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智不能是李遠哲第二 2016年06月22日 04:10 黃光國 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到立法院各黨團拜碼頭,藍綠立委不約而同地表示:他們將致力於協助中研院制定「完善的利益衝突揭露機制」。這種協助方向根本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不清楚中研院當前病根之所在。中研院原本是做所謂「純學術研究」的機構,在李遠哲擔任院長任內,中研院開始跟政治勢力緊密結合;到了翁啟惠時代,更進一步與大財團結合,一方面設立各種「研究中心」,一方面鼓勵研究人員努力搞「產學合作,技術移轉」,形成產官學「三位一體」的利益結構。任何一種新產品或新技術的開發都有一定的風險。尤其是生物科技的藥品研發,要通過重重審核關卡,上市過程十分漫長。以著名的Amgen為例,公司創立後一連十幾年不斷燒錢,可是當它研發成功洗腎藥品(EPO)後,股價馬上從幾塊美金漲到100美金。在西方國家,生技產業的研發絕大多數是私人公司投資,由敢於冒險者自行承擔開發新藥成敗的責任。李遠哲掌握中研院後推動的「產學合作」,卻是拿政府的錢作研究開發,有了成果後,再來搞「技轉」。研發人員可以分享開發成功的利潤,卻不必承擔任何失敗的責任。前台大理學院院長羅銅壁教授在《台灣蛋白質研究的先行者羅銅壁院士一生回顧》一書中,坦率地指出,李遠哲經常從國外延攬知名學者回來擔任所長,這些知名學者卻把大部分精力耗在行政工作上,對學術研究的發展沒有太大幫助。此外,中研院請國外的審查人、顧問和評鑑人來評選研究計畫,考核執行成效,這些人也「很少實話實說」,「不敢將真實意見寫在評鑑報告裡」。羅銅壁是李遠哲的老師,所以請李遠哲替他作序。不料李遠哲竟然寫了一篇〈亦師亦友一甲子〉,針對羅院士對他私人操守的八點「指控」,寫了洋洋數千言長文「澄清」。但對於羅院士的上述說法,他只是輕描淡寫回應了兩句話:「上述羅副院長所言,據我所知並非普遍現象,只是少數所裡的問題」。「知名學者」學有專精,在管理方面卻大多是「治理無能」。李遠哲在擔任院長之初,中研院預算30億。其後20幾年,總預算增加5倍。104年度耗用190多億預算,而台灣高等教育總預算不過169億。中研院傾全院之力在搞「技轉」,而其歷年「技轉」累計下來的授權金收入仍然不足5000萬元,只有其預算的三百分之一!李遠哲帶領下的「化學幫」所「治理」的中研院,已經變成一隻大金爐,不斷地在燒納稅人的錢!所謂制定「利益衝突揭露機制」,僅是「防弊」而已。廖院長既然以「與社會各界推展學術合作」為己任,請告訴我們:他要如何「興利」,提高中研院「技轉」的權利金收入?(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中國時報)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