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2, 2016

台北小矽谷? 亞州矽谷? 台灣企業家 寧可炒房地產、股票 (愈大公司越保守)

台灣如何留住創新人才 業界疾呼:別再蓋了 2016-06-20 16:27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台灣發展新創事業,新舊政府無不卯足全力投資再投資,新政府更視美國矽谷成功企業為典範,矢言打造「亞州矽谷」在桃園。然而,讓許多專業人士急跳腳的是,從過去諸多案例可看出,無論政黨輪替與否,政府對於新創的想像仍舊僅止於「硬體」,恐怕到頭來還是一場空。20151月,時任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媒體前,笑談自己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商討「台北小矽谷」落腳花博園區一事。國發會更宣布,將於同年7月開放新創團隊進駐,同時創設台灣矽谷基金,強化國內創新與美國矽谷連結。然而大張旗鼓的中央與地方合作案,卻被外界認為可行性不大。和沛科技執行長翟本喬就曾指出,新創園區很重要的元素之一,是能方便各領域人才交流,甚至可搭配合宜住宅,降低通勤消耗,花博園區卻沒有此一特色。不久之後,台北小矽谷便宣告破局。

「園區」的舊思維 至於林全內閣上任來加碼的「亞州矽谷」,同樣面臨相同質疑。國民黨立委許毓仁日前三問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副主委龔明鑫:亞洲矽谷招商是什麼樣的企業?亞洲矽谷吸引別人來的誘因是什麼?亞洲矽谷的定位在哪裡?「當世界都在屏棄園區思維,為何台灣還要蓋一堆建築物?」許毓仁說。聖洋科技創辦人邱繼弘在《數位時代》寫道,研究美國矽谷近十年的發展會發現,矽谷新創公司已漸漸往舊金山市中心移動,「因為現在的新創公司不需要有廠房,而是更便捷的生活、更多樣性的下班娛樂與餐廳,還有產業群聚所帶來的交流與人才的聚集。」邱繼弘說,綜觀亞州矽谷計畫,最缺乏的是法規鬆綁與行政效率提升,且上述兩項是不需任何計畫,就該進行改革與追蹤。再者,政府習慣視土木建築為政績,卻沒想過相關投資是否必須。往往硬體蓋好了,軟體沒錢了,最後主要預算全進了建商口袋。

時間過了,機會沒了 光明頂創育智庫創辦人洪大倫在臉書寫道,美國矽谷有著極為豐富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更有資源與舞台支持他們嘗試。「矽谷有一大堆天使投資人,通常都是成功的創業家,成功後更願意投資給新創團隊,」洪大倫說。反觀台灣,洪大倫指出,政府出錢就認為失敗風險應該是0。新創團隊登記公司需要1~2週的時間,登記協會至少要7~8個月,行政僵化且缺乏改革;台灣的企業家則多數寧可把錢拿去炒房地產、股票,且「愈大的公司越保守」越不想冒險。邱繼弘認為,政府應將亞州矽谷計畫切成相當多的大、中、小型預算,由國內外創新團隊提案,並讓他們能在試驗場域中盡情實驗自己的構想,給中小企業有成長茁壯的機會,才是新創產業之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