會投桃報李,協助母校建設土木工程館、博理館、萬才館。雖然臺大霖澤館有「蔡萬霖恩澤」之議,但大學與企業之間建立合作互惠的模式,大學獲得校園硬體建設與實驗設備,而企業家在大學建立實驗室,節稅之餘,尚可廉價取得市中心精華區校地的使用權,以及就近的研究人力資源,讓企業減少研發成本的負擔,可謂雙贏。不過,中央研究院做為臺灣最高的學術機構,不致面臨大學資源短絀的窘境。反而是做為威權政體制的遺緒,具有直屬總統府的列寧式垂直組織模式,難以脫離金字塔權力結構下總統幕僚的角色,不易迴避球員兼裁判的角色衝突,即中研院一方面引導國家科學政策,另一方面又掌握國家研究資源分配。按理,中研院進行基礎研究,為什麼需要引進企業型院士?企業型院士對於國家社會的貢獻會是什麼?還是中研院要加演學術之外的角色?現任院長翁啟惠是第一位在實驗室成功合成醣類的專家,也具有如何應用新藥於臨床使用技術。對於美式的學術藥業十分熟習,知道如何突破學術與商業、公共與私有智產的界限,合法地獲取研發應用的最大利益。1987年,他成功將「酵素抑制劑」技術移轉給美國第一大農業生技公司孟山都;在美國和張念慈成立Optimer公司,致力於推廣醣分子的商業應用。在臺灣的浩鼎則是美國模式的應用,引進企業型院士或許有助於媒合學術與商業。企業家覬覦院士頭銜不難理解,中國自古即有買官鬻爵傳統。《韓非子‧八奸》提到「故財利多者買官以為貴,有左右之交者請謁以成重。」清代的捐官制度明訂價目表,祿位二千石的賣二千萬錢,捐官者不限地主、商賈,連流氓、?賊所有出得起價者,皆可納捐得官。當代的企業家想要賺的已不只是錢,而是攀結學術的聲望與媒體曝光率、發言權以及社會影響力,君不見媒體記者終日追逐企業家,徵詢對於社會議題的看法。而中研院院士更集桂冠於身,香壓銅臭 當然,聲望之外,在商言商,利之所至,所向披靡。學、官齊心協力之下,2007年公布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更進一步放寬學研單位研究人員可以持有股權、擔任新藥公司研發顧問的規定,新創之生技新藥公司,其主要技術提供者為政府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時,經任職機構同意,得持有公司創立時百分之十以上之股權;並得擔任創辦人、董事或科技諮詢委員,不受公務員服務法之規範。國家花費巨資進行的生技研究成果無法普濟眾生,反而成為學者與藥廠無可計的獲利工具。 只不過,擁有桂冠書香的學者與渾身銅臭的建商站在一起時,究竟是在桂冠上鑲金,還是玷污了冠桂的神聖性?屆時花高價買新藥來治病的民眾自有公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