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0, 2016

健亞 PMR (cilostazol)新劑型 TFDA phase III 收案 (2016 Q1/ 間接性跛行症)

健亞化療止吐貼片 今年擬申請台灣藥證 MoneyDJ新聞 2016-04-06 17:34:55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健亞(4130)6日參與櫃買中心業績發表會,經營團隊指出,公司定位為以短期營收獲利,支撐長期新藥開發的特色藥廠,並透過策略投資,取得與夥伴間的產品及通路合作。今(2016)年期許新劑型新藥的化療止吐貼片Granpatch,能申請台灣藥證,並於2017年取得,未來也將在每年至少維持EPS0.5元的獲利基礎下,支撐新藥開發。健亞成立於199511月,當年即獲行政院國發基金投資,是第一家得到政府支持的指標型生技新藥公司,目前資本額10.08億元,主要股東包括國發基金26.54%、台灣華懋投資10.95%、維京群島華智國際6.34%、美國JP International Ventures 3.67%等。該公司三大營收動能來自新藥開發、代工服務、區域新藥與學名藥的研發與銷售,並定位為以短期營收獲利,配合長期新藥開發的特色藥廠,近年也透過策略性參股投資,取得長期產品與通路的合作。健亞2015年營收中,品牌學名藥與代工營收占比近各半,年度稅後淨利4,649萬元,每股稅後盈餘0.46元。而公司除品牌學名藥與代工業務外,最重要的還是新藥開發,其中用於抗血栓、間接性跛行症(IC)及中風的新劑型新藥-PMR,開發是以先台灣、再美國、適應症則為先IC、後中風的模式,亞太地區則與Otsuka藥廠合作。該藥20163月正式啟動台灣三期的臨床收案,2017年擬申請進入美國人體臨床(IND)另個新劑型新藥-Granpatch,則用於化療止吐貼片。根據估計,全球化療止吐劑的產值大於15億美元,該開發是由健亞主導,並委託工研院合作開發,同樣是採先台灣、後美國的開發模式。公司預期,因三期臨床試驗收案人數不多,2016年有望完成並申請台灣藥證,也將同步申請美國人體臨床試驗,期許2017年取得台灣藥證。而新成分新藥DBPR108,是將用於降血糖及治療糖尿病與新陳代謝相關疾病,該案是由健亞主導並代表6家國內藥廠,與國衛院合作開發,中國市場則授權石藥集團開發,該案是在2012年第一季完成美國及台灣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現正進行臨床Ib期試驗。除了新藥開發外,健亞指出,這幾年也在取得通路與產品的合作前提下,啟動策略投資。目前的策略投資,包括生產自費消耗性高階醫材的華宇藥品(15%)、中樞神經系統新藥開發的心悅(6575,9.3%)、免疫細胞治療的Medeor(4.5%)、動物疫苗的瑞寶基因(6479,0.99%)及子宮頸癌治療型疫苗的生控基因(6567,0.56%)。其中近期新投資的Medeor,健亞投資金額為100萬美元,該公司專注細胞免疫治療,是由創投教父孔繁建及生技大老劉治平等創立,首個產品Medeor101專用於腎臟及肝臟移植,其中在腎臟移植的二期臨床效果顯著,2016年將啟動美國三期臨床,健亞除投資外,也將與其合作,協助開發亞洲市場。

抗血小板藥物和Cilostazol在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應用  2009, Vol.52, No.9(台灣醫學/陳惠明 林耀東陳惠文**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 前言 週邊動脈阻塞疾病 (periphe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好發於下肢動脈血管,主要由粥狀動脈硬化 所造成,此病症人口數約占成人人口數的1220%(1) 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盛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 加,但是大部份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都沒有臨床上 明顯的症狀,只有約1/3左右的病人會出現典型的跛行 表現(2),即使病人出現跛行的症狀,疾病病程的進展仍 然十分緩慢,其中約25%的病人跛行會惡化,約5-10% 病人會出現嚴重下肢缺血,但是僅有5%病人在五年內 會因下肢壞死須接受截肢手術(3)。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 動脈疾病和腦血管疾病(4)往往是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 最常發生的致死原因,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愈嚴重往往代表心血管疾病愈嚴重,同時亦表示病人未來有較 高的死亡率。證據顯示,有較低的「下肢對上肢動脈收縮壓比值」之病患,會伴隨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危險性,而較低的「下肢對上肢動脈收縮壓比值」之病患亦代表有較嚴重的週邊動脈阻塞疾病(5)。然而,即使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相關連, 但是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往往被臨床工作人員所忽視,而且往往得不到對於其粥狀動脈硬化危險因子的最適當治療。週邊動脈阻塞疾病除了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外,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往往會有所影響,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的生活品質、社交活動皆會因疾病的嚴 重度而受到牽連,甚至工作勞動都會有不等程度的影響(6)。目前對於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的藥物治療大部分主要著重於:(1)粥狀動脈硬化的預防及治療(2)生活品質的改善(3)預防截肢的發生。此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即是要回顧目前抗血小板藥物和 cilostazol在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發展與應用,使讀者對於週邊動脈阻塞疾 病的藥物治療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臨床表現及診斷 週邊動脈阻塞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跛行,所謂跛行乃指走路時兩腳或一腳會有疼痛感,病人疼痛感其大部分影響的部位為小腿肚附近,且導致病人無法持續走遠路,但休息一段時間其疼痛感會有所緩解,有時跛行亦會用腳麻或腳無力之臨床表徵來表現(7)。一旦症狀加劇導至嚴重下肢缺血時,此時會連休息都會出疼痛感,然而休息後疼痛的症狀會在夜晚加劇,且疼痛部位好發於下肢末端。理學檢查則可以發現下肢動脈脈搏減弱或消失,病肢的溫度會略低,且病肢的肌肉萎縮,腳毛消失,趾甲變厚,甚至出現下肢發紺、壞死的情況。診斷方面可由下列三種方法為 之: 1.下肢對上肢動脈收縮壓比( ankle-branchial index, ARB):目前最常使用於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篩選工具為「下肢對上肢動脈收縮壓比」若測出來的比值 小於0.9,則表示此病患可能有週邊動脈阻塞疾病, 其阻塞程度亦可由此項檢查的比值得知,若介於0.7- 0.9 之間為輕度阻塞,0.4-0.7 為中度阻塞,小於0.4 為重度阻塞。2.動脈血管超音波:利用高頻率,高解析度的超音波探 頭及機器,可以讓我們利用非侵襲性的方法來評估週邊動脈阻塞的位置、範圍及嚴重程度。使用血管 超音波來診斷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準確性,相當依賴操作者本身的技術和經驗。3.動脈血管造影術:動脈血管造影為一種侵入性的檢查,它是藉由導管直接將顯影劑注入血管內,經由X光機照射顯影,而得到清楚的血管影像。動脈血管 造影術是一種極為準確的診斷工具,同時並作介入 性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及血管支架置放術。

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 抗血小板藥物用於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已有些臨床 研究提出其看法,在一個統合分析195個臨床研究,其中包括135,640個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由臨床研究 證實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減少心肌梗塞、腦中風或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將近1/4左右 (8)。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有aspirinticlopidineclopidogrel,這些藥物 分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凝集。

Aspirin是最被廣為使用在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 預防心肌梗塞、腦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Aspirin 的作用機轉為抑制環氧化酶合成酶( p r o st a g l a n d i n H cycoloxygenase),發炎部位之胞膜磷脂會經由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催化,釋出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再經由環氧化酶合成酶轉化成各種 PGs促使發炎。Aspirin抑制前列腺酸A2 (thromboxane A2)生成,拮抗血管收縮及血小板凝集,可預防血栓。 Aspirin使用的劑量並沒有一定的劑量,根據統合分析 研究建議使用每天75150mg的效果和每天使用的劑量大於150mg的效果相當,而且每天使用75150mg 的劑量會造成腸胃道不適或出血的併發症較少 (9) Aspirin並不會減輕跛行的症狀,但是會延遲疾病惡化,減少介入性治療的機會,甚至減少接受血管繞道 手術後再阻塞機率。

Ticlopidine為血小板凝集抑制劑(10),其作用機轉 ADP接受體抑制劑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和血小板的釋出作用,延長出血時間 (bleeding time)出血時間延長 2-5 倍,比其他抗凝血劑作用強。Ticlopidine 也會降低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 濃度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和紅血球過濾速率。使用ticlopidine 250mg一天 兩次和對照組比較結果發現,對有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可以減少心肌梗塞、腦中風或死亡的機率約1/3 右,然而ticlopidine會引起骨髓抑制,2%-3%的血小板 減少症,甚至白血球減少症而導致死亡,故目前已被 clopidogrel取代。Clopidogrel亦為ADP接受體抑制劑, 抗血小板製劑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因而降低血液凝固 血栓形成的機會,防止在動脈硬化的血管內血栓的形 成;對於高危險群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我們發現 使用clopidogrel 每天75mgaspirin每天325mg比較, clopidogrel可以比aspirin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或心血 管死亡率約8.7% (11)。同時clopidogrelaspirin相較而 言,並不會增加白血球減少症或血小板減少症發生機率,但是clopidogrel會引起較多的皮膚紅疹及腹瀉,相 對而言,aspirin會引起較多的胃腸道出血。單獨使用 aspirin比較合併使用aspirinclopidogrel於急性冠心症 病患,已經被證實可以降低20%的心肌梗塞、腦中風 或心血管死亡機率(12)。同時合併aspirinclopidogrel使 用,亦可提供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於置放血管支架 後,降低其血管再狹窄的機會。至於應該單獨使用一種抗血小板藥物或合併使用二種抗血小板藥物,則是 依病患的情況而決定,然而,對於所有週邊動脈阻塞 疾病病人而言,抗血小板藥物都建議必須長期服用,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Cilostazol phosphodiesterase III (PDE III)抑制 ,作用機轉為造成血管擴張及抑制血小板凝集在一個統合分析2 , 7 0 2個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使用 cilostazol後,證實可以減輕病人跛行的症狀,同時可增加病人可行走的距離 (13) ; 一般而言,cilostazol的使用最佳劑量為100mg一天兩次,比使用50mg一天兩 次而言,可以提供更好的症狀緩解,然而對於減少減緩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惡化,並無足夠的臨床佐証, 同時對於是否會產生心血管疾病的保護作用亦未明。此外,因為cilostazol是一種PDE Ⅲ抑制劑,其他同類 PDE Ⅲ抑制劑,如milrinone等,已被證實會增加 嚴重心臟衰竭病人(通常為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Ⅲ或Ⅳ)的死亡率,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使用 cilostazol會增加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的死亡率,然 而使用cilostazol的病人會增加心跳速率和引發心室早 期收縮,而這些症狀都是PDE Ⅲ抑制劑會產生的副作 用,因此對於嚴重心臟衰竭的病人,臨床上並不建議 使用cilostazol

  患有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常因跛行影響其 生活作息,進而導致生活品質下降,嚴重者會侵犯下 肢,導致下肢壞死 ; 若侵犯下肢導致下肢壞死時,則 必須面臨截肢的命運,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 脂、粥狀動脈硬化皆為造成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 因子,因此,預防產生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 子,才能阻斷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惡化,而使用抗血 小板藥物,除了減緩粥狀動脈硬化外,也可以減少心 肌梗塞、腦中風的發生,且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 率,而cilostazol則可減輕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病人跛行 的症狀,進而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患有心臟衰竭的 病人,cilostazol則必須謹慎使用。 致謝:本研究經費來源由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校內專題研究計畫(CTCN-95-10)所提供,謹致謝忱。

參考文獻 1. C riqu i MH, Fronek A , Barrett-Connor E,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 a defined population. Circulation 1985;71:510-515. 2. Fowkes FGR, Housley E, Gawood EHH, et al.:Edinburgh Artery Study: Prevalence o f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t J Epidemiol 1991;44:15-20. 3. McDermott MM, Greenland P, Liu K, et al.: Leg symptoms 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JAMA 2001;286:1599-1606. 4. Dormandy JA, Heeck L, Vig S: The fate of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eg ischemia. Semin Vasc Surg 1999;12:142-147. 5. Newman AB, Shemanski L, Manolio TA, et al.: Anklearm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1999;19:538-545. 6. McKenna M, Wolfson S, Kuller L: The ratio of ankle and arm arterial pressure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therosclerosis 1991;87:119-128. 7. Hiatt WR, Regensteiner JG: Exercise conditio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J Vas Med Biol 1990;2:163-170. 8.Papanas N, Tziakas D,Maltezos E,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oncomitant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Acta Clinica Belgica 2005; 60:122-128. 9.Papanas N, Tziakas D,Maltezos E, et al.: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as a predictor of the ext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mellitus. J of Inter Medical Research 2004;32:422-428. 10.Sobe l M, Verhaeghe R: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periphe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8th Edition). Chest 2008;133: 815-843. 11. Spertus J, Jones P, Poler S, et al.: The peripheral artery questionnaire: a new disease-specific health status measure for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m Heart J 2004;147:301-308. 12.Kamiya C, Sakamoto S, Tamo ri Y, et al.: Long-term outcome after percutaneous peripheral intervention vs med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Circulation J 2008; 72: 734- 739. 13. Thomposon PD, Zimet R, Forbes WP, et al.: Meta-analysis of results from eight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n the effect of cilostazol on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Am J Cardiol 2002;90:1314-13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